◎本刊综合
小新,好久不见,这段时间你去哪了?
天气太热啦,我去海南潜水了。
哇,潜水好玩吗?
当然啦!我在教练的带领下,看到了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有海星、红珊瑚,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鱼。
太厉害了!
一般般啦,我这次最深只下潜到了10 米,等我长大了,我要去万米深海探险,去海底寻宝!
别吹牛了。我听说海水压力很大,普通人在不佩戴任何潜水装备的情况时,最多只能下潜10 米。即便借助水下呼吸器,人们下潜的最深纪录也只有332 米。
你可太小瞧我们人类了。500 年前,达·芬奇设计潜水服,150 年前,凡尔纳撰写《海底两万里》,当时的科学幻想很多都已经成为现实。在中国,不仅有深海“神兽”帮忙探测海底宝藏,还有深海“巴士”载我们潜入万米深海,去神秘的海底世界一探究竟!
真的吗?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眼见为实。走,带你去认识一下这些大国重器吧。
外貌特征
我主要由海底钻机本体、海底原位探测仪、移动式海底钻机配套收放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钻机本体外观上是一个橙黄色、八边形的钢质构造,高7.6 米,“腰围”10 米,体质量12.5 吨。我还有3 条可收放的“大长腿”,即便是站在地形复杂的海底,也能保持直立的姿态。
我看似笨重,但是在海底工作时可灵活了!
我最重要的“武器”是78 根钻杆,每根钻杆有3 米长,像左轮手枪的子弹一样排列在圆盘上。操作时,通过圆盘旋转,机械手取杆上膛,把钻杆一根根钻进岩层,这样就能拿到我想要的东西。
主要用途
深海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研究它们,需要通过水下钻探获取样本。在各种取样方式中,我的钻探成本低、效率高、样品扰动小、易操作,备受科学家的青睐。另外,在建造海底油气采场和海上风电场这些“巨无霸”时,也需要我入海勘探出最佳位置。
最自豪的事
2021 年4 月7 日晚,我悄然下潜,游至南海2000 米的水下,成功下钻231 米,刷新了当时深海海底钻机的世界纪录。除了钻得深,我还带回来了珍贵的可燃冰!
图1 “海牛Ⅱ号”准备进行海试作业(图/湖南科技大学)
你知道吗
深海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海底存在大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其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的三分之一。
浅海的光照充分、饵料丰富,海洋生物快速繁衍。海洋生物死亡后,残骸被泥沙一层一层掩埋起来。被埋藏的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物理、化学、地质作用,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简单来说,石油是由生物的尸体形成的。
独门绝技
在海水的压力下,可燃冰呈“冰”状,但一旦离开其适宜的海水深度,就会因压力减小而变成气体挥发。我的绝招是“保压取芯”——保持与海底地层相等压力的状态,将可燃冰带到海面上。此前,全球海底钻机的最大钻孔深度设计能力为200 米,而实际保压取芯作业最深只到达147 米。我成功下钻231 米,大大刷新了这一纪录!
看家本领
我拥有125 项国家专利,4 项国际发明专利。有了这些专利的加持,我的工作效率更高、反应更灵敏、操控更简便、功能更多样。
图2 “海牛Ⅱ号”正在进行海试作业(图/金永平 摄)
效率提高:按照传统的提钻取芯技术,岩芯管装满后要将钻杆一根根收回,取出装满的岩芯管,换一根空的岩芯管,重新拧接后才能继续钻进。若是钻进深度为20~30米,这样的技术问题不大,但超过这一深度,所需时间就大幅拉长,完成一次作业需要好几天。时间就是金钱,科考船在海上工作一天,光油费就得20 多万元。我采用自动遥控绳索取芯技术,钻进60 米,完成一次样品提取只需约20 个小时,钻进231 米,也只花了约30 个小时。
反应灵敏:我的身上有上百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都是我的“眼睛”,根据它们“看到”的信息,钻头就可以自动调整钻进模式,大幅提高了钻探效率、取芯率和取芯质量。
操控简便:以前的海底钻机是一个命令对应一个按键,下海时需要好几个人不眠不休地守着。现在只需按一个按键就可以执行一套指令,一个人就可轻松操作。
功能多样:在钻孔取芯的同时,我还能干“兼职”:原位探测岩石的电阻率、孔隙率,给孔内周边岩石拍照等。
最危险的事
2021 年3 月,我在1000 米水深顺利完成海底作业,正准备回到海面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原来是从丹麦进口的配套收放绞车坏了!
当时的我还悬吊在1000 米的水下,离海底约6 米,上不去,下不来。更惊险的是,根据天气预报,48 小时后,强台风就要经过这片海域,运载船必须离开躲避。大家紧急向丹麦厂家求助,答复是已经过了保修期,没遇过这种情况,爱莫能助。时间过去了9 小时,大家都以为我没救了。
还好,万步炎教授没有放弃我!他带领团队尝试了各种办法,最后决定构建一个液压系统替代原有电动系统损坏部件的工作。经过近30 个小时奋战,他们搭建安装好临时系统,在台风来袭前2 小时成功将我救上船,带我一起踏上归程。
最感谢的人
我最想感谢万步炎教授。没有他的雄心勃勃,我就不会出现;没有他的坚持不懈,我就无法从0.7 米下钻到231 米,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没有他的机智勇敢,我早就葬身海底,不可能在太平洋、印度洋钻进数千个“中国孔”。
下一个目标
在超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打下世界第一钻!
2023 年5 月,来自湖南的“养牛专业户”——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说:“我最自豪的两件事:第一,中国的第一台深海钻机是我发明的;第二,我带队研发的‘海牛Ⅱ号’创造了世界纪录!”
为了让“海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万步炎“敢”“稳”“拼”!
“敢”:2003 年,国内科考船上装备了铠装光纤动力复合电缆,但电压高达3300 伏,不了解其性能,几年没人敢用。2008 年,万步炎第一个“吃螃蟹”。钻机下潜到1000 米,电缆绝缘值时高时低,随时会漏电,全船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万步炎发现是胶带问题,紧急抢修好了,可是专家组不同意继续试验。又是万步炎拍胸脯担保,不然2 米钻机还要再等一年才能海试。
“稳”:科学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养牛”20 多年,万步炎经历了20 米钻机设备被脐带缆拉倒、60 米钻机电机轴断了、231 米钻机绞车坏了等“至暗时刻”,但他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一次次化险为夷。
“拼”:夏天,甲板上有时候温度高达70 摄氏度,可万步炎比年轻人还能熬,连续工作20 多个小时仍精神抖擞。每次海试,他都不会缺席,因为“出海机会是宝贵的,要珍惜,只有亲临一线,才能获取真实的情况,才能把‘海牛’做得更好”。
图4 万步炎(二排左三)和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的部分成员(图/湖南科技大学)
外貌特征
我看起来像是一条大头鱼,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减少阻力。我的肚子被涂成绿色,因为绿光在海水中衰减较小,便于人们在深海中找到我。我的头顶被刷成橘色,当我浮上水面时,方便母船第一时间发现我。
别看我外形呆萌,其实我对自己的“衣着打扮”非常讲究。
独门绝技
我不仅外形亮丽,而且肚里“有货”,可以同时搭载3 名潜航员下潜。
图5 “奋斗者”号的球形载人舱(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在万米深海,水压超过110 兆帕,相当于2000 头非洲象同时踩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了保证水下潜航员的安全,我的载人舱被设计成球形。它由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打造而成,不仅抗住了万米深海的巨大压力,还大大减轻了自身的重量,扩大了舱内空间,潜航员可以更加舒适地在里面工作。
此前,也有国外深潜器依靠球形载人舱成功挑战了万米重压,但舱体空间仅能容纳一两个人,无法搭载更多的人和设备。2012年,加拿大导演卡梅隆单独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探险马里亚纳海沟,为了把自己“塞”进载人舱,他甚至专门进行了瑜伽训练。
最自豪的事
2020 年10 月27 日,我潜入马里亚纳海沟,首次在万米海底留下中国的足迹。同年11 月10 日,我再次于海底成功坐底10 909 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看家本领
超长续航:我可以在万米海底持续作业6 小时,“油腻”的锂电池为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上百块单体锂电池分为若干组排列,模块之间的间隙充满了油。当某个模块的温度升高时,周围的油会把热量通过电池箱体传递给外部的海水,起到散热的作用。
图6 “奋斗者”号即将入水(图/陈凯姿 摄)
灵活操作:我有一对灵活的机械手,它有7 个关节,可360 度转动,操作精度达到1 厘米,能够在海底轻松布放、拾取,还能承载几十千克的质量,实现万米“海底捞”。我曾“捞”到过海底的沉积物、岩石、生物样品、深海水体,为科学家们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
上浮下潜:为了下潜至海底,我背了一个大包袱——总质量近2 吨的四块压载铁。在完成作业准备上浮时,我会抛出其中两块,使所受浮力大于自身重力。返航过程中,身上的浮力材料也会助我一臂之力。这种特殊材料由成千上万个纳米级大小的玻璃微珠构成,它们不仅能为我提供足够的浮力,还特别结实,能够经受住海底的巨大水压。
家族成员
在我国的载人潜水器家族,我还有两位哥哥。
大哥“蛟龙”号于2010 年7 月下潜到3759 米的深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 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 年,大哥下潜至7062 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图7 “蛟龙”号(图/高悦 摄)
二哥“深海勇士”号于2017 年10 月3日海试成功,它可以在水下深潜4500 米。截至2023 年6 月16 日,二哥已完成577次下潜任务,保持世界领先的运维水平。
图8 “深海勇士”号(图/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当然,我的工作能力也很强。2022 年,我完成了75 潜次作业,今后,我将搭载更多科学家遨游在世界海洋的最深处,帮助他们实现科学梦想。
下潜至万米深海是什么感受?我现在就想去体验!
这个问题我可回答不了,还是邀请“奋斗者”号的乘客,我国首位下潜至万米海底的女科学家——贺丽生来分享她的经历吧。
贺丽生:
为了节约宝贵的能源,下潜过程中载人舱内的灯都是关着的,只靠仪器的显示屏来照明。下潜速度大约为1 米/秒,“奋斗者”号要3 个小时才能下到万米深的海底。
图8 贺丽生处理采集的海底生物(图/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随着下潜深度的不断增加,周围海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到4000 米时降到了最低点,只有2摄氏度左右。因为人体会散发热量,所以舱内的温度还能维持在17 摄氏度左右,一件棉坎肩足以御寒。
图9 科研人员在清点从万米海底获取的钩虾样品(图/陈凯姿 摄)
当“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我从观察窗口往外看,发现这里的生物真的非常多!记得我看到过几只钩虾、很多海参,还发现了不少多毛类生物。这里的海参跟我们之前看到的海参差别很大,它们个头不大,身体是透明的。
这么深的海底还有生物存活?
是呀,没想到吧!以前,人们以为海面6000 米以下的地方是一个死气沉沉、与世隔绝的世界。然而,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这些认识正在被颠覆。
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大洋之下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揭秘。我们要努力学习,怀揣好奇,探索未知,挑战自我,为祖国的深海探索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