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我国竹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对竹也是情有独钟。竹、松、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人们赋予竹子的美誉数不胜数。
然而,你一定不曾想到,竹子还是缓解气候变暖、固碳减排的“小能手”。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认识一下竹子吧。
固碳减排“小能手”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分布最广、资源最多、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全球已知竹类植物1642种,已知39个国家的竹林面积总计5000万公顷以上,年产竹材超过6亿吨。
我国有竹类植物800多种,竹林面积641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98%,占森林面积的2.94%。其中,毛竹林467.8万公顷,占72.69%。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研究显示,竹子的最快生长速度可达1.21米/天,2~3个月即可完成高生长和粗生长。竹子成熟快,3~5年即可成林,且年年出笋长新竹,可谓“一次造林,永续利用”。
南方的一些杉木、桉树生长速度也非常快,竹子的优势在于每年或每隔一年就能继续被利用,且竹林的减碳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林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一项研究估计,1公顷竹子及其制品可在60年内储存306吨碳,在同等条件下1公顷杉木林的碳储量仅为178吨。
我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竹林植被、土壤和凋落物固定的碳量,占中国整个森林碳储量的5.1%,每年可实现减碳固碳总量达3.02亿吨。在全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小的今天,全球竹林面积反而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也意味着竹林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竹制餐具到家居耐用品再到工业制品,“以竹代塑”已涉足多个领域。竹制品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保持低碳水平甚至负碳足迹。从碳汇过程来看,竹产品与塑料产品相比,碳足迹为负值。竹制品还能完全自然降解,可更好地保护环境。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亿吨竹材料替代PVC材料,预计将减少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是妥妥的固碳减排“小能手”。
竹子的“七十二变”
“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早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道出了竹子的妙用。从竹简、竹纸、乐器到如今的竹纤维制品以及被广泛应用于建材的竹材,“七十二变”的竹子逐渐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子的枝、葉、根、茎、竹笋都可进行加工利用。以毛竹为例:竹笋可供食用,最粗壮厚实的杆部可加工成地板、家具,上部较薄的杆可以做竹编、筷子、牙签,竹枝可做扫把,竹叶可以提炼竹叶黄酮,剩余的竹根和加工废料可烧成竹炭。竹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用途超过1万种。
竹子还被誉为“植物钢筋”。经现代技术处理后,竹子可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代替木材和其他高能耗原材料,在诸多领域满足当前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的需求。比如,使用竹制天花板的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其防火等级达到欧盟M1防火标准。
然而,竹子属偏热带、亚热带植物,因气候条件的限制,在北方以及严寒地区的生长受限。此外,竹产品市场发展仍不够充分,竹材料在替代木材、水泥、钢铁、塑料等方面还有较大空间。未来,人们对竹子的应用还将日渐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