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芝 占婷婷 王莺 朱敏敏
1.丽水市残联康复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2.丽水市莲都区人民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关键字】 家庭病床服务;残疾儿童;康复护理
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受身体缺陷、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在就医、保健、康复、护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残疾儿童康复不仅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对残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能够帮助残疾儿童恢复或补偿功能,促进残疾儿童更快地融入社会环境。
随着家庭病床服务模式的逐渐发展,采取为残疾人设置“家庭病床”的方式,并为其提供个性化医疗康复、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居家照料、辅助器具及无障碍设施改造等综合性支持服务,可有效改善残疾儿童的功能情况[1]。基于此,本研究为探讨“家庭病床”模式下残疾儿童康复护理的可行性,选取丽水市50 例残疾儿童进行分组研究并比较。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市某康复医院2021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50 例残疾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残疾儿童诊断标准;②年龄0 ~16 岁;③监护人能配合问卷调查并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文件。
排除标准:①项目实施期内退出、家长不愿参与的;②存在其余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 例):男15 例,女10 例;年龄2 ~10 岁,平均年龄(6.36±2.61)岁。观察组(25 例):男12 例,女13 例;年龄2 ~10 岁,平均年龄(6.72±2.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为患儿家属讲解残疾的相关知识,叮嘱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治疗等训练方式。每次30min,1 天1 次,每训练5 天,休息2 天,连续训练12 个月。
观察组采取基于“家庭病床”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组建“家庭病床”模式小组。参与家庭病床的工作团队由家庭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组成,分工明确,职责界定清楚,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2)健康宣教。①家庭医生为患儿讲解关于疾病、残疾症状的相关知识,根据患儿的疾病情况以及生活方式,有针对性的为患儿制订健康指导;②由于身体的缺陷,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及时与患儿沟通,为其提供心理教育、疏导。嘱咐家属对患儿进行监督并注意情绪变化;③每周进行1 次电话随访,每月上门随访1 次。解决患儿康复护理期间遇到的问题。
(3)康复护理。康复治疗师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患儿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并由护士执行,康复护理的同时确保安全。
①针对日常生活能力较低的患儿:指导患儿强化自理能力。可告知家属为患儿创造特定的家庭环境,学会自己完成日常生活的琐事。选择适宜患儿的餐具、桌椅、洗漱台、如厕辅助工具等。采取面对面情景模拟的方式指导患儿进行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②针对社会适应能力低的患儿:需要强化患儿的交流。指导患儿认识亲属,可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与亲属进行沟通。采取卡片、视频等方式让患儿了解陌生的环境,通过参与外界活动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③针对肢体活动功能较差的患儿:可根据患儿的喜好选择套圈、投篮、剪纸、磨砂纸打磨、装饰面板、临摹、画画等作业治疗方式,同时加强上肢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的训练。进行地滚球、推盘游戏,根据患儿的下肢功能设计场地大小,或采取大型立体棋盘的作业治疗,将棋盘置于地面,训练患儿躯干的运动控制,上下肢的运动、平衡、协调功能。每次25min,1 天1 次。每训练5 天,休息2 天,连续训练12 个月。
(1)比较两组患儿的社会功能。采取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 量表)对患儿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社会功能越好。
(2)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采用精细运动能力评定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评定,FMFM 表分为5 个方面,共有61 个项目,包括视觉追踪(5项)、上肢关节活动能力(9 项)、抓握能力(10 项)、操作能力(13 项)、手眼协调能力(24 项),采用四级评分法(0、1、2、3 级);GMFM 表分为卧位与翻身(17 项)、坐位(20 项)、爬与跪(14 项)、站立(13 项)、行走及跑跳(24 项),共包含88 项。最终测试后以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的发育商表示,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本研究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社会功能无差异(P>0.05),护理后组间相比较,观察组的S-M 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社会功能比较(x±s,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在组间相比较,观察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x±s,分)
残疾儿童主要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和精神状态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 岁以下儿童[2]。有研究发现,我国残疾人每年增加约200 万,2020年以后每年将以250 万人的速度快速增加,至2050年我国残疾人口数将增至1.68 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11%[3]。身体功能的障碍和损伤,导致残疾儿童的活动受到限制,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也导致其家庭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近年来,不论是国际上,还是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认识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把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提高康复服务覆盖面,改善和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较为全面且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常规的护理干预难以满足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针对这一现状,临床开始以残疾儿童为中心,在“家庭病床”模式下展开康复护理,以提高残疾儿童的生活质量。
家庭病床,是指以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形式,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管理这一方式来为患儿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是现今新形势下更能维护患儿健康的重要途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不仅可以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还可以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患儿健康为中心”的重要转变,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途径之一,并统筹了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成为连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桥梁。
残疾儿童建立家庭病床康复护理是为了达到一个延续护理的状态,以便最大程度的改善残疾儿童的各项功能。对适合在家庭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儿,在其居住场所设立家庭病床,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治疗、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并在家庭病床病历上记录医疗服务过程,并充分结合患儿的家庭因素为其开展个性化护理指导[4-5]。通过家庭医生的健康宣教,加强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在健康宣教的同时,注重观察患儿的心理变化,防止不良情绪影响患儿的后续康复。通过康复治疗师的专业评定后,针对其独立生活、运动能力、作业操作、社会能力水平,为残疾儿童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方案[6-7]。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社会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采取“家庭病床”模式下残疾儿童的康复护理具有显著效果,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为患儿制订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其社会能力,还能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残疾患儿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得到安静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消除不良情绪,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8-9]。
综上所述,基于“家庭病床”模式下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残疾儿童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社会生活能力,护理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