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奉林
(四川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四川 成都 610012)
生态安全是国家和地区(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安全评价是加强生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基础[2]。如何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提升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理论界对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重要性分析、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选择及个案实证等方面。但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加之生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学者们就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尚未达成一致[3]。就评价模型而言,目前常用的有PSR模型、DSR 模型、DPSIR 模型和 DPSEEA 模型等。其中,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该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的逻辑思维出发,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具有广泛的影响[4]。
PSR模型由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三类指标构成。其中,压力指标反映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状态指标体现特定时段环境的基本状况;响应指标表征人类为减少环境污染和破环而采取的行动。
利用PSR模型作用机理,立足客观性、动态性等原则,结合四川省实际,构建了一个包含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16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构建
从作用方向看,压力类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负向影响,指标越大,对生态安全的威胁越大;响应类指标和状态类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正向影响,指标越大,对生态安全所作的努力越大,生态安全状况越好。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环境状况公报》《四川统计年鉴》和《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为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别,便于数据的比较,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处理公式为:Si=xi/u。其中,xi为原始数据,u为该组数值的平均数。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见表2。
表2 2008-2018年各指标标准化后数据
指标权重对生态安全评价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5]。考虑到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优劣,结合到本文研究指标的特性,本文选择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属于客观赋权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其公式为:
其中,V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σi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由此得到各项标的权重为:
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上述相关数据、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四川省2008—2018年生态安全水平的相关评价结果,见表4。
表4 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由表4知,2008—2018年间四川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0.132 8上升至2018年的0.388 3,上升了0.255 5,增加1.29倍。分阶段看,2012—2014年四川省生态安全指数整体低于0.3,在0.2~0.3区间波动;2015—2018年四川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上升,处于0.3~0.4区间,说明四川省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不断变好的态势。
从压力指数来看,2008—2018年间四川省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现出先平稳运行再轻微上升的态势。2008—2014年间,压力指数总体在0.33~0.38间波动,2014年后压力指数有所上升,从2014年的0.378 7增加至2018年的0.418 1,这主要和省域范围内人口的增加、工业企业的排放、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等密切相关。
从响应指数看,2008—2018年间四川省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现总体上升态势。2008年四川省生态安全响应指数为0.272 1,2018年增加至0.437 6,增加0.165 5,增幅为60.82%。从实践来看,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四川省加强了生态领域的制度建设、加大了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加大了生态环境领域的监管力度,提升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能力。
从状态指数来看,2008—2018年间四川省生态安全状态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08年生态安全状态指数为0.200 3,2018年上升至0.368 8,增加0.168 6,增幅为84.17%,说明在2008年以后四川生态安全的状况得到不断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推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总体而言,2008—2018年间四川省生态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在三类指标的共同作用下,四川省生态安全总数指数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状态指数、响应指数的正向变动程度大于压力指数的负向变动程度,说明2008年以来四川省为生态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18年的四川省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其中压力指数呈现轻微上升态势,响应指数和状态指数上升幅度较大。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上升主要归因于一系列生态响应政策的实施,使得生态状态持续向好。然而,综合指数表明,四川生态安全状态水平依旧较低,需要进一步着眼四川生态实际,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生态安全水平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呈现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特征。提升生态安全水平,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实现经济增长从“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向“低物耗、低能耗和低污染”转变,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的环境负担。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的不合性消费,提升绿色生活文化素养,减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运用粗放型模式,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资源代价较大,现实中尚有许多环境“存量”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总量大,部分区域远远超出环境容量,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推进生态环境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取得实质性成效,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在继续强化安全评估的基础上,要完善生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在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建立起相关部门统一领导、公众主动参与,着眼全局的系统工程。要建立生态事故应急管理制度,从立法、政府管理、民众参与、权利保障和灾害治理恢复等方面入手,构建起能够承载和永续利用资源的良好生态安全体系。
制度不仅是生态安全建设水平的基本衡量参数,而且是生态安全建设的关键性支撑资源。应不断完善生态领域事前防控、事中管理和事后监督制度。
通过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落实更加具体、严格的环保目标责任,构建群众的利益诉求机制、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公众参与制度、行政执法和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生态损害赔偿、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终身审计制度等,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