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界明
(来宾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广西 来宾 546100)
白血病是一种因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而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存活率较低,按病程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白血病占大多数,是由于人造血干细胞异常且快速繁殖,致使白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从而导致机体正常造血功能受到阻碍。症状大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及感染,严重可出现多个脏器浸润。临床以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行骨髓移植术[1]。有研究显示,血小板输注因具备生理止血及保持细胞内皮完整性的特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而单采血小板作为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常用方法,其先是从单个献血者机体外周循环中收集血液,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对血液进行分离,由于其供体单一,对患者红细胞及白细胞污染率较低[3]。基于此,本研究对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输血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宾市人民医院收入的输注单采血小板治疗的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40例)和无效组(13例)。有效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45.54±12.12)岁;血型:A型9例,B型17例,O型13例,AB型1例。无效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3~57岁,平均年龄(45.78±11.87)岁;血型:A型3例,B型4例,O型5例,AB型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来宾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4]中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②符合单采血小板输注指征[5];③既往输注血小板时无脱水及血液浓缩、稀释等不良输血现象发生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血液类疾病者;②存在沟通障碍及精神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医院输血信息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需血小板由来宾市中心血站提供。单采血小板治疗量为1单位,大约250 mL,含血小板数量(2.5~3.0)×1011/L,于恒温血小板振荡仪器(苏州市医用仪器厂,型号:XHZ-ⅢA型)内20~24 ℃保存,采用血小板运输箱运输,制备完成并检验合格后24 h内输注。输注前复查血型,同血型输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患者身体耐受程度尽快输注,护理人员应及时调节滴速,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输血反应。1单位血小板于30 min内输注完成。血小板输注指征[5]:血小板计数(PLT)<20×109/L;5×109/L≤PLT<20×109/L,存在感染、潜在出血部位也能输注;PLT<5×109/L,易发生颅内出血,尽快输注。血小板输注疗效: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输注后PLT计数-输注前PLT计数)×体表面积]/输注PLT总数;体表面积(m2)=0.006×身高(cm)+0.013×体质量(kg)-0.153。输注有效:输注后24 h内CCI≥4.5×109/L;输注无效:输注后24 h内CCI<4.5×109/L[6]。按照血小板输注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型号:XN9000)测定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比容(PCT)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②分析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取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影响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有效组患者感染、 出血占比低于无效组, 输注次数<2次占比及PLT、MPV、PDW、P-LCR、PCT水平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可能影响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进行赋值,见表2;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出血、输注次数≥2次、PLT、MPV、PDW、P-LCR及PCT水平降低是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量化赋值表
表3 影响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出血,是由于患者疾病导致或化疗产生的骨髓抑制,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需多次输注血小板以达到减少出血目的。近年来,大剂量联合化疗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中,由于其严重的骨髓抑制,导致患者PLT水平极低,并伴随出血症状。因此,有效的止血疗法不但能抑制白血病患者出血发生,而且能提高其疾病治愈率[7]。既往研究报道,血小板具有生理止血、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完整度及保持血液凝固的作用[8]。但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需反复输注血小板,当输入体内的血小板因其他因素被迅速破坏时,外周血小板计数未能增加,进而导致出血[9]。因此,本研究观察影响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此类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组患者感染、 出血占比低于无效组, 输注次数<2次占比及PLT、MPV、PDW、P-LCR、PCT水平高于无效组,与张敏敏等[10]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屈爱春等[11]研究表示,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约有一半或以上存在同种免疫抗体,其抗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输注疗效产生影响。当抗体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输注血小板,就会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血小板结构发生变化,进而破坏和清除患者体内血小板,最终导致PLT降低。有研究显示,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多,机体同种免疫增强,导致其产生过多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最终导致血小板输注疗效降低[12-13]。而临床输血过程中,为保证输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输血各项血细胞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单次输血量和减少输注次数,并评估输注后的疗效,从而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明确影响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出血、输注次数≥2次、PLT、MPV、PDW、P-LCR及PCT水平降低是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吕乃武等[14]研究表明,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一般包括发热、药物及感染等因素,上述因素均会增加血小板输注损耗。其中,处于感染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隐蔽抗原被暴露,并吸附免疫球蛋白G,形成一种免疫复合物,进而使其网状内皮细胞消耗抗体包被处的血小板,进而增加对血小板的破坏,最终影响输注效果。临床中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血小板下降,PLT作为反映血小板水平的重要指标,最初生成时黏着力强,容易聚集于人体发生释放反应,具备很强的止血、凝血功能。当PLT低于50×109/L时,可发生出血现象。一般情况下PLT水平越高,止血效果就越好,但PLT的增加并不一定与止血效果呈正相关,因此,机体血小板消耗量程度各不相同[15-16]。还有研究证实,MPV、PDW及P-LCR为主要反映骨髓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形成的参数[17-18]。其中MPV是反映巨核细胞增加及血小板形成的参数,用于分析血小板降低的原因,MPV水平升高,表示骨髓代偿良好,对骨髓功能恢复有预后价值;PDW主要是反映血小板分布宽度差异的参数,其水平升高表示血小板均一性较差,一般情况下,MPV水平升高,PDW也随之升高;P-LCR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成熟程度,且对于评估骨髓增生状态、骨髓功能等方面也具备一定临床价值;而PCT指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是MPV与PLT的乘积,因此也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意义[19]。因而后续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临床医师应对上述影响因素密切关注,以便于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降低无效输注发生率。
综上所述,感染、出血、输注次数≥2次、PLT、MPV、PDW、P-LCR及PCT水平降低是急性白血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依据患者病情、影响因素及临床症状等不同情况,合理、科学使用血小板,避免或者减少因输注无效造成的医疗资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