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惯用语的类别及其文化语言学考察

2023-09-20 06:56:06何娇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惯用语服饰文化音节

何娇丽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红楼梦》[1]一书中写有大量习语,惯用语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惯用语一词的意义界定出现的比较晚。“惯用语”一词最早是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使用的,后来学术界对其定义又有一些新的看法,但综合所有的定论,可以这样概括: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2]如《红楼梦》中“伤和气”“旧相识”等。除此外惯用语也有比较灵活的非三音节格式的用语,比如《红楼梦》中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惯用语属于熟语类,与谚语、歇后语可以说是平行单位,但其口语色彩极浓,常常用于口语交际中。惯用语通常会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一个确切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只是通过其表面来解释其意义,需要联合其内在义进行探讨。

一、《红楼梦》惯用语的类别划分

“《红楼梦》用极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将它的艺术价值又推向了一个顶峰,书中的语言已经属于白话,并将其惯用语所带的口语色彩与白话体风格相联系,惯用语的内部特征也是很十分丰富的。”[3]惯用语的结构主要是以三音节为主,而《红楼梦》中的惯用语种类比较多,总共统计204条(不计重复),三音节式的81条,非三音节式的122条,从统计出来的说可以看出,三音节式的惯用语在书中出占有很大比例(详见表1)。

表1 《红楼梦》惯用语结构类型分析表

(一)三音节型

《红楼梦》中的惯用语三音节的比较多,总共81条,例如“装幌子”“打抽风”等,主要的结构类型是动宾式、偏正式,虽然格式短小,但一般比较固定,意思也很完整。通常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一个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光从表面义领会,需要联系比喻义。主谓式在惯用语本就出现的少,通过统计来看,在《红楼梦》中主谓式、兼语式的三音节惯用语是出现的极少,如“手里窄”“讨人嫌”,共两条。主要是以动宾式为主,如“恋火坑”“装幌子”“伤和气”“没王法”,据统计共50条,占三音节的61.7%,偏正式的不算多,但是在书中也是占有一定比例的,共29条,占三音节的35.8%,例如“半瓶醋”“贱骨头”[1]等。

(二)非三音节型

《红楼梦》中的非三音节形式的惯用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所统计的数据上来看,其数量是很大的,总共123条。非三音节的结构格式就比较多类,从音节上来看,据统计可以分为六音节(36条)、五音节(22条)、七音节(18条)、八音节(10条)、四音节(7条)、九音节(5条)、十音节(5条)、十一音节(1条)、十二音节(1条),据数据统计主谓式的共55条,动宾式的共11条,偏正式的共10条,中补式的共2条,联合式的共12条,如“天下官管天下事”“丁是丁卯是卯”“拣高枝儿飞去”“ 癞狗扶不上墙的种子”“撞在心坎儿上”等。

还有连谓式,共6条。除此外还有属于紧缩复句类,如“吃不了兜着走”“过了河就拆桥”等,据统计共4条,复句类惯用语共2条,因不存在结构关系,所以在此就不做研究。惯用语的表义十分简洁而形象,在《红楼梦》的人物对话中多有体现。

二、《红楼梦》中惯用语的来源类别

惯用语的形成在一些能查阅到的出处之前很有可能就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只是经过文人的使用使其更大范围地传播开来。经探究,《红楼梦》中的惯用语可以查阅得到的来源大致有这么几类:历史故事(4条)、文学作品(56条)、神话传说(4条)、地方方言(6条)、制度习俗(9条)以及来自于人们日常的口头俗语(104条),其中有些来自于群众口头俗语中的惯用语很难说出其具体来源。

(一)文学作品

书中惯用语部分是出自于《红楼梦》本身,共42条,部分引用于其他文学作品,包括诗歌(2条)、戏剧(9条)、散文(6条)、传记(3条)、小说(13条),譬如“听了风就是雨”来自于明小说《金瓶梅》,“闷葫芦”出自戏剧《赵氏孤儿》,“好说不好听”出自《岳飞传》,“侯门深似海”出自《赠婢诗》,“小家气”出自《陶庵梦忆》等。

(二)日常生活

惯用语多是来自于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所得,譬如“咬耳朵”“吃干饭”“吃豆腐”等。在《红楼梦》中这种来源于人们的口头语言的惯用语有很多,例如与“说”有关的,譬如“嚼舌根”等。与“吃”有关的譬如“吃不了兜着走”“贪多嚼不烂”等。与“职业”有关的譬如“打擂台”“天下官管天下事”“跑解马”等。与“用具”有关的譬如“打着灯笼都没处寻”“偷得锣儿敲不得”“醋罐子”等。

三、《红楼梦》惯用语的语言文化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饮食、交通、建筑等方面。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惯用语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红楼梦》中的惯用语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惯用语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进行阐释。

(一)物质文化

据《红楼梦》中的惯用语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可以大致的概括为:动物文化(27条)、饮食文化(12条)、植物文化(5条)、服饰文化(1条)。由于惯用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韵味。

1.动物文化

因为人们的生活与动物关系密切,所以很多惯用语都体现了一定的动物文化色彩。而在《红楼梦》中惯用语所涉及到的动物主要是三大类:哺乳类、鸟类和鱼类。哺乳类所涉及的大都是家禽畜类,如:狗、猪、马、牛、鸡、骡子,如“慌脚鸡”“狗长尾巴尖儿”等,除家禽畜类外还有写到耗子(2条),如“那个耗子不偷油”“避猫鼠”,还涉及到爬行类蟹(1条),如“没脚蟹”,还有涉及到虎狼(1条),如“虎狼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鸟类主要是:雀、老鸹、凤凰,如“天下老鸹一般黑”“雀儿拣高枝儿飞”“夯雀儿先飞”“老鸹窝里出凤凰”。鱼类只涉及到一条,即“醉泥鳅”。

2.饮食文化

饮食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惯用语作为习语的一种,它与人类生活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惯用语中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也很多。《红楼梦》中所体现饮食文化的惯用语不占多,但却占有一定地位,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吃不了兜着走”“半瓶醋”“隔锅饭儿香”等。

3.服饰文化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可以说自人类出现以来,服饰文化就在不知不觉中随之而形成。服饰除了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服饰文化包括颜色文化、佩饰文化、鞋履文化等,《红楼梦》中的惯用语所涉及到的服饰文化仅一条,即“带凤冠穿霞帔”。

4.植物文化

植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当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时,又增添了新的意义。《红楼梦》中写到植物的惯用语不多,据笔者统计来看只有五条,即“闷葫芦”“没嘴的葫芦”“棉花耳朵”“一个葫芦一个瓢”“树倒猢狲散”。

(二)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一类文化,是人类长期实践生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艺术、道德、法律、制度、风俗等。《红楼梦》中惯用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据统计种类较多,但数量不大,主要包括:行为文化(16条)、制度文化(8条)、民族心理文化(4条)这几种。

1.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集体的行为。[4]《红楼梦》中的惯用语也有不少体现了行为文化的词语,主要是婚俗文化以及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嚼舌根”“伤和气”等。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属于制度文化。《红楼梦》中惯用语所体现的制度文化主要体现的是职官制度、家庭制度观念。如《红楼梦》第二回的“护官符”,第十六回中的“屋子里跑出青天来”等。

3.民族心理

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心理,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在生活中根深蒂固,人们都普遍有一种“爱面子”的心理,喜欢受人吹捧,不喜“丢脸”。从古至今,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得很显著。《红楼梦》中的惯用语对此现象的体现不算多,但也很有代表性。如第一零三回中:金桂的母亲便说道:“谁不知道,你们有仗腰子的亲戚,才能够叫姑爷坐在监里。如今我的女孩儿倒白死了不成!” 。

本文对《红楼梦》一书中惯用语的类别主要是从结构和来源两方面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书中的惯用语结构类型多样且来源广泛。其所体现的文化主要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涉及到的文化类别极其丰富,对于惯用语文化的研究能够很好的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

猜你喜欢
惯用语服饰文化音节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拼拼 读读 写写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快乐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