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香港 嵇保辉 李学帅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当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1]在大概念、跨学科、核心素养等新教育要求下,进行深度学习的乡村美育材料问题可谓重中之重。由此,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成为缓解缺材问题的有效策略。
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一切教与学所涉及的材料,狭义上可指创作材料;二是指学习相关美术课程所掌握的能力。但落实却有不足,由此,乡村美育有着很多的乡愁。致忧之源有二。
1.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乡村人最为流传的话语,包含着实用主义思想。在他们的眼中能走出穷乡村,在大城市谋生就算好日子。殊不知,此想法,导致乡村的学生综合素质发生异化,这对学生深度学习和素养的形成是不利的。
2.安于自己的教与学现状
乡村的教与学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一种舒适区。如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每天都有工作、生活、家庭等多种事情,备课用教学参考、上课灌输式等。学生们在此情况下,只需坐在教室当中即可。直观表现在,美术老师只上欣赏课和铅笔画课、不通知美术材料的准备等;学生材料有而不带、艺术实践看客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要求:艺术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价值、重视学生体验过程、突出课程综合,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创造能力及身心的全面发展。[2]可见,乡村艺术教育必须担任起审美功能、育人功能和实用功能。
在乡村本地赋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民间艺术、风俗文化及乡土材料等。对其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乡村美育的发展,其中乡土材料成本低、环保,是美术材料不可多得的替代性材料。在教学中研究乡土材料,不仅缓解美术课堂少材料的问题,还能有效推动课堂向深度发展。霍夫曼认为艺术媒介的特性表现是人们自我反省的结果表达和与生活中所得感受的融合。而且艺术媒介还是创造新的现实的手段。[3]可见,农村美育要将美术材料视作一种工具,只要其能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的作用即可,如此,提高乡土材料在乡村美术课堂中的地位是可行的途径。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根本。就推进学校美育改革,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不可忽视。如合肥崔岗村的艺术家聚落,铜陵犁桥村“田原艺术季”等实践体现了艺术为乡村振兴带了的赋能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赋能不能仅赋其表,更赋“情”。让艺术活动激发乡村人们寻根,增强乡村认同和文化自信。
理解为先是一种逆向的设计,由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和设计学习体验与教学三个阶段构成。布鲁姆指出,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4]因此,理解一方面是作为理解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能力;一方面指对知识技能深度理解过程中付出的有效努力。从此角度出发,乡村美术教学应当设置教学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构思、创作、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主题、方法或知识等,并知道其原理。从理解的特性来看,其具备可迁移性,指向应用。在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与作品、材料之间达到共情,从而深度探究各部分原因、特性,最后选择合适的部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是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理解为先的设计是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筛选出课程所需要的乡土材料。此材料具备着能探究出一定的知识、原理、文化和完成富有意义作品等属性。由此,理解材料即为塑造人才。
如湘美版八上第七课《原始人的呼唤》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生活有关的各方面,理解原始艺术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笔者从学生了解、理解、做到出发,设计学生通过碳棒、圆规、树枝等在木片、泥片、瓷片、树叶等材料中作画,并用乡土材料探究学习原始艺术(如图1)。
图1 部分学生作品,笔者自摄
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要求我们的教学逻辑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导出。[5]其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取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就素质教育的美育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知、情、意、行统一的全面发展人才。从美术课堂来看,学生在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仅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还要掌握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课前预习时对不理解的知识如何解决、欣赏作品时如何进行深度探究、面对综合材料作品如何调动其它学科知识鉴赏等,此些情况在乡村美术教学中更能打破思维定式,发展其能力。
可见,人才的形成具体表现在使用具体或抽象材料解决面临的真实的、复杂的、突变的问题。教师在考虑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将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然后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即可,最后再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完成以终为始的以“才”用“材”设计。
如湘美版九上第7课《美丽家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运用材料完成家乡规划作品,学生们通过望、摸、闻、尝等多感官的充分体验各种材料的特性,以便根据所学知识借材料之手完成创作(如图2)。
图2 美丽家乡作品,笔者自摄
教学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然而如何高效的完成教学活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考虑的问题。因“材”设计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考虑学生将要形成的能力,也关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体验。在此设计下的美术学习是一种深度的学习,表现在乡村美术教师一改常态,重视多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教学孤立的状态,使得教学内容有广度、有深度。在备课期间,认真研究学生、课标、教材之间的关系,不拘泥于以往经验,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统整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连贯、契合。教学过程从难入—深学—浅出出发,设计符合当地学生的虚拟真实情境,在探究学习中解决,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形成素养的目标。为此,课时安排、方法选取、材料筛选都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等,无时无刻按照调查过往、立足当下、指向未来进行教学活动。打破了乡村学生只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现状和课堂与生活之间不紧密的情况,如其积极参与到课前乡土材料的准备中、课中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课后对所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总而言之,因“材”设计过程是教师研究、学生探究,教与学良好互动高效串联着课堂。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6]在教育中素质、素养的提高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丰富性。因“材”设计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兴趣、动机、生活、能力等要素,培养愿学、好学、乐学的人才。在乡村美术课堂中,学生并没有有效地体会到美感,如在欣赏《蒙娜丽莎》作品时,是教师强制性地引导它的美,但从现代角度的学生眼里来看就长相并不好看,如何去深挖它的美感在哪才是重要的。而从“材”的角度设计聚焦主题、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六要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关注学习。其中乡村学生以往学习动机不强,因为知识的有用性存在未知。而因“材”设计的美术课为学生创设了虚拟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掌握其的作用。学生在不断地探究学习中,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激发新的内在认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学习的效果更佳。
乡村美育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审美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为形成能力提供可能;二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打造有文化的、美丽的、绿色的乡村环境。因“材”设计为其实现提供了可能。
众所周知,根是人或地区、国家立足与发展的根本。通过“材”的设计,乡村美育走向了寻根的道路,去寻找被忽视的优秀文化、特色、风情等;在探究乡土材料的同时,各感官、各形式互相协作,学生更好地认识、发现、感知本土美,增强乡村认同感。在不断开发和利用乡土相关美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乡村美术材料稀缺的问题,还在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下为将来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然而,乡土材料在美术教学地位中的提高,对乡村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打造一校一品、一区多品等特色课。细究乡土材料可发现,由于材料的特殊性,绿色、环保、可持续、劳动意识等观念是与生俱来的,为目标素养的形成增添了广度和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因“材”设计是以用促学的教学,那么其在乡村美术课堂中发挥着艺术赋能的作用,为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着人才。可见,“材”为乡村美育创造了新环境、新方法、新方向、新人才。
加强农村美育的发展由来已久,学校、社会、家庭都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因“材”设计只是一种将乡土材料作为开好开全美术课的媒介,借用此来提高学生审美,以形成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因“材”设计需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开展,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甘于落后。在提高乡村美术教育教学的同时,提升至增强乡村认同、文化自信的意识中来,以塑造为农人才,储备乡村美丽建设的新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