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住宅并不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被赋予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修养和艺术追求,寄托着古人的志趣与期盼。那么,古人在为自己的住所取名时有哪些方法呢?中国古代宅院的名称又展现出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取之自然
古人往往取材于外部自然环境,根据住宅所处的地理形势和周围景观为自己的住宅命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唐朝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后的住宅,名为“绿野堂”,周围“沼石林丛,岑缭幽胜”,裴度身着平民衣服居住其间,举止潇洒,与白居易和刘禹锡作诗饮酒,昼夜相欢,不再过问政事。又如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肃宗乾元二年举家入蜀,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一座茅屋居住,名为“浣花草堂”。此外,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为其在赭山广济寺寄住的桧轩改名为“滴翠轩”,以示周围环境清幽宁静,松柏青翠欲滴;以及清代书画家张熊因住所右小室中有一株银藤花,遂命其室名为“银藤花馆”,该室亦“位置静雅无织尘”。
用典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不仅是古人作诗为文的修辞手法,也在他们为自己的住所取名时发挥效用。北宋欧阳修于河南府官署西边营建一间厅堂,种植竹子,开辟窗户,安置一张几案、一张床和百卷书,朝夕居住其中,取名为“非非堂”,又作《非非堂记》。“非非”出自《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意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是明智的;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则是愚钝的。对欧阳修而言,这厅堂是幽静的,而静中可以见真,可以“闭目澄心,览今照古”,可以思考问题,辨别是非。宋徽宗大观年间,李清照与赵明诚因故退居赵明诚故乡山东青州,归隐田园,并题其室为“归来堂”。“归来”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直抒胸臆
住宅名有时也是古人喜好、理想或心态的直接情感表达。元末画家王冕爱梅,不仅爱作、善作咏梅画,更在与家人归隐余姚九里山后,种梅千株,命名其宅为“梅花屋”,并自号“梅花屋主”,作有《梅花屋》一诗:“荒苔丛筿路萦回,绕涧新栽百树梅。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买山自得居山趣,处世浑无济世材。昨夜月明天似水,啸歌行上读书台。”其爱梅如此!此外,清代扬州盐商黄志筠在明代“寿芝园”基础上拓建而成的私家园林——个园,亦是因其爱竹,于园中遍植翠竹,取“竹”字半边将园林命名为“个园”。明代官员章溢的隐居之室名为“苦斋”。据刘基《苦斋记》,“苦斋”之得名,一是由于此居室所处环境之“苦”:不仅在匡山之巅,四面峭壁,北风凛冽,周围生长的植物如黄檗、苦参、地黄等也多味苦,就连野蜂采花所酿蜂蜜的味道都是苦的;二是因为居室的主人并不以环境之苦为苦,而认为苦与乐相为倚伏,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以恶劣环境、筚路蓝缕为苦,亦不以肥马轻裘、膏梁锦绣为乐,这是章溢的抱负與志趣,并反映在他的居室名中。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