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华, 朱守银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北京 100040; 2.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 1022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把种业的地位及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为振兴种业作出系列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国家级和省级育制种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繁硅谷”,《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将“基地提升”作为五大行动之一,把制种基地建设作为种业振兴的重要平台。
国家级制种基地已成为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源供给的主要来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重要意义[1]。2013年,我国确定了西北甘肃杂交玉米、西南四川杂交水稻以及海南南繁3个省级制种片区。截至2022年,我国公布了三批共120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侧重于经济、特色作物品种繁育及96个国家级制种大县,主要侧重于粮、油、棉、糖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繁育,现共有216个国家级制种基地。
制种,上连“育种”,下接“用种”,是种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加快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中央采取了诸多针对性举措和优惠性政策,不断强化支持、加大投入。建强制种基地,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种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国家农作物制种基地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地,承担着农业生产用种供应的重大责任,其建设好坏,事关国家种源保质保量供给是否稳定,事关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是否有力,事关主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是否筑牢,具有战略性、长远性、根本性的作用[2]。
加快国家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和保护,推动制种基地提档升级,努力克服短板性、制约性、突出性的现实问题和困难[3],积极探索运转顺畅、高效、持续的发展路径[4],实现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保障种源安全、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种保障能力、保持农业基本盘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对甘肃张掖甘州区、宁夏吴忠青铜峡市、福建三明建宁、泰宁、四川绵阳梓潼县、黑龙江八五五农场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大豆、油菜等代表品种的制种基地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了解。邀请甘肃、新疆、四川、海南、黑龙江五省15位专家,采用座谈研讨方式,利用结构化研讨方法[5]和专家赋权打分法,聚焦挖掘制种基地发展中的3个瓶颈性问题;利用丰田五问方法,深度分析引致问题的根层原因及机理;利用头脑风暴法,聚智献策,提出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确保措施抓手务实有效。
实现国家对国家级农作物制种基地目标定位,各位专家认为制种基地所面临的问题,旨在找出所面临的矛盾性问题或两难问题,避免停留在问题表面上。首先,请每位专家提前思考,并在笔记本上写下2~3条最重要的意见,每条意见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概括。其次,请每位专家轮流说一条意见,如果自己的意见别人讲过,则不再重复,讲自己的下一条;如果没有新的意见时,则越过;注意只说意见,不加解释,别人发言时,不插话,不评论,所有专家依次发言。然后,用关键词在Excel共享文档或白板上记录下每个问题,经过几轮发言后,询问所有专家,直到没有新的观点,汇总全部问题,共22个问题。再次,每位专家认真思考所列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3个问题,按3分制,评定问题的重要程度:即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得3分,次之为2分,最后为1分,每个人在Excel共享文档中选择3个问题后写上分数。最后,将每个问题的分数相加,得分最多的前3项即为国家级制种基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及挑战,获得专家集体智慧及意见。
利用丰田五问法方法,分别围绕3个主要问题,引导专家逐步递进,刨根问底,共同连续问五个为什么,在探讨中发现每个问题引致的根本原因及机理。
丰田五问分析方法(5 whys分析法),是一种从表象问题寻找根本原因的逆向推理分析法,也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经过连续五次不停的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法,解决根本问题。避免“治表策略”,其只能临时解决问题,解决表面问题,也可能引致了更多问题;探寻“治本策略”,解决根本问题及一系列问题。
围绕3个主要问题,根据分析讨论的引致原因,利用头脑风暴法分别分析讨论3个问题解决的对策措施及政策建议。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BS法)又称为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如畅谈法、畅谈会、集思法。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规则,尽力创造自由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对策。
一是制种劳动力日渐短缺。制种行业技术存在门槛、劳动力老龄化、就业比较收益低,提高了制种的用工难度与成本,例如玉米制种过程中的点播、去雄、除杂、收获等耗费人力较多的制种环节机械化需求日趋明显。二是国内装备水平仍有差距。不同农作物品种都有几个制种环节的设备是专用性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需求大。例如玉米去雄机需要美国进口,单价约180万元,去雄季节非常集中,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成本回收期为8~10年,美国玉米收获机较国内能够减少损失10%,但价格较贵,单价约为450万元,亟需通过自主设备水平的提高,降低制种损失、节约制种田、提高制种产能。三是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新机具的研究开发,机械化作业过程中适应性差,例如与不同品种的株高、作业地形地貌、空中电线电缆等应用场景不匹配、脱节的问题频发,使用后带来的损失较大,相对使用人工反而提高了制种成本。比如玉米已经采用单粒播制种,但是目前的播种机械不匹配这个制种工艺;水稻无人机扬花,但电线杆影响作业等。
一是育种与用种存在结构性失衡。育种创新主体仍然集中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其评价体系的考核指挥棒与品种市场化的认同存在错位,导致新品种的市场认同度低,目前企业还没能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技术集成研发存在短板。新品种研发主体、区域性试验示范主体、制种工艺研发主体、制种机械装备研发主体等专业化分工明确,但基于上下游供需的衔接不足,技术之间的集成出现问题,协同创新不够,导致育种、制种、用种不顺畅。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新品种同质化严重,推广面积小、持续推广年限短,加之配套新品种的种植工艺、机械化作业、加工工艺等全过程全环节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制种主体的采纳意愿和制种效益,新品种产业化、商业化成功概率低。
一是亲本材料追溯检测监管不够,存在系统性风险。制种基地的亲本材料大部分来自于海南南繁基地,但制种基地往往缺乏对检疫性病虫害检测监测的高端设备、技术人才等,可能存在发生传染性病虫害的生物安全风险,若没能做到预防在先,一旦发生,则治理的成本巨大。二是制种隔离区设定非常困难,缺乏整体协调。制种隔离区是较为关注的问题,杂交玉米制种等特殊作物制种需要空间或者时间上的隔离,否则就会影响种子的纯度及质量。例如,玉米需要大于300 m的隔离区,但原有条块分割“小而散”的制种田很难符合要求,流转土地又需要雄厚的资金,面临两难问题。又如,向日葵制种基地附近养蜂状况,对制种影响较大,需要统筹规范。三是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够系统。制种田的地力保护不够,对科学轮作等注重不够,制种废弃物科学处理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调度,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基于大数据的科学、有效、及时、智能管理还有待完善,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
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地方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小农户”的制种产业相关主体联动、协同发展的共同体,重点发挥全国农技推广系统协调对接、服务产业的作用,尤其做好“育”与“繁”的有效衔接,发挥好“推”的功能。
一是加强统筹完善制种基地建设制度。提升制种基地科学管理、防范风险的水平,如统筹协调划定制种隔离区、制定主导品种制种质量提升的制度、加强亲本材料生物安全的检测监管、科学轮作可持续保护地力等。二是引导建立新品种的标准制种技术工艺体系。引导育种主体配合区试示范、制种工艺优化及机械装备改造研发,健全新品种技术及装备集成研发,形成易于推广的制种体系,鼓励提供生产性社会化综合服务,提高新品种的推广效果。三是做好新品种创新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吻合。除具有雄厚实力进行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外,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创新育种”与“市场用种”供需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扶持中小育种企业及大学科研院所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育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吸引扶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与制种基地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搭建当地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制种基地禀赋优势,拉动当地就业,提高农户收入,以更长远的目光着眼于基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建、共治。
一是支持企业与基地一起进行制种田地力保护。国家级农作物制种基地通常是由于其气候条件的不可替代性,具有明显的制种禀赋优势,应加大制种田地力的保护,根据制种品种特点形成科学轮作、间作、休耕等的地力保护制度,倡导“链主”企业带领,同基地政府共同合作共建。二是引导企业参与制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依赖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委托代繁企业与制种基地的合同大都是一年一签,短期化契约使得企业不对基地公共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引导鼓励企业与地基形成长期契约关系,与当地政府共同建设基地,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治理方面。三是联合企业构建商品种区域公共品牌。以结构性保质、保量稳定进行商品种市场供给为根本导向,支持企业引领代繁企业及制种农户建立品种品牌、企业品牌及基地公共品牌,形成品牌溢价,切实保证种源安全、提高制种效益,倡导企业量力承担社会责任,联农带农。
以财政资金科学扶持数额、作用节点为前提,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到制种基地建设中来,建立种业保险的巨灾防范机制和商业再保险机制,建立巨灾防范基金。
一是更加注重制种人才培养。通过资本作用,注重高校与科研机构制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确实存在困难的制种基地,引导建立央地人才对接机制,设定制种基地技术依托单位,鼓励高校或科研院所人才或派出机构到制种基地做兼职或技术服务等。二是加强扶持制种技术创新。利用资本进一步加强各个农作物制种工艺优化、机械化水平提升、技术工程体系完善,如对标国外发达国家,缩差玉米去雄机、收获机的水平,研究开发智能去雄机,以弥补目前一遍去雄80%、二遍去雄90%的不能完全去雄缺点,提升去雄的完整性,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整穗收获机等,以降低10%的产量损失,提高制种田生产水平。三是更加注重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化监管。通过资本作用,利用PPP模式,扶持构建愈发完善的创新品种审定、制种过程监测、交易环节监管全链条可追溯的种业平台及体系,实现跨区域数据融合共享,从根本上解决种子套牌侵权行为,保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