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蕊 张秦英 田靖雯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联合国于1996年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并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该倡议希望创建安全、包容、充分响应儿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区。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儿童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深受城市中食品安全及自然缺失带来的肥胖、注意力减弱、压力增加等健康问题的影响[1-2]。
都市农业景观具有与自然景观相同的元素,与自然景观较为接近,能促进儿童亲自然[3-4]。研究表明,儿童健康对自然的需求相较于其他人群更高,儿童参与农业种植活动对于缓解自然缺失、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亲社会性、改善营养不良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5],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对近20年(2000—2022年)国内外都市农业对儿童健康影响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究显著影响儿童健康的都市农业环境因素、儿童在都市农园中的活动类型、都市农业在健康效益转化路径中的作用,以及都市农业健康的具体效益。
在CNKI中通过关键词检索2000—2022年包含“都市农业” “社区农园” “可食用景观”与“儿童健康”的文献共457篇,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TS=(Urban agriculture OR Edible landscape OR Horticultural activity)AND(children's health OR children)”的文献共638篇。通过人工筛选排除无关文献,最终获取212篇国内文献和208篇国外文献,将文献信息导入到Citespace中,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以及研究趋势。
由图1可知:2006年之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2006年后开始逐渐增加,在2015年后出现明显的增加;国外文献量整体高于国内。此外,都市农业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国外以美国、韩国发文量相对较多,其中美国在相关领域研究开始较早,内容较为全面;韩国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园艺活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方面,尤其针对特殊类型儿童,如视听障碍儿童等。尼日利亚、肯尼亚、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主要关注利用都市农业缓解儿童营养不良、提升食品安全等问题。
图1 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国内外发文量变化趋势
如表1所示,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4方面:1)种植模式、农业景观系统、农作物品种等对儿童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要素;2)与植物互动、五感、农事参与等儿童参与都市农业的活动类型;3)饮食多样性、体力活动能量消耗、食品安全、健康风险评估等健康效益的内容;4)种族差异、社会经济特征等干预儿童健康效益的社会因素。目前的研究除关注传统环境因素与健康效益外,也关注健康效益的转化机制及社会因素的干预。
表1 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研究热点及核心词
由图2可知:国外都市农业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通过促进儿童参与园艺活动、农事活动以缓解其生理及心理健康问题。近年的研究重点尤其突出都市农业对儿童饮食健康的改善,并逐渐注重环境公平性;研究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儿童参与都市农业对健康影响的差异,以及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影响。
图2 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国外文献关键词突显度排序
由图3可知:国内早期研究更关注设计层面,注重都市农业与居住区、公园等其他绿地类型的结合;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出发的设计策略研究,促进儿童与绿地互动从而提升绿地的疗愈价值。近年的研究重点逐渐将都市农业与自然教育结合,注重对儿童环保思想及社会性健康的促进;注重都市农业用地的系统性,在城市规划视角下分析都市农业用地布局的优化策略。
图3 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国内文献关键词突显度排序
4.1.1 空间分布格局
城市绿地空间功能属性多样,公园绿地、街道空间、屋顶、校园绿地空间都可以作为都市农业载体空间[6],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能更好地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健康效益的发挥。
研究表明,绿地可达性与儿童睡眠有关[7],且同样的出行距离,儿童要克服的空间阻力比成年人高[8]。目前的都市农业用地大多是自发形成、散点式分布,缺乏系统性地耦合到城市绿地中的研究[9]。因此,连贯式生产性景观(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s,CPUL)提倡将点状都市农业用地通过线状的道路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系统,扩大都市农园服务面积[9-10],促进都市农业用地的可达性、可见性[11]。
4.1.2 内部元素特征
都市农园中作物品种的筛选极为重要。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出发,农作物种类的选择除需要考虑气候因素及土壤条件等因素外,也需考虑儿童的主观需求及偏好。优先选取具有特殊质感或色彩的作物品种可以刺激儿童触觉与视觉[12],从不同程度影响儿童参与农事种植的积极性,提高对细节的敏感度,增强创造力和好奇心[13]。同时,还需考虑农园内不同营养成分的农作物对不良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善的不同[14],优先选择对儿童饮食改善效果明显的作物品种;也可以通过筛选作物种类来减少农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儿童对化学农药成分敏感,可在作物品种间种植如葱属驱虫植物用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以及周边儿童铅暴露风险[15]。除传统的农作物以外,有些研究还建议在都市农园中种植部分观赏类作物,甚至是杂草,用以堆肥、固氮或制作食物以吸引昆虫进行传粉,同时增加对儿童的吸引性[16]。
4.1.3 环境评价体系
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对评估都市农园健康效益、指导环境格局及要素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现有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的环境评价体系中,大部分采用的是Pikora[17]确定的基于人群健康的建成环境因素权重体系,随后为进一步针对儿童视角,国内何晓龙[18]应用德尔菲法筛选指标,确立了首个基于儿童健康的环境评价体系。当评价对象从传统绿地空间转变为都市农业用地时,现有的评价体系针对性就有所缺乏,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建立更为契合儿童视角的都市农业环境评价体系,以更为精准地评价环境特征,并将理论转为实践,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城市绿地健康影响机制的关键环节在于自然潜能向健康效益的中介转化过程。自然生态提供的功能是一种还未被利用的潜在服务,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参与,这种绿地的健康服务功能才能转化为实际的健康效益[19]。将儿童参与都市农业的活动类型归为自然使用方式,将这种自然使用方式视为自然环境转化为健康效益的中介途径[20],通过文献梳理将这种中介途径划分为体力劳作、感官刺激、教育辅助3个主要方向。
4.2.1 体力劳作
都市农业用地较为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儿童参与农事劳作,提供与自然互动的机会,从而影响儿童健康[21]。Brymer等[22]将参与农事活动的代谢当量(MET)与体育活动大纲(CPA)标准值比较,分析儿童进行不同园艺活动的体能消耗与其他类型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表明,采摘、浇水、耕地等体力活动可以明显改善儿童的生理健康、降低儿童肥胖症及二级糖尿病的风险。同时,体力劳作作为中介因子会对心理产生长期影响,如Kandola等[23]指出,儿童每天增加60 min的轻度活动,或每天增加15 min中等以上强度的体力活动,其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风险显著减低。
4.2.2 感官刺激
大量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官刺激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心理压力、促进感官发育[24],即使不参与体力劳作,只进行观察、聆听、休憩等行为也可以达到恢复生理及心理健康的作用[25]。有研究将园艺五感刺激作为辅助治理儿童自闭症的手段,通过农作物色彩、构筑物种类体现视觉刺激,品尝农作物果实实现味觉刺激,提高对细节的敏感度,增加创造力及好奇心[26]。利用植物特殊质感及气味激发儿童的感知神经,增强其交互的机会,促进儿童的感官发育。
4.2.3 教育辅助
近年来,都市农园与自然教育相结合,以城郊自然教育基地或校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组织以动手园艺和营养为重点的园艺计划,介绍农事工具、科普作物及传统农耕文化[27]。丹麦的“Udeskol”模式,即课堂外教育,鼓励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以增强身体、社会和情感健康[28];瑞典、西班牙和美国也有类似的方案,美国许多小学实施的森林学校方案将儿童与自然联系起来,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29]。以园艺活动为中心的环境教育对儿童的环境敏感性和自然友好态度具有积极影响,也会影响成年时期对树木的社会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认知,可以通过与校园课程结合的方式提高这种效果[15]。
4.3.1 生理健康
积极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是目前儿童生理健康干预措施的首要内容,都市农园通过引导儿童参与农事活动进行体力消耗,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肥胖率及BMI身体质量指数[30]。研究发现,在都市农园中进行劳作活动的时间与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31]。都市农园能提供更加健康的膳食纤维,缓解肥胖或营养不良等问题,引导儿童形成健康饮食习惯,这些影响遍及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32]。
研究表明,哮喘和过敏与都市农业显著相关[33],在家中或附近种植植物可以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颗粒水平,改善儿童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例如哮喘、支气管炎、过敏症状),并且种植的草药类植物产生的天然产物可能对哮喘治疗有积极作用[34]。
4.3.2 心理健康
都市农业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是长期且持续的[35]。与都市农业互动对改善儿童记忆力和注意力、认知功能[36]、学习行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具有积极影响[37],并且在降低成年时期的心理困扰方面也有重要意义[38-39]。同时,在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儿童心理健康干扰尤为强烈的社会背景下,都市农园中的自然元素能够提供多元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对儿童感官能产生多方面刺激,增加绿地对儿童的吸引力[40]。
4.3.3 社会性健康
社会性健康也用来表述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41]。儿童通过与家长及其他儿童的社交互动发展社会适应性[42]。都市农园可以成为这种社交互动的空间载体,促进儿童学习社交技能,提升合作意识,改善亲子关系[43-45],显著提高情商、环境态度、科学态度和探索能力[46-48]。
相较于环境要素、健康效益、参与模式3部分,社会因素方面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低,但其对健康效益转换过程中的干预却极为重要。Parece等[49]在城市高密度区域内设置10个社会经济评估变量,确定街区内都市农业用地的发展及分布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在内部环境设计方面,Laura等[50]指出美国拉丁裔社区农园中不同种族群体在作物类型选取方面的偏好,认为农园种植的作物类型能够反映种植者的国籍。在社会认知方面,家长认知及收入水平对儿童健康效益发挥也有所影响,一项北京海淀区都市农园的调查表示,家长对都市农园自然教育的期待直接影响儿童参与农事活动的时长及频次[27]。
当前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领域的研究重点依然围绕二者相关性分析、中介因子及健康效益评估等方面展开,缺乏社会因素对都市农业环境特征干扰及健康效益发挥路径的系统性研究。即使部分研究明确中介因子类别,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环境特征评估体系,也未对其转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难以理清转化路径,导致该领域对于健康效益转换作用机理的确定尚未清晰(图4)。因此,未来研究需探明都市农园环境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分析环境因子转化为健康效益的作用路径、明确经济文化要素的干预模式,以更好地指导都市农业用地规划及设计,促进儿童健康效益转换,推动儿童健康城市发展。
图4 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研究热点及缺环
目前在都市农业与儿童健康二者相关性及健康效益评估中,缺少分析如何将环境要素通过中介因子转化为儿童健康效益的研究,二者之间的现实因果路径和复杂机理研究尚有不足,未建立自然健康效益的整体解析逻辑。尤其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在转换机制方面与其他人群有更大的差异。想要探明作用机制,需要对环境因子及健康效益进行精准定量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理清干预路径,探究作用机理。在理论层面加强作用机理和因果路径研究,促进解决都市农园建设与儿童健康之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儿童友好城市的视角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都市农业是生态、经济、文化的复合产物,国外都市人种差异及贫富差异较大,但大部分研究未将文化经济方面的因素纳入到研究的必要前提条件当中。目前国内都市农业对儿童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研究对象较为局限。不同层次的社会认知、不同水平的经济情况、不同区域的文化水平对都市农业健康效益的发挥都有一定影响,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城市及社区情况,应将经济文化、认知水平等社会因素纳入到必要控制因素中,更精准探究环境因素与儿童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推动环境公平性和包容性。
目前针对都市农业的研究尺度多集中在微观层面上,缺少宏观、微观系统的评价指标及复合分析,并且当前大多数研究在针对儿童健康的都市农业环境评价因子上与其他绿地并无太大差异,未从都市农业引导儿童互动参与的特点出发,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应继续挖掘多层次指标,建立结构层次、空间形态、视觉特征多个维度,突出色彩变化率、视觉丰富度等符合儿童猎奇心理学特点的指标。同时将这些评价因素纳入到都市农业植物物种筛选的标准中,解决都市农园农作物种类选择仅从光照、土壤条件、生长周期及生长条件需求的生态性因素出发的问题,更多考虑儿童需求,多元合理的筛选农作物种植种类,激发儿童参与积极性,更大程度的促进都市农业健康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