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呼和浩特方言的泛义动词“抬[t??i21]”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对其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呼市话“抬”可以在主谓词组、状中词组、连谓词组、兼语词组中做谓语;做述语时后面可接体词性宾语、除程度补语以外的补语以及体标记。“抬”和普通话的“弄”类似,但是相比之下“抬”没有重叠式用法,且没有“X得……”“X不好”的用法。
【关键词】呼和浩特方言;泛义动词;“抬”;“弄”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2-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40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体貌助词多维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编号:QL20220119)。
内蒙古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分为东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阿拉善方言区。呼和浩特方言属于西部方言区、华北次方言区的晋语系统,具体属于晋语张呼片。
本文讨论呼和浩特方言(以下简称“呼市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抬[t??i21]”,例句主要来自日常对话。
刘子灵、聂志平[1]指出,江西吉水方言中的多功能动词“舞”可以替换其他动词,多数情况下,已进入普通话系统的泛义动词“搞”可以直接对译该用法的“舞”。“抬”在呼市方言中具有类似的用法,类似于普通话的“弄”。如做饭叫“抬饭”,做菜叫“抬菜”,“弄坏了”说成“抬坏了”等等。根据刘子灵、聂志平[1]的归纳,这种动词用法最早被西方学者称为“代动词”。赵元任[2]、聂志平[3]等国内学者沿用了这一术语。徐时仪[4]把这类动词称为“万能动词”,姚双云[5]认为更符合汉语实际的表述是“替动词”。“泛义动词”这一术语最早由刘瑞明[6]提出并使用,杨丽君[7]认为“泛义动词指语言中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的动词,表意宽泛而游移,似乎有很多的意义,但这些意义之间缺乏明确的引申关系。”本文取用“泛义动词”这一名称。
一、泛义动词的界定及其特点
(一)泛义动词的性质
刘瑞明[8]将“泛义动词”这个概念界定为: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动词,远远超出它自身而使用范畴宽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似乎有很多的意义,但每一种意义或不知与本义是扩大、缩小、引申中何種关系,在每一次代替用法时或难确定究竟代替哪一个动词。就因这种宽泛和浮泛的特点,人们称它们为泛义动词。一般情况下,普通话的“弄”“做”“干”等动词,具有泛义动词的典型特征,被认为是泛义动词。[9]
(二)泛义动词“抬”的词汇特征
齐丽娟[9]把泛义动词的性质概括为多义性、模糊性、代动性。“抬”同样有这样的性质特征。本文略做修改,表述为多义性、语境依赖性、代动性。
第一,多义性。所谓“泛义”,就是指意义的宽泛和多样,在它代替普通话其他的典型动词时,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词义。比如,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录,“弄”作为动词时有“拿着玩、摆弄”“设法取得”“做、干、办、搞”等九种意义用法。“抬”也有类似的情况。
第二,语境依赖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即使搭配相同的语法成分,对泛义动词“抬”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抬”具体表示什么意义需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才能分析。例如,“抬水”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可以分别产生“打水”“烧水”“倒水”等意义。
第三,代动性。即泛义动词可以代替某些具体的动词发挥表意作用。例如“抬”可以代替普通话动词的“办事”“修理”“殴打”等,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为原词的意义。
二、泛义动词”抬”的句法分析
呼市方言“抬”的用法类似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典型动词,但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如后面可以接补语“抬不好(弄不好/修不好等)”、宾语“抬饭(做饭)”、体标记“抬的了(弄着)”“抬完(弄完)”等。同时,普通话中的动作动词一般可以重叠使用表示时间短等意义,如“看看”“玩玩”等,但泛义动词“抬”没有该用法。
(一)“抬”做谓语
一般“抬”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充当谓语。
(1)主谓词组中充当谓语
例1:他着急地说:“我抬我抬,我会抬。”
(2)状中词组中充当谓语
例2:这事可不好抬。
(3)连谓词组中充当谓语
例3:您歇着去,我来抬。
例4:吃点再抬,都凉啦。
(4)兼语词组中充当谓语
例5:让他抬哇,你不会。
与“吃、喝、走、说”等经常可以单独使用、独立性很强的动词不同[10],“抬”在单独使用时,必须搭配其他句法成分或语气词,如:
例6:他劝做不出题的孩子:“慢慢抬哇。”
(二)“抬”做述语
1.抬+宾语
呼市方言的泛义动词“抬”后一般只接体词性宾语,不接谓词性宾语。和普通话一样,如果表示即将做的事,或者表示祈使语气,一般会在“抬”和宾语之间加量词“个”“点”等。
具体用法如下表所示:
此外,还存在省略宾语的情况,这是因为上下文语境中已经出现了宾语,这种情况下“抬”做谓语。
第一,数量词与宾语联系紧密,如果在上下文语境中,宾语已经出现过,那么这时宾语就可以只用数量词表示[11]。如上表中的例句“老板,你家的烤鸭太好吃了,再给我抬俩!”很容易判断出下文的宾语也是“烤鸭”,因此,这里“再抬俩”后面其实是省略了宾语“烤鸭”。
第二,在语境中出现宾语的情况下,提出疑问或回答别人疑问的时候也可以省略,直接用“抬”。例如:
例7:我这有个大生意,抬不抬?(做)
抬!
从语义角度看,类似于东北话的“整”[11],呼市方言泛义动词“抬”后接的体词性宾语一般是有实际意义的,表示某个具体事物的名词,或者还可以表示某种事件。
但是,和普通话泛义动词不同的是,“抬”后面的宾语不能是名动词,例如,普通话可以说“搞研究”“搞改革”,但呼市话不能说“*抬研究”或“*抬改革”。
2.抬+补语
刘子灵,聂志平[1]指出,吉水赣语泛义动词“舞”跟普通话中动作动词一样,后也可接各种性质的补语,程度补语除外。“抬”也有类似的性质。
3.抬+体标记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着”“了”“过”作为体标记。“V+着”一般表示进行体,完成体用“V+了”,经历体用“V+过”表示。类似于吉水赣语“舞+体标记”的用法[1],泛义动词“抬”也可以和体标记搭配使用表示体范畴,但是语法形式有所不同。呼市话中,“V+的了”或者“正+V+的了”格式类似于普通话的“V+着”“正在+V”,表示正在进行某种动作,如:
例8:抬上饭没?(开始做饭了吗?)
抬的了。/正抬的了。(正在做。)
呼市话用“抬+来”来表示动作行为已完成,如:
例9:夜儿黑夜抬饭没?(昨天晚上做饭了吗?)
抬来。(做了。)
和普通话一样,呼市方言用“抬+过”表示曾经实施过该动作,如:
例10:你是不抬过双眼皮?(你是不是做过双眼皮?)
此外,普通话表示起始体时会用特殊的“V+起来”格式,如“打起来”意思是“开始打”,“唱起来”表示“开始唱”。同样与吉水赣语的“舞+起来”格式[1]类似,呼市方言中的“抬起来”并不表示起始体“开始抬”,这里的“抬”和普通话中作为动词的用法相同,意思是“往上托、举”或“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总之,“起来”只用做趋向补语。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抬起来”的“抬”用作泛义动词表示弄,例如“去把你哥哥抬起来。”意思等同于“去把你哥哥弄起来”,这里的“抬”是“使……起床”的意思。
4.重叠
普通话中,表示可持续动作的动词一般可以重叠使用[12][13],表示一种动量小,时量短或尝试的语法意义,如“看”“玩”等。根据刘子灵、聂志平[1]的分析,泛义动词“抬”能替代其他多种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那么理論上它应该也一样,有重叠的用法。但是语言事实表明,呼市话的泛义动词“抬”不能重叠使用,单独使用时不能重叠成VV式,如“*抬抬”,也不能重叠后加宾语形成VVO式,如“*抬抬饭”,也不能用“VV+看”式表示试探的意义,如“*抬抬看”。
在呼市话中,如果要像动词重叠式一样表达一种动量小,时量短或尝试之类的语法意义,一般用“抬一抬”或者“抬一下”结构,如:
例11:你能不能去抬一抬/抬一下饭?(你能不能去做一下饭?)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在语流中由于说话人语速较快,“一”会被弱化,甚至难以察觉,但是这种情况下第一个“抬”的音长相对较长,仍和VV重叠式有微妙的差异。
三、呼市方言泛义动词“抬”与普通话泛义动词“弄”的异同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弄”作为动词的释义如下:
①手拿着,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他又弄鸽子去了|小孩儿爱弄沙土。
②做;于;办;搞:弄饭|这活儿我做不好,请你帮我弄弄|把书弄坏了|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
③设法取得:弄点儿水来。
④耍;玩弄:弄手段|舞文弄墨。
“抬”和“弄”一般都可以做谓语或述语[10]。也就是说,除重叠外,上一节“抬”的用法都可以和普通话的“弄”互相替换,且意义基本不变。
但是,也有一些只能用“弄”,而不可以被“抬”替换的结构和场景。
(一)重叠式
和大部分单音节动词一样,“弄”也可以重叠使用,用来表示动作的时间短,动量小,多带有尝试性,例如“听听、看看、想想”等。“弄”常用的重叠用法有紧密结合时的“弄弄”“弄弄X”“VV弄弄”“X弄弄,Y弄弄”,以及“弄X弄Y”[10]。但其中的“弄”都不能被“抬”替代。例如:
例12:今天你得去弄弄卫生了。
*今天你得去抬抬卫生了。
例13:你别在那弄来弄去的了。
*你别在那抬来抬去的了。
(二)“X得……”
“弄得”使用频率很高,常带形容词或副词或表结果的短语或句子作补语,一般有下面几种使用情况:“弄得+O+C”“把+O+弄得+C”“S+被+弄得+C”“S+被+O+给+弄得+C”“弄得+主语省略的被动句”“S+弄得+补语从句”“S+弄得+C”[10]。但是这种结构中的“弄得”在呼市话中不可以说成“抬得”。
例14:你真是弄得我莫名其妙。
*你真是抬得我莫名其妙。
例15:所有人都被这个惊喜弄得措手不及。
*所有人都被这个惊喜抬得措手不及。
(三)“X不好”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弄不好”一般被理解为中补结构,“不好”表示“弄”的结果,此外,还可以表示一种可能性,并且它所陈述的事件一般是消极的。鹿钦佞[14]认为,“搞/弄不好”这一短语一方面是一种临时词组,是述补结构的否定式;另一方面,它经过语法化后意义虚化,可以用来表示“推测”义。并且,“弄/搞不好”后面的结果一般是负面的。但是呼市话不能说“*抬不好”,例如:
例16:这下弄不好要吃官司了。
*这下抬不好要吃官司了。
例17:弄不好这么多年的心血都白费了。
*抬不好这么多年的心血都白费了。
四、结语
本文以呼和浩特方言的泛义动词“抬”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对其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呼市话“抬”可以在主谓词组、状中词组、连谓词组、兼语词组中做谓语;做述语时,后面可接体词性宾语、除程度补语以外的补语以及体标记。“抬”和普通话的“弄”类似,但是相比之下“抬”没有重叠式用法,且没有“X得……”“X不好”的用法。
某些词能否用泛义动词来替代,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认知的影响以及语言系统自身变化的影响,这是由于语言要素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泛义动词之间也不可随便替换使用。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也要求语言中尽量减少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词语,避免冗余。
参考文献:
[1]刘子灵,聂志平.江西吉水方言的泛义动词“舞”[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5):41-49.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口语中的代词[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81-87.
[4]徐时仪. “搞”的释义探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08-111.
[5]姚双云.“搞”的语义韵及其功能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2):61-68.
[6]刘瑞明.谈泛义动词的释义——兼评《汉语大词典》“作”字释义[J].辞书研究,1991,(03):25-33.
[7]杨丽君.动词“搞”在现代汉语中的语用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2,(02):59-66.
[8]刘瑞明.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1):62-70.
[9]齐丽娟.浅析泛义动词的界定和性质[J].文教资料,2007,(34):208-210.
[10]铁艳凤.泛义动词“弄”的探析[D].暨南大学,2010.
[11]李丹芷.東北方言泛义动词“整”的探析[D].浙江大学,2015.
[1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14]鹿钦佞.“搞(弄/闹)不好”的功能及其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8,(01):37-44.
作者简介:
韩冰,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