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正式开排核污染水,引发系列连锁反应,持续搅动东亚政经局势,周边各国民众的精神状态也深受干扰。最为跳脱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突然爆发的食盐、药品和核辐射检测仪抢购热潮,引发相关企业紧急发表保供声明。但有专家表示,关注辐射风险的同时,人们对未知风险的恐慌和焦虑,也值得认真对待。
抢盐热潮
8月24日,日本核污染水正式开排,危机感逼近民众的日常生活。食盐市场出现巨大波动,8月24日下午开始,多个生鲜平台的加碘低钠盐、加碘深井盐、雪晶盐等食用盐,均显示为“补货中”“即将到货”状态。山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线下商超,也出现了民众涌入抢购食盐,短时间内导致食盐断货的情况。
8月24日晚间,中盐集团不得不发布保供声明称:“我国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井矿盐、湖盐、海盐。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山东、广东、安徽、浙江等地的盐业协会、北京市商务局等机构也纷纷发表声明,称食盐储备充足,产能稳定,呼吁民众不要囤盐。
作为世界上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坐拥自贡井盐、茶卡盐湖、淮安盐矿等知名盐矿,再加上盐本身又是可再生的资源,放眼全国任何地方,在事实层面,这一条便不足以构成食盐恐慌的合理緣由。
虽然有各方权威声明和诸多媒体紧急科普,呼吁民众不要盲目抢购,但恐慌性购买的余震,依然还在。
截至8月26日,坐标广州、上海,一些买菜平台均显示,大部分食用盐商品界面,已连续两天处在“约后天早上到”或“补货中”的状态。
恐慌的不止中国人,在食盐结构上以海盐为主的韩国人,应激反应则更强烈。早在一个月前,韩国民众便开始恐慌性抢购、囤积食盐。日本开排核污染水前后,受消费者积极寻求储备海盐的市场预期影响,韩国盐业股在本周也表现强劲,出现6月以来最大涨幅。
理解“恐慌性抢购”
虽然日本政府表示,污染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到了可以忽视的程度,并制定了一个金额巨大的公关计划。但即便是日本民众,也难免陷入恐慌。
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8月23日下午,在日本东京品川区的大型超市的水产品专柜前,宣传福岛水产品的促销员说:“在当地和超市分别进行了严格的检查。这里卖的鱼鲜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但路过的日本主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知道很安全,但说实话,我不太会去买。”
日本民众尚且如此,在本世纪最严重的核灾难面前,真正的问题在于,民众何以安心?
核污染水排海,影响面甚广,但各国政府、专业机构和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并不总是清晰无疑的,甚至存在巨大撕裂,鱼龙混杂的信息流,从不同方向冲击着每一个人,这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最坏情况的猜测和假设,进而陷入恐慌,强烈的情绪混乱干扰人们的判断,驱动起短期内近乎疯狂的消费。
研究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科学家们亦表示,人们对辐射的恐惧,以及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辐射伤害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超过辐射风险的直接影响。
眼下,抢盐风波似有平息迹象,但核辐射仪的销售又抢过“风头”,异常火爆。在淘宝上,核辐射检测仪最近的搜索热度上升了232%。对此,已有多位专家出面解释,对普通的民众来说,没有专业的知识,只用单个普通仪器意义不大。
在一轮接一轮的恐慌性购买中,应该看到的是民众对危机即将到来而资源可能稀缺的感知,对未知的恐惧、对生活的控制感下降的应对行为。
拥有百度百科搜索能力、读过几本勒庞、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互联网浪尖上,据此就着急对“抢盐、抢购核辐射检测仪的人”冷嘲热讽,未免过于自负。
眼下,重要的是各国政府、科学机构和权威媒体,理解民众的焦虑和恐慌,不要继续通过各种代理人疯狂搅浑水,而应该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本着专业而审慎的态度,释放尽可能清晰的重要信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摘自《南风窗》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