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需加強自身優價值增吸引力

2023-09-19 07:52
澳门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優勢計劃特區

特區政府人才引進計劃的具體內容如“申請要件”,是否有利於吸納不同地方人才來澳門?澳門本身的吸引力何在?未來需要優化或完善嗎?如有,請具體談談。

澳門立法會李良汪議員:對每個範疇引進的人才設定“申請要件”,能讓評審更具標準化及科學化,讓各地有意申請的人才能更清晰本澳發展定位及要求準則,同時亦能更精準引進本澳未來所需的專業人才,助力行業發展壯大。

而本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多元產業發展背靠祖國,國家更賦予澳門“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發展定位,這既是任務,亦是澳門自身的優勢所在。因此,在國家強大的支持下,澳門持續構建並增強中葡平台角色及功能,不斷擴大自身優價值,緊隨國家政策的同時,對於優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教授:特區政府的人才引進計劃有利於吸納不同地方人才來澳門,但問題的關鍵是澳門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巨大發展潛力和資源,包括各重點產業的完整產業鏈和生態鏈,為澳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根據澳門目前的現實情況、經濟結構與社情民意來看,其實澳門的吸引力是堪憂的,存在著下列問題:首先,澳門並未出現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未來澳門需要加快經濟多元,創造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只有經濟多元,才會促進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其次,澳門還沒有一個讓人才更好發揮作用的社會環境,如果社會沒有對人才的需求,或者勉強吸引到一些人才,這些人才也是留不住,留下來也是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第三,澳門也需要改變觀念,確立新的制度,從根本上歡迎人才的到來;第四,澳門應認真檢討,是否真的需要加入這場吸引人才的大賽中來,吸引人才是一項大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總之從澳門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認為這樣的形勢並未出現,吸引人才的計劃是否超前?

澳門專才發展學會高俊輝會長:特區政府人才引進計劃的具體內容相信是根據澳門的優勢作為基礎,經多次作討論和咨詢得出來的結果。與其他地區相比,較吸引的是澳門目前正在實施“1+4”多元發展策略,當中包括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通過逐步提升這四大產業的比重,增強經濟發展的動能,提升澳門綜合競爭力。其他的優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澳門有低稅制、治安良好、中西文化交融、澳門身份國際認受性高、醫療福利及教育制度良好。

二是高端人才及優秀人才可以移動方式服務澳門,未來續期不取決於在澳門通常居住的時間,方便這兩類人才維持在原居地的事業,人才獲得的居留許可惠及家團。

三是申請人在獲列入建議引進名單後,到澳門治安警察局辦理手續之同時,可到澳門身份證明局辦理身份證申請手續,以減少申請人為辦理手續而須親身來澳的次數; 人才和本地居民如果從事科研或產學研項目,可以申請科技基金的專項資助。

四是澳門是微型經濟體,特區政府訂定重點產業與周邊地區錯位發展,形成互補優勢;在人才引進方面,澳門希望發揮自身的低稅制和自由港優勢,引進有能力帶動重點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

澳門人才引進是否成功,不能只依靠政府,還需要澳門巿民團結一致,有共同的理念講好澳門故事,推廣引才政策,相信如此才會獲得最後的成功。

群力智庫李永健常務理事:吸引優秀人才是雙向選擇,要認清優秀人才為何要選擇澳門?這些人才能為本澳帶來什麼貢獻?就此提出如下建議:一是更量化及透明“優秀人才”的評選標準,讓申請者能更了解是否合乎資格,每季公佈引進人才計劃的資料及行業分佈,讓市民、企業、人才三方對引進的進程有一定了解,更好推動該計劃的下一步發展;二是要求聘請“高級專業人才”的企業,要對本澳的發展有明顯貢獻標準,如稅收、引客量、營收額等,另對“高級專業人才”的稅後收入作審核標準,增加合理性;三是建議當局可針對申請者的帶教經驗及持續帶教工作加分,以便在行業裡可引領本澳人才;四是建議參考香港,放寬更多高級專業人才的名額,啟動競爭;但同時要求申請者留澳或深合區居住要求,讓這類人才更多融入本澳社區,成為真正澳門人,而非在澳任職,不在澳居住和消費的居民;同時考慮在成為永久居民前暫緩給予部分現金福利。

澳門在“一國兩制”的穩健制度下,實行高度自治,延續社會和經濟的獨特優勢,揉合了中西交融、多元文化,整體仍富有吸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稅務方面,澳門實行低稅制,職業稅較很多地區均為低,而且在《從事科技創新業務企業的稅務優惠制度》和《人才引進法律制度》中,更對合資格人士提供稅務減免優惠,相信對國際人才有一定吸引力。

二是教育方面,澳門學生可參與的聯考招生院校據悉有300多間,澳門居民的子女考取國內大學的分數線較低,每年亦有一定保送名額,升學選擇多元。

三是在出行方面,澳門居民享有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澳門特區護照的免簽證和落地簽證待遇,通行便捷。

猜你喜欢
優勢計劃特區
全球新增绿化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如何構建企業的生態優勢?
台商優勢的「大」於「小」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