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19 15:19:51陈媛龙琴英张巾王馨爽唐艳芳罗雨洪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教校企

陈媛 龙琴英 张巾 王馨爽 唐艳芳 罗雨 洪阳

[摘           要]  通过梳理国家关于养老服务人才及产教融合方面政策文件,充分展示老龄化背景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的意义。结合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程设置和产业需求、证书培训不对接、缺乏专业教材,课堂教学严谨性标准降低、学校教育与养老行业发展需求出现脱节等不足,分别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进一步培养真正符合行业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类似的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89-04

截至2022年12月,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截至2019年底,全国约有42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有1300万失智老年人,高龄化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较大,随着他们对生活照料以及专业护理服务等方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全社会对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据预测,2050年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8200万[1]。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体量的持续增大,数量庞大、大龄多、空巢老人多、失能失智多、慢性疾病多等诸多问题进一步突显,养老服务不容乐观,目前养老服务无法适应多层面、多元化的老年人要求,这必定加速养老服务社会发展化的趋势,从而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但是现阶段,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存有总数紧缺、层次低、流失率高等诸多问题,各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面正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不够成熟、专业师资力量不够、课程设置不规范不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不清楚等窘境。如何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产教融合政策分析

产教融合就是指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把产业链和教学紧密融合,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就业率,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实现知识、技能、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品质的实施意见》,注重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创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方式”。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2019年,强调“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方式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一)以推动行业发展趋势,达到市场需求中的校企合作多元化协作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机会与职业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转型发展,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推动行业发展。新形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对人才培养方式提出要求:一是要知道并预测分析产业链要求,给予产业和优秀人才等方面的供求信息内容,健全校企合作主体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互融共育、互通共建。二是依据产业链持续发展和岗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创协作教书育人体制,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培养目标、实践路径和培养方式,推动院校专业设定连接产业链要求,从而推进校企合作。三是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核心理念下,一同设定专业,共创校企合作互聘师资力量、共创人才培养规范、联合研发专业课程内容、资源共享实践产业基地,给学生创建真实职业环境开展实践体验,同步引进新观点、新技术应用、新规范、新方法,确保校企合作彼此要求。

(二)政府部门角色职能发生转变

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此后,有关高职教育现行政策出现了变化,高职教育社会治理体系由过去“参与型”政府部门慢慢转变成“推进型”政府部门,学校及公司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深化合作,共同培育人才。这一时期政府的职能通常是以创新校企合作为主导,结合学校和市场需求,制订有关政策,给予法律保护和财政扶持。在产教融合前提下,政府机构持续推动校企合作深化。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针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是打造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必要条件。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探寻养老服务与专业管理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开设养老及专业方向的院校数量较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规模较小;人才培养层次较为单一,高层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更是稀缺;师资方面:养老人才培养的目标过于宽泛,专业性差;尚未构建完整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2]。养老服务专业的师资大多数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和自学就直接从事专业教学,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多设有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中对养老人才培养的目标缺乏明确性,没有将培养人才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拆分和分类。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目标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就业层面。职业素养方面,要求学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具备“五老、五心”;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照护知识,具备照顾技能、沟通能力、医疗知识、安全意识、心理关怀及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就业层面,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应将就业方向转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健康相关的公司等。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的课程大多由非专业人士担任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通过短期培训和自学获得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资格证书,但却缺乏一线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另外,聘用代课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团队,虽然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但在理论素养和讲课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专业持续发展的规定要求。此种方法能够弥补学校师资队伍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同时受益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培训。此方法的确克服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很多教师难以全程参加实践活动,企业代课教师经常在学校里开展授课,会导致学生知识系统化差、知识体系错乱。根据以上存在的不足,再加上高职院校职业独特性,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来培养学生。

(三)专业课程设置和产业需求、证书培训不对接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出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各大院校应当重视养老服务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重视养老服务人才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养老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专升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方面包含基础医学、基础照护、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卫生法律法规等,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胜任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照护、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行政管理、养老产业营销等养老领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缺乏安全、康复、运动、社交、危机处理、健康评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能力,导致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养老需求出现偏离情况。基础照护课程与老年照护、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不够,培养的学生养老护理技能及日常照护工作的能力较弱。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鲜少根植产教融合的理念,忽视行业实际需求,没有实时进行追踪,使实践课程和安排的实践课程课时存在出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四)缺乏专业教材,课堂教学严谨性标准降低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服务专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其教材质量也成为人才培训的重要指标。养老服务专业是近几年随着老龄化人口的迅速增长而出现的一门新专业。由于经验少,没有具体相关标准,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教材[3]。目前养老服务专业缺乏研究型人才,无法进行专业的编写,只能参考其他学校的教材或者寻找市面上名称相似的教材,教材质量得不到保障。没有专业教材的制约,各个培养机构和学校都是自编讲义或者运用替代教材,养老服务专业的课堂教学专业度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规范、专业的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结构,会导致学生很难把握本专业的重点,造成学生很难进行专业系统学习,专业素质、能力、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关键问题。

(五)学校教育与养老行业发展需求缺乏紧密联系

学校教育与老年行业需求脱节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精准定位模糊不清和学生的实践课时不够两方面。最先,在培养模式上,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很多学校根据校企合作开展特色化人才培养,就业前景主要面向养老机构。根据此培养体系,学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更加重视对基本照料和医学知识的理解,而忽略职业道德规范、文书写作、人文课程设置。在经营管理、老年产品营销推广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及实践活动较弱。其次,在学生实训实践活动层面,部分院校没有与养老服务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规定、工作内容和管理方法规范同步的实训教学计划,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导致实习实践时间很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在院校完成仿真模拟机构岗位学习,还没有到具体职位开展学习培训,造成实践与老年产业需要脱节。

三、解决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对策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根据对市场、行业的接触了解,预测分析产业链要求,给予产业和优秀人才等方面的供求信息內容,健全校企合作彼此主体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搭建共创、合育、共管、共治方式和校企合作保障体系。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和合乎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彼此需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健全培养计划、共建流程和培养方式,推动院校专业设定连接产业链要求,进而推进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核心理念下,一同开发课程内容,基本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给学生创建真实职业环境,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方法改变,使产教融合的发展理念根植于全部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彼此公共建筑数字平台,分享学生数据信息,开辟出更多“培训中心”和“工作实习机遇”。让高职院校学生在融入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脱离院校的教学,还可以和社会对接,使学生具有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让高职院校真正踏入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高职教师应利用假期积极主动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行业对本专业学生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规划、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加强加深校企合作,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大学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发力点,但高等院校存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及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较差的状况,所以要通过一系列计划方案打造结构合理、敬业爱生、专业技能高超的“双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出来的教师,应当具备符合要求的职业道德、宽厚的基础理论、博学多识的基本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活动能力。院校能够引入养老院出色技能能手来院执教,创立优秀教师工作室,并予以一定业绩考核补助。教师不仅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可以有护士资格证、养老护理、老年照护师、健康管理师证、康复治疗师证等“双证书”,学校和行业公司多沟通协作,教师还可以在养老院就职并得到相应的“双技术职称”。执行杰出人才选拔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促进教师提升学术研究能力、教学基本功和实际操作能力。注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加大对人才培训资源进行开发的力度,聘请医疗机构或者养老单位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拓宽师资队伍建设空间,一同探索养老人才培养计划[4],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创造专兼结合的培训队伍,使高校养老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

(三)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特色养老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最先规定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教育标准、新课程标准由校企合作彼此共同商定。教学标准一定要融进养老服务项目所需的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技能水平等关键职业能力和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中,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参考各个行业各职业类型的专业技能规范,保证养老服务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规定相一致,同时结合与老年产业有关的职业标准,制定新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开展课堂教学。毕业时实现“职业技能证、岗前培训合格证、毕业证”三证融通,对接行业技术发展新动态,构建养老服务专业“平台共享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能力提升课程”的育训结合课程体系,将“三证融通”作为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和验收标准,实施“上标准岗、说标准话、干标准活”养老服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养老产业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养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保证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相对接。全面分析养老技能标准的要求与考核内容,明确养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5]。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设置的养老课程体系包含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人文素养课以及综合实践课,涵盖与养老相关的所有知识,学校设置的课程时间比较短,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6]。养老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重点关注照护人员居家照护能力与康复训练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中适当引入老年心理学、膳食与营养、康复干预、社区干预、临终干预和急救干预等相关内容[7]。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及时更新老年照护课程,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建立多方合作的老年照护课程,增加人文心理课程比例,使养老课程教学具有独有的特色。

(四)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

在进一步培养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时高校需在发展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实际的工作经验,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可根据学生能力需求、养老行业发展要求,为学生开设走进机构、走进社区、走进居家等实践活动。在学生能力培养期间,不同高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和生源地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招工、招生和培养的联合,构建科学的养老照护人才培养路径,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形式,打造出学生、准学徒、学徒和员工为主线的人才培养道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为塑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全过程连接。通过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过程全面对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够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熟练和自信。

四、结束语

基于此,高等院校应该认识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于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应该针对人才培养现状,建立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强人文关怀能力的复合型养老服务人才。坚持走向市场、面向能力、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将把产业、企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等要素融入职业院校的教育实践中,以协作育人、协作就业、协作发展和深化合作为目标,完成方案共制、人才合育、过程共管共治、风险共担、成果共享。解决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将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之路,找到适合养老服务专业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精准对接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妮.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9):62-63.

[2]韩建,陈志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20(10):250-251.

[3]许丽遐,陈楠,王丽君,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4):1-4.

[4]劉兆波.“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7):151-152.

[5]刘海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8):117.

[6]杨柳,宋传祥,刘莹,等.1+X证书背景下的高职养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7(33):33-35.

[7]吴亚丽.X证书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地与实施的思[J].现代教育论坛,2020,3(6):50.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2022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2022C044)。

作者简介:陈媛(1991—),女,仡佬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健康服务与管理。

*通讯作者:洪阳(1966—),女,满族,贵州贵阳人,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临床医学。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