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及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19 15:19余明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5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生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的优秀医学人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作为现代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是思政教育的教学载体,该学科课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教育元素,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有效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从而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53-0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要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课程,更是与医学各专业相互交叉与渗透的课程,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对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针对面向我校大一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入挖掘该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并采用传统的面授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将课程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其培养成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一、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应用价值

(一)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普遍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较差,有的院校缺少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甚至部分院校的思政教育处于孤岛化与边缘化的状态。由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基础性很强,是学好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往往忽略思政内容的学习,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高素质、全方位发展,背离了现代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需求[1]。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充分挖掘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通过传统的面授和信息化教学,如: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根据知识模块合理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并适时更新精品微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符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内在要求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過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有一定的体现,然而并没有充分利用其所具备的教学价值,未满足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知识点分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微生物学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常见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免疫学涉及免疫系统结构、免疫运行机制及其在临床医疗中的具体应用等,这些知识点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也包含着诸多的思政教育元素,如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发挥出不同的抑制或是促进作用,这一点可以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辩证的思维,对疾病的发展规律、人体免疫系统作用进行合理、可观的分析[2]。另外,在课程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通过与临床医疗应用相联系,可引导学生有效结合课程理论认知与具体实践,对所学逆向验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既要持续提升医疗技术,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的认可。所以医学服务模式不仅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医疗技能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还对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等素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通过挖掘和运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医学生更加充分地认知现代医学服务模式,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努力成长为一名医疗技艺精湛、职业道德素养高尚的临床医疗工作者[3]。

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

(一)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层面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众多微生物学研究者用实践经验、血汗甚至生命写成的。17世纪,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准确描述了细菌的形态,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依据。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经过一系列研究,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指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生命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并创立了巴氏消毒法这一经典消毒方法。柯赫证实了炭疽芽孢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分别是炭疽和肺结核病的病原菌,他创立的培养基的制备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的技术更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两项技术作为细菌鉴定的基础技术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生物信息学时代到来、电镜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出现,对微生物的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免疫学科建立于18世纪,此时人工免疫在牛痘预防天花方面取得了成果,之后该学科经历了经典免疫学、近代免疫学、现代免疫学三个阶段,并构建了免疫学若干个分支学科,持续完善了免疫学理论,人类关于免疫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不断拓展优化了免疫学方法与原理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可以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的起源就是人类对疾病救治的需求,是众多免疫学家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潜心研究、大胆尝试甚至亲身试验而迅速发展的医疗学科,其发展史既是一个学科专业理论技术的发展史,更是一件值得歌颂赞美的人文史,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中,教师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史层面出发,通过发展史教育学生,让医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实际应用以及造福人类,尤其要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以及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和成就感。以美国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斯坦曼为例,在1973年,他在皮肤中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并研发了相应的疫苗,在结核、HIV等慢性感染预防、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在2007年,斯坦曼患上了晚期胰腺癌,他将自己的身体用作试验研究,与众多科学家一同利用树突状细胞研发了个性化免疫治疗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生存期,也为免疫疗法在临床上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现代医学生应当学习斯坦曼的科学态度。同时,可通过免疫学发展史教会学生“医者仁心、敢为人先”,以诺贝尔生理学获得者默里为例,面对重度尿毒症生命垂危的患者,默里在不明确移植排斥机制的状况下,凭借之前在战地救护时看到的双胞胎皮肤移植未出现排斥反应的经验,冒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以及患者器官摘除未知后果的风险,当机立断为患者进行手术,并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肾移植手术,救治了患者;作为医学生,应当学习默里先生不断提升医术、急患者所急、敢为人先的医学精神。另外,可以利用免疫学发展史,让医学生学会观察和总结,以奥地利医学家Pirquet在破伤风病救治的临床研究为例,Pirquet所处的时期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他通过持续观察破伤风病患者使用破伤风抗血清的应用效果,发现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当个别患者再次使用相同血清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他推测可能是由于人体的反应性产生了变化而引发了异常反应,他这一认识为变态反应学和超敏反应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医学生应当学习Pirquet敢于总结和敢于研究的科学态度。通过上述免疫学发展史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医学生以史为鉴,学习前人的经验,继承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二)时事新闻热点方面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最新的时事新闻热点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包含诸多的不良信息,加上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科的特性,联系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临床实践,积极收集和整合相关时事新闻热点,从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以此来满足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热情,并引导医学生正确思考和分析时事新闻热点,培养其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明辨是非能力[4]。具体包括:(1)通过时事新闻热点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做出独立的判断,以“魏则西事件”为例,该事件发生以后我国全面叫停了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对细胞疗法提出了多个疑问,细胞免疫疗法是否有效?“魏则西事件”的发生与研发能力、细胞技术是否成熟有关吗?等等,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魏则西事件”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探讨滑膜瘤特性,并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关于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案例,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认知理解形成自己的判断。(2)利用时事新闻热点教会学生遵从伦理道德底线和敬畏生命,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例,贺建奎及其团队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了一对双胞胎婴儿胚胎细胞的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尝试让婴儿获得对部分HIV的免疫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免疫缺陷疾病相关知识和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让学生了解基因编輯婴儿抵抗艾滋病的原理,鼓励其思考和分析胚胎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之间的区别,并了解其背后存在何种伦理风险。

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当代医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精神。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向学生传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思政理论知识,且要善于利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文化知识,以此落实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政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政素养。如在免疫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找出该课程中含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据此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其能够全面认识到爱国主义对个人乃至国家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出免疫学基础知识教学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5]。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可以介绍16世纪我国就有人依据天花的病症特点进行医学研究与分析,最终发现了可以最大程度上预防天花的相关接种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医学领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之后历经数百年的研究,众多优秀的医学人员投入免疫学研究中,推动着我国免疫学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可通过网络收集关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优秀名人、重大事件的图片、视频等,然后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些优秀名人的爱国精神,从而有效激发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免疫预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来看,科学精神教育主要指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科学精神,让其学会遵从客观事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在实际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能够做到严谨、实事求是。目前科学精神教育也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基于此,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科学精神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渗透的理想效果。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少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为解决这一问题,医学院校教师应注重挖掘免疫学课程教材中的科学精神教育元素,对这些元素内容加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整理,从而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培养,教会其面对问题时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实事求是,不可盲目听从已有的专业知识理念,应当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大胆地去实践、去发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6]。纵观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存在着诸多敢于用实践挑战且推翻“旧”认知的优秀医学人才,他们敢于对已有的真理权威提出质疑,发出挑战,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验证已有知识理论的错误性或是片面性,如在抗体方面的免疫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个关于科学精神的故事,在向学生传授抗体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在20世纪初,德国免疫学家、药物学家Paul Ehrlich提出了全新的抗体生成侧链学说,该学说为人类勾勒出了抗原抗体的雏形,也是现代免疫治疗理论的源头;在1908年,Paul Ehrlich与提出细胞吞噬学说的俄国科学家Elie Metchnikoff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自此人类成功建立了免疫学科的理论框架。抗体生成侧链学说提出一段时间后,有人不惧权威、敢于质疑,认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是不正确的,并通过自身的实验研究验证了自己的质疑是正确的,尽管如此,该学说中蕴含的医学理论知识依然为免疫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后人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新的克隆选择学说。Elie Metchnikoff提出细胞吞噬学说时,当时的医学界并不认可这一学说,但他始终秉持不放弃的态度,最终经过其与后来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使得该学说获得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三)法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当前的医学服务模式中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且法律也保障了患者的隐私权、健康权等多项合法权利,同时在患者标本使用、资料管理等方面必须遵从道德伦理,因此面对上述情形,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全面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基于此,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元素,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让其了解患者享有的各项医疗合法权益,从而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如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移植免疫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通过网络或资料库等渠道收集关于器官移植的临床案例,并将法治教育有效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传授相关课程知识的同时,使之懂得充分尊重病人的意愿与权利,了解器官移植方面的国家法律制度等,并让其全面了解自身在临床工作中理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与义务。在介绍疫苗时,可通过面授课或精品微课的方式引入长春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和百白破疫苗检验不合格的违法事件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诚信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还能够让学生明确未来在临床工作中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帮助其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尊重患者的医务工作者。

(四)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现如今,医务工作者既要具备扎实的医疗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职业素养教育有效渗透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医疗职业素养。如在淋巴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淋巴细胞的特点,即各个淋巴细胞之间属于彼此促进、互相合作的关系,且每个淋巴细胞的职责明确,共同抵御外来的侵害,昼夜不息守卫人类的机体,其这一特点与人类社会职业特点相类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淋巴细胞这一特点,引申认识到每一种社会职业均具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应当正确认知自己的职业,积极承担起工作职责。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守正创新。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医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善于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元素有效渗透到课程教学实践之中,从而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其良好的医疗素养,使之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宁,姜凤良,姜朋涛,等.“思政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 39(2):399-403.

[2]张荣,樊雅歌.醫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1):146-150.

[3]轩小燕,李倩如,杨璇,等.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6):113-116.

[4]张瑞,张家忠,郭华.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本连读专业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71-73.

[5]程峰.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1):170-175.

[6]孙世杰,李霞,张鸽,等.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及教学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 38(9):1125-1128.

◎编辑 马花萍

基金项目: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项目(2020-1-14)。

作者简介:余明明(1988—),女,汉族,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检验和免疫学检验。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生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稿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