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汪曾祺饮食散文中的传统文化认同

2023-09-19 07:54:36莫溶溶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
关键词:汪曾祺

莫溶溶

【摘要】食物为人类生命延续提供基本的保障,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长期的文明演进过程中,饮食自然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产生互动,使得食物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和时空超越性的文化符号。在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篇章是在谈论食物的。在这些饮食散文中,食物并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独立存在,而是经常会联系到相关的人物、故事、情感。汪曾祺对食物的生动描述,让读者在唇齿留香之际,还可以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有趣之处,食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汪曾祺;饮食散文;传统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15

一、饮食观与文学观之关联

汪曾祺的文学理念是“文学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他在饮食散文的创作中,表达了他的饮食观与文学观的共通之处,便借助饮食表达了他的文学理念。这和纯粹的理论阐述相比,更容易让人理解接受,也显得生动形象。

首先是“平民化”。这在饮食上体现为他对食材的选取。如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写到了炒米和焦屑,高邮的鸭蛋,以及家乡常见的河鲜和野菜。除了故乡的食物,汪老还写了豆腐、萝卜、土豆等食物以及烹饪方法,可以看出,这些多是日常食物,烹饪方法也不甚繁琐。

这种“平民化”的观念也体现在了汪老的散文创作之中。就内容来说,多是一些个人化的题材,家常酒菜、草木虫鱼、生活琐事皆可为文,他致力于通过文章向人们展现生活中的美好东西,告诉人们生活是很好玩的。在他的笔下,草木虫鱼、烟火人间显得真实可感,展现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在语言方面,汪曾祺则不希望对语言进行过分的雕饰。他用揉面来比喻语言的使用,语言应该要像面团一样反复抟弄。汪老散文的语言亦是如此,语言平淡质朴,晓畅易懂,但字里行间又能够让读者反复回味。

其次是对“本味”的追求。汪曾祺吃菜注重特色,强调要“存其本味”,认为做菜应该重视食物的色香味,将食材的特点发挥出来,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对菜品形状的雕琢上。相较常见的红烧狮子头,汪老更喜爱中学食堂供应的狮子头,过油炸制,下衬白菜,入笼蒸制,白汤的做法更能保留本味。他反对“工艺菜”,认为这是“邪门歪道”。工艺菜在摆盘时会加上许多装饰物,如架空的桥,彩色的小灯泡,雕花的鸡蛋。在他看来,这些繁缛的雕饰不仅没有使得食物的滋味变得更好,反而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食客的用餐体验:一是因为人们一般很少食用这些装饰品;二是对食物的过度雕刻,并未改变食物的味道,反而还会让这种耗时的做法耽误了最佳享用时间,影响食物的口感。其实,食物的摆盘只需将食物在餐盘上安排妥当,让食客“见到这样的形,立刻就能想到熟悉的、预期的滋味” ①即可。因此汪老提出了这样一套做菜原则:保留本味、減少增饰、少用明油、不勾浓芡、较为清淡。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表现为“贴着人物来写”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文学风格,这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对“本味”的追求。

“贴着人物来写”是恩师沈从文对汪曾祺的写作指导,汪曾祺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践行着这个写作理念。他的记人散文,刻画了许多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如在西南联大一众教授的形象刻画方面,有被学生称为“罗长官”的罗常培先生;性格刚毅、上课风格洒脱的闻一多先生;养斗鸡、同孩童比水果大小的金岳霖先生等。汪曾祺注重挖掘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给他们增添了不少的人格魅力,一改这些学富五车的教授们在文学史中难以亲近的形象,使得人物更为鲜活,愈显真实。除了讲述像西南联大教授们的“大人物”,汪曾祺也写了工匠、贩夫走卒这类生活中的“小人物”。他在《职业》中记录了一个过早承担家庭责任的“小大人”的生活常态——每天都提着篮子上街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在《泡茶馆》一文中刻画了茶馆老板娘这样一个既要打理生意,又要照顾丈夫与孩子的吃喝勤劳且坚忍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用质朴的语言书写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加深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在语言上,汪曾祺大胆地挑战了现代文学中因修饰过多而显得呆板、僵化的语言现象,创造性地使用了民间用语。《胡同文化》中写到了两位老北京的话语:“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使用富有京味的语言,既符合了人物的身份,也彰显了地域特色。经过提炼的民间语言,既保留了自身的“原汁原味”,又让文章显得朴实自然,呈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富有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内蕴。

二、对儒家思想的认同

《蒲桥集》有一段前言是汪曾祺的自我评价:“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这段文字很好地概括了汪曾祺散文的主要特色。其中的饮食散文,用看似寻常的语言传达深刻的内涵,把日常的吃食写得趣味盎然、回味无穷。胡河清曾评价道:“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会写吃的作家恐怕要属金庸和汪曾祺了。” ②汪曾祺饮食散文中对饮食的描写并不局限在个体的行为上,而是将地方风物、历史考据、传统思想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纳入其中,使其获得了多元的意味,显得厚重而亮丽,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汪曾祺于自觉或不自觉注入创作中的文化认同感了。

首先是重视人伦关系。儒家提倡孝悌的观念,对血缘和人伦关系十分重视。汪曾祺在《我的祖父祖母》中写祖母出色的厨艺:腌咸蛋、做糟鱼、腌咸菜等。祖母为祖父炖大枣、做花生酥,在祖父生病之时向佛祖许愿,改吃长斋。文中描写的食物,一方面体现了祖母的勤劳能干和祖父祖母之间的鹣鲽情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与眷恋。

除了回忆家人做的食物,汪曾祺也会怀念与他一同品尝食物的人,在吃干丝的时候会想到父亲发明的花生青蒜拌干丝。谈鱼时则回忆了自己吃干炸鯚花鱼的经历,但那时和他一起吃鱼的小叔父和表弟却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些篇章里对家人的追忆只有三言两语,看似是不经意间提起,但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藏在文字之间那份浓烈而又克制的怀念之情。寥寥数语,传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和汪曾祺对家人的深情。

其次是崇尚和谐的态度。儒家提倡“以和为贵”,“‘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

汪曾祺自诩是“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在散文中写了不同季节的食物,有春天的野菜,端午的鸭蛋,秋冬之际的野鸭子和冬日的炒米与野菜茨菰汤;北京人的秋季烤肉;还有昆明雨季的各种菌子。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收到大自然的馈赠,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着季节的更迭进行调整,这是中国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与万物相依存、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特质。

除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取恰当的食材,也要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烹调食物,两者的调和,方可激发出食物最鲜美的滋味。作为“美食圣手”,汪老可谓是深谙此道。汪曾祺十分认同袁枚的看法——用荤油炒青菜,用素油炒荤菜。所以他认为昆明的炒青菜味道极好,因为“菜新鲜,油多,火暴,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 ④同样是干丝,吃法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拌干丝,做法简单,口感清爽;而煮干丝,则要用高汤去调味,吃起来的味道则会更为浓郁。

最后是民胞物与的精神。汪曾祺虽然对政治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社会生活漠不关心。他曾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 ⑤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始终都在关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遇,怀揣着一颗悲悯之心。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孟子借助对百姓的物质生活的关注,传递出儒家的“仁爱”思想。出身世儒家庭的汪曾祺也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饮食出发,借助野菜、萝卜、土豆等寻常食物来传递他的人文关怀。炒米和焦屑并没有多好吃,但家家常备,汪曾祺说“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⑦通过故乡的应急食物,可以看到家乡人民清苦的生活和作者对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担忧。因此,汪曾祺每次吃烂和蚕豆时,总会想起那位吆喝声嘶哑的卖豆老人,感叹一句:“人的生活啊。” ⑧昆明的烧饵块除了给汪老留下了美好的味觉记忆,卖饵人的那声吆唤也饿始终萦绕在他的耳边。

在汪曾祺的饮食散文中,食物成为了人道关怀的触角,延伸到的作品的各个角落,让作品充满了温暖与同情,体现了汪老那份民胞物与的士大夫忧民情怀。

三、对文人趣味的继承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饭视为生活中的乐趣,中国文人也十分善于谈论吃食。从古至今,中国文坛上涌现了不少谈论吃食的文人墨客,古有苏轼、张岱、袁枚,近有唐鲁孙、周作人、梁实秋。文人书写飲食,重在传达其中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种饮食文学的书写方式在汪曾祺笔下得到了延续。

汪曾祺在他的散文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美食的热爱。他喜欢做菜,爱逛菜市场,对他来说:“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比率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⑨他对自创的塞馅回锅油条十分满意,暮年因食道的静脉曲张不能吃过硬的食物,他便想着去捣鼓一席豆腐宴。他也继承了前人“以食载道”的传统,在展现饮馔之美的同时,将文人之趣附着于食物之上。例如他给部分谈食篇章的命名颇有雅趣,如“肉食者不鄙”“鱼我所欲也”“食道旧寻”等。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每一样吃食,让人无不垂涎三尺。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汪曾祺对生活的热情,而他借助这些充满温情的文字传递着“人间送小温”的理念。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在介绍食物的同时,也自觉考证了与食物相关的历史掌故,显示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描述地方食物时,还用到了一些民间俚语。因此他的饮食散文呈现出浓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

在《切脍》一文中,历数中国各个时代的切脍做法。从春秋时期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北魏的“切鲙不得洗,洗则鲙湿”,唐代的“无声细下如飞雪”“落砧何曾白纸湿”,宋代有“临水斫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关汉卿也写过“望江楼中秋切脍”。以及今人的呛虾、醉蟹等。从古至今地梳理切脍做法的历史脉络,知识考据贯穿全文。对美食的考证,汪曾祺还具体到某一个字的音、形、义,如“鵽”字。“鵽”在《辞海》里有zhua和duo两种读音,但作者家乡人们的读法则是与zhua相近,这个字在他们的方言里是个入声字。《辞海》则用“沙鸡”来为“鵽”作注解,作者在文中指出这种标注并不准确,还仔细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除了详实的考证,汪曾祺还善于用生动有趣的描述,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在《端午的鸭蛋》中,汪老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⑩语言幽默诙谐,也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和对家乡深沉的爱。在《萝卜》中,他则引用了“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等地方俚语,如此一来。文章变得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囊括了四方五味,阅读他的文字,读者足不出户,便可于字里行间享受一番舌尖的盛宴。“人类的口,既是用来传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感受外界的入口,我们藉由啃咬、咀嚼、吞食等行为体验世界,并与之发生关系。” ?汪曾祺通过食物来认识他去过的每座城市,发掘食物中承载的地方记忆,传达出那个地方特有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呈现出丰富的民俗文化盛宴。

汪曾祺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他的散文创作也善于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能让人们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重铸民族精神。汪曾祺将饮食文化视为弘扬民族文的重要部分,因此他将食物作为唤起人们归属感的文化元素。

从古至今,食物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吃”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基础上,还起到了慰藉的作用。古代知识分子因个性长期遭到扼杀,政治理想难以充分表达,部分人便会将目光投向食物。如被贬黄州的苏轼用当地人不愿吃的猪肉做成了美味可口的东坡肉;金圣叹在临刑前的遗言,竟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可以看见,对于这些文人来说,“吃”成了一种较为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文人墨客运用食物探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契合点,将食物的外延不断扩大,他们书写食物的热情,体现出食物的时空穿透力与亲和力,使得食物在刺激味蕾的同时又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汪曾祺的饮食散文,一方面是希望人间的烟火气息可以安抚、治愈受伤的人心,使人可以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希望将人们从喧嚣扰攘的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通过食物搭建一座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将人们带回和谐宁静的传统文化之中滋养身心,为心灵提供一个栖息之地,通过文化寻根,找寻自身的意义以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汪曾祺的饮食散文,继承“以食载道”的传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之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无形中形成或加強自身的文化认同。

注释:

①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多此一举(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0页。

②胡河清:《汪曾祺论》,《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第12页。

③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④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昆明菜(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⑤汪曾祺:《汪曾祺全集·老年的爱憎(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页。

⑦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故乡的食物(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20页。

⑧汪曾祺:《汪曾祺全集·食豆饮水斋闲笔(第五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⑨汪曾祺:《汪曾祺全集·食道旧寻(第五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⑩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故乡的食物(第四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胡衍南:《饮食情色金瓶梅》,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212页。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1-8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紫玉. “五味”中国——汪曾祺作品中的饮食书写[D].青岛大学,2019.

[3]陈思.汪曾祺饮食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4]周昕.论汪曾祺的“饮食散文”[D].同济大学,2014.

[5]黄子平.故乡的食物:现代散文中的味觉记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文学武.论汪曾祺散文的文化意蕴[J].当代文坛,1996,(01).

[7]黄立波,李凡.漫谈汪曾祺作品中的食文化[J].当代文坛,2001,(02).

猜你喜欢
汪曾祺
看汪曾祺写绝句
中华诗词(2023年7期)2023-02-06 09:01:12
乘风破浪是青春的姿态——读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18
咸菜慈姑汤
汪曾祺“另类”写作的主体表达——《大淖记事》再解读
单欣昇作品赏析
艺术品鉴(2021年5期)2021-04-23 12:42:34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四川文学(2020年11期)2020-02-06 01:54:40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4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华人时刊(2016年19期)2016-04-05 07:56:10
汪曾祺为何爱逃课
文苑(2015年12期)2015-12-09 11: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