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之后,世间再无戚家军

2023-09-19 21:19清歌向暖
金秋 2023年2期
关键词:明军后金努尔哈赤

◎文/清歌向暖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初十,努尔哈赤听闻明廷把辽东经略从熊廷弼换成了袁应泰,顿时来了精神。

努尔哈赤知道,熊廷弼这种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走了,代表着进攻大明的机会又来了。于是,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诸贝勒及数万大军从萨尔浒沿浑河而下。两天后的一早抵达沈阳城东。

因为后金军长于野战,不善于攻城,而沈阳是大明的关外重镇,墙高池深,又被善于用兵的熊廷弼重点修缮过,贸然猛攻,绝对讨不了好。所以努尔哈赤派出小股轻骑,想诱明军出城。

沈阳城内,辽东总兵贺世贤听闻敌情,就准备率领家丁一千余人,出城收割点人头。

贺世贤这么做是有底气的。萨尔浒之战后,辽东明军在野外遭遇后金只赢过一仗,而贺世贤就是对阵的军事主官之一。他的一千多名家丁也都是英勇善战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不怕死,就算到时候战事不利,他也有把握及时撤回城内。

这一出去,自然而然就中了埋伏。可贺世贤心中并不慌乱,他领着家丁且战且退,冲出了包围圈,撤到了沈阳城西门下。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城上突然冒出一队后金奸细。那是之前袁应泰招兵时招回来的蒙古“夷丁”和辽东“逃民”。

明军历来有招募外籍雇佣兵的先例,但这次却没有仔细甄别,导致后金人混了进来。奸细们砍断了吊桥的绳索,大批后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沈阳。

战场形势立时一边倒。贺世贤终于知道自己中计了,此时他已经身中十四箭,手下劝他向南退回辽阳,再图后计。但他悲愤地拒绝了,说:“我身为大将,不能力保沈阳不失,还有什么脸面再见袁应泰!”随后不顾重伤在身,继续冲入敌阵,杀死数人之后,再中一箭,坠马而死。

就这样,沈阳城在一天之内被后金攻陷。

此时虽然沈阳城丢了,但明军还算不上满盘皆输。只要指挥得当,收复沈阳还是有希望的。

虽然在萨尔浒之战失败,大明直接损失达五万多人,但战后明廷花了大力气从全国调集精锐部队援助辽东。到袁应泰上任,辽东又云集了十三万大军。而且辽东首府辽阳也还在明军手上。最重要的是,在贺世贤与后金大战时,就有明军精锐之师向沈阳靠拢,那就是援辽的川、浙兵。

其中川兵是石砫土司白杆兵,有五千多人,领头的是秦邦屏将军(他妹妹正是大名鼎鼎的女将秦良玉)。浙兵有三千余人,这支部队来头更大,领头的是一代名将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将军。而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

这两支英雄部队,一听到沈阳被围,立即出发,赶去援救。但刚赶到浑河南岸边,就听闻沈阳城已经被攻下,援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川、浙兵大多为步兵,没有和八旗在野外对攻的本钱。现如今又没有沈阳城作为依凭,很难打败后金。但他们就此退去也不可行,万一被后金游骑发现,引大军来攻,两条腿的人毕竟跑不赢四只蹄子的马,到时候遭遇的可就是一边倒的单方面屠杀。

再说,川、浙兵都是大明的模范兵,还没看见敌人就开始逃跑,不符合他们一贯的作风。于是,明军开始分兵扎寨。川兵先渡过浑河,于北岸扎营;浙兵在南岸扎营。

后世在论及浑河之战时,基本都会强调此战分兵是大忌,给了后金军队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机会。但这些论述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二军分兵的根本原因在于浙兵的兵种配置。

当年戚继光在蓟镇抗击蒙古长达16年,改良过明军战法,组建了新式车营。在戚继光手上,车营连败蒙古骑兵。可以说,在遇到后金之前,车营是明军对付骑兵的制胜法宝。但车营布阵并不像步兵结阵那么简单,先要将战车围成环形,再把火炮架设到车上,以此构筑防御阵地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车营还没布阵结束,八旗军就来了,那明军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因此,让川兵先期渡河,其实是为大军安排警戒哨,并为浙兵赢得结阵时间。

而且,川、浙兵敢在浑河边扎营,还有一个过硬的理由——据可靠消息,袁应泰已经命令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三大总兵率三万骑兵向他们靠拢,此时正在浑河以南50里外。

川兵之所以被称之为“白杆兵”,是因为土司士兵手里拿着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蜡树杆做成的长枪,上有带刃的钩,下装配坚硬的铁环。

作战之时,两端皆可进攻,钩可砍可刺,铁环则可作为锤击性武器。所以,当努尔哈赤进抵浑河北岸边,跟川兵一接触,顿时吃了亏。

每当八旗军冲阵之际,白杆兵先施放火铳,杀退一批;见有骑兵冲到眼前,不等对方有所动作,便挺起长枪乱捅。

一番乱战,八旗军人仰马翻。可就在川军占上风之际,原明军抚顺守将、现铁杆汉奸李永芳改变了战局。李永芳从沈阳城内找到一批炮手,对他们大加诱惑,这些人并没什么爱国情怀,赶到战场就对着川兵的阵营开炮了。

川兵虽能扛住后金的骑兵冲锋,可也是饥渴交加、疲惫不堪。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他们扛不住了,阵脚大乱。川兵主将全部壮烈殉国,五千多将士只有数百人回归到浙兵的阵营中去。

浙兵眼见川兵大败,并不是不想救援,只是车阵和兵力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只能等在浑河南岸。

浙兵装备有小型的佛郎机炮。这种火器可以连发,但缺点是射程不远。在八旗军的眼里,明军的火器花样繁多,但都是摆样子,只要出动骑兵铁壁合围,就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斗。这回遇到浙兵,他们知道错了。

浙兵利用车阵作为掩体,密集施放佛郎机炮和火铳,根本不给八旗军大规模冲阵的机会。

即使有后援的八旗兵搬开了浙兵的战车得以突入阵中,浙兵也丝毫不怵。和白杆兵一样,浙兵也有独门武器——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的发明,长度在五米左右,是带刺的大竹竿。当年闽浙沿海抗倭,狼筅是克制日军的重要武器。八旗军被狼筅所阻难以近身,侧面的浙兵则趁机把他们捅下马来。

后金的军队之前托大,有些并没有全副武装即加入了战场,这次可谓吃了大亏,死伤数千人。要知道浙兵总数也只有三千余人。

正当后金和明军打得有来有回的时候,战场形势开始不利于努尔哈赤。他得到战报,浙军一直盼望的援军: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三位总兵率领的三万骑兵即将赶到浑河战场。

本来浙兵阵地就拿不下来,如果再让明军骑兵一冲,双方前后夹击,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李秉诚的前锋已经击败了沿途负责警戒的后金将领雅松,已然到了后金左翼四旗的兵营前。这种情况下,明军再努把力,不说完全打赢后金,至少可以把浙兵给捞出来。

可关键时刻总有人掉链子。问题出在朱万良和姜弼身上。这两人有严重的门户之见,对浙兵是相当不待见,不仅解围行动拖拖拉拉磨洋工,而且刚和后金人马接触,即败退溃逃。

朱万良在随后的辽阳之战中,拼力死战,最终败殁于辽阳城下,是很有骨气的一员虎将。那他为什么在浑河岸边会率先溃逃?除了故意放水让浙兵去当炮灰,好像也没什么别的理由。

外敌都打到家门口了,还在内斗?事实证明,是的。

朱万良和姜弼一退,李秉诚仅剩下一万余人,他自然也选择了撤退。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随即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也不等大军合围,直接领着几百号人直奔浙军。浙军死者枕藉,唯一的出路就此被封死。

浙兵承受了八旗军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眼看弹尽援绝,身边的同袍一个接一个倒下,车阵被突破,火器热到不能再打了。

浙兵亮出了看家本领鸳鸯阵。鸳鸯阵在面对大规模骑兵之时并没有用武之地。一旦结阵,只能说明浙兵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努尔哈赤也下达了最后的总攻命令,天黑之前,务必解决这批浙兵。

战斗到此时此刻,已成有死无生之局。

此时,浙兵的总兵陈策战死。将领童仲揆见状想开溜,戚金将军却拉住了他。宁可沙场马革裹尸,绝对不贪生怕死当逃兵!戚金最后用行动为戚家军的英名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至此,川兵、浙兵全军覆没!

浑河之战是一场中国将士对后金以寡敌众的硬仗,虽败而犹荣,八旗军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是满清八旗建军历史上遭受最大的损失。

此战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多年以后提起仍然心有余悸。

值得说的是,浙兵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戚继光整军编成,军队战功赫赫,剿灭东南沿海倭寇、连胜蒙古、廓清朝鲜,大小百余战,威名远播!而此战是戚家军的最后一战,马革裹尸,无一生还。

猜你喜欢
明军后金努尔哈赤
明中后期对后金之情报活探析
壬辰倭乱时期移居明朝的朝鲜流民考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略论明末辽东地区战争中后金军进攻时间
被抹黑的明朝中日惨战
赏赐仇人
民族英雄袁崇焕与明末辽东防务
切好的牌还能变回去,猫腻何在?
切好的牌还能变回去,猫腻何在?
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说的起源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