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启示

2023-09-19 09:05:39杨照伟
创造 2023年7期
关键词:昭通民族团结共同体

◆ 杨照伟

昭通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区,“十三五”以来,昭通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决策部署,聚焦“三个定位”目标和“四篇文章”要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动民族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高位推动创建工作。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昭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提高创建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抓好示范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构建高标准创建格局。坚持把中央顶层设计转化为昭通抓好落实的制度机制,结合实际制定系列政策文件,各县(市、区)也出台相关文件,建立以国家测评指标为基础,符合昭通工作实际的测评体系;制定出台市级示范单位、教育基地等评审命名的办法和措施,初步建立了适合昭通创建路径的政策体系。

(二)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抓干部教育。昭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党务干部培训重要内容;组织各相关部门、村(社区)1000余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利用“乌蒙同心讲堂”、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培训、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培训等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辅导;组织全市各级各领域20000 余人次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测试,有效推动领导干部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实践要求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抓学校教育。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落地见效。先后创建73 所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是抓社会教育。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五个一”活动,在《昭通日报》开辟“团结奋进、同心筑梦”专栏,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活动、摄影大赛、微视频征集大赛、广场舞比赛等,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宣传教育,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明显增强。

(三)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昭通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彻底改变困扰昭通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各族群众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开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二是科学制定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把“高标准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列为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定位,确立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以“五大工程”为重点的示范创建工作新格局,制定《昭通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 年)》,出台昭通市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等,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落地,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积极搭建“三交”舞台。鼓励支持各民族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举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和少数民族绘画作品展等活动,搭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广阔舞台。

二是着力构建互嵌式发展格局。加强东西部协作双方之间的劳务协作,支持昭通少数民族群众转移就业,推动民族地区劳动力向东中部地区有序流动。同时支持和吸引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昭通就业创业。

三是全面培树创建典型。创造性地将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易迁安置点、医院、连队、景区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主渠道,全面深入实施“十进十促”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体现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工作中,体现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

四是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举办双语教师培训班5 期610 人次。抓好全市少数民族不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查工作,对全市11个县(市、区)150 个乡(镇、街道)的少数民族户籍户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各县(市、区)积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相关活动。

(五)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民间流传广、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持续繁荣发展。19 个民族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完成,建成部分民族村、民族自然村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所,9 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完成省级民族文化建设项目74 个,省级投入专项资金782 万元,建设了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举办全市民族民间文艺会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和少数民族迎新春绘画作品展等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交融互鉴。

二是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成果丰硕。昭通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民生,催生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如龙志毅的《冷暖人生》、曾令云的《龙卢演义》、吕翼的《寒门》、陇承弼的《乌蒙彩霞》、黄玲的《李乔评传》、阮殿文的《湾湾田》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作品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并存,聚焦人民、讴歌时代、刻画英雄,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人民文学奖、云南省政府文学奖等奖项,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

这些作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风气,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

(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不断夯实

加快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抓好民族事务治理、宗教事务管理、基层组织建设、民族法治建设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坚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台系列贯彻落实措施,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充分实施。

二是分类推进依法治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涉民族宗教因素情报信息协作和研判工作机制、矛盾纠纷四级(市、县、乡、村)同步监测监管机制,形成月研判、季排查、年总结制度,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将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纳入网格化管理,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

三是加强基层基础阵地建设。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阵地、主渠道建设,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手抓、共推进,重点打造一批治理能力水平较高、模式经验可复制的村(社区),在推动创建工作广覆盖的同时,进一步把维护民族团结、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触角向基层延伸,突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群众性,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构建协作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遵义、毕节、曲靖、昆明等签订协议,有效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密切协作、权益保障、社会稳定。

五是成立三个区域创建联盟。以鲁甸县牵头,突出以“基层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为重点的创建联盟,联盟单位为鲁甸县、昭阳区、大关县。以水富市牵头,突出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的创建联盟,联盟单位为水富市、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巧家县。由威信县牵头,突出以“传承红色基因促乡村振兴”为重点的创建联盟,联盟单位为威信县、镇雄县、彝良县。

通过各级各部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市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思想、文化、物质、社会、法治等基础,历史性解决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绝对贫困问题,各民族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全市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二、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一)出台政策是保障

昭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级层面出台了13 个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人才培养、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还制定了配套文件,各县(市、区)也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基本建立起符合昭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实际的政策体系,对推进散居地区民族政策体系建设、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领导是关键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分管和联系领导指挥靠前,经常过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党的民族政策同工作实际相结合,随着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三)齐抓共管是根本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解决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视为各级各部门、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民族地区作为主战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水、电、路、住房、就学、就业等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形成上下一心、思想统一、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四)民族干部是桥梁

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易于沟通和联系。因此,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上发挥积极作用。

(五)群众支持是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切实关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多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群策群力。

猜你喜欢
昭通民族团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6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4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