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韵文
调查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99%。近年来,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合力。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难且贵”问题,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是运用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将互联网信息公开、高效率低成本和及时监管的特征融合到融资领域中。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有效资产抵押不足,使得商业银行不敢轻易批准贷款,出现慎贷、惜贷的现象。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时效性对其经营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融资方式来说,内源融资时效性最强,可以直接将留存收益用于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而申请商业银行贷款不仅时间周期过长,而且手续繁琐。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不符合金融部门资产担保要求,在审核过程中势必会影响融资效率。此外,债权融资需要评级、评估以及聘请外部机构进行调查,再到融资资金到位更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因此,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远低于大型企业,必然影响其发展甚至由于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
中小企业大多选择流通性强的短期借贷,且融资规模不大。但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完善,第三方担保机构也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这就使得其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从外源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基本都依靠银行机构。由于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较低,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可以轻易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且企业发展阶段留存收益并不多,不足以用来再投资,因此其内源融资也存在局限,使得中小企业发展更加困难。
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资信等级低、财产状况差且倒闭率较高,同时贷款申请规模小,商业银行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型企业。例如,向一百位客户同时发放一百万元的贷款获得的收益虽然与向一位客户发放一亿元的贷款收益差不多,但前者发生的交易费用显然是后者的一百倍。为了降低经营费用,并使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要么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要么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偏高。由于上述原因及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且倾向于短期贷款,所以中小企业纷纷选择通过民间贷款和小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贷款利率也随之升高。
1.提高融资效率
由于银行客户众多,贷款对象选择范围大,其信贷资金的发放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筛选客户过程中,银行会设定一定的审核门槛,因而延长了审核时间。而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云计算、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工处理收集到的信息,较传统的融资方式更节约时间与精力。在这个过程中,规模化贷款可以通过云计算予以简化,自动审核多份材料,一旦符合要求便可批量放款。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还大大提高融资效率,方便中小企业快速获得资金。
2.削弱信息不对称
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造成商业银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提供借贷服务,使得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面临复杂的程序办理、运行流程复杂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大数据的强大功能使得小微企业在各种平台上的交易记录、交易资金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等级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捕捉。这种信息的及时反馈消除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信息的同步性。大幅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数据更加透明,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口碑,从而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便捷度。
3.降低融资成本
传统融资的方式在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时,商业银行需要花费一定成本才能获得中小企业基础信息,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借贷成本。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对中小企业进行快速且准确的资信分析,甚至可以结合不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智能推荐个性化的融资方案,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借贷成本大大降低。此外,规模化贷款、高速信息检索和处理、便捷的支付方式和固定的交易流程等模式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得到中小企业的全部基本信息,从而促进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融资。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下,可以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对中小企业每笔交易进行追踪跟进,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对安全风险预先发布警告。通过互联网的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预防关口前移,使得将以往风险发生后的应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事前危险情况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往分散、单项事件转变为系统的管理体系,建立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价机制,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效率。
1.存在数据泄露风险
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移动网络、电子设备等工具运行,小型借贷机构在网络开发项目上投入不足,安全防护措施不健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用户信息被窃取。从而造成融资对象资格判定失误,给互联网平台造成不可控风险。这对中小企业、平台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
2.存在信用风险
发达国家的借贷业务都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借贷流程,每一步都拥有具体控制措施。比如,在注册阶段,只有通过国家相关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查,借款人才能够注册借款账号和互联网金融账号。想要注册成功必须提供相关学历、社保账号、银行账户等,一切不良支付的历史记录都会一一显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进行审查,一旦出现违约,其面临的违约成本也会非常高。而我国在互联网金融融资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借贷环境、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公司相关信用信息等没有与互联网金融机制相融合。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违约成本低,但违约风险大大提高,信用风险也随之增加。
3.资金不稳定
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充足的资本才能够保证稳定的运行,但小型互联网企业,比如众筹、P2P 的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持有量相比于商业银行更是少之又少,后备资金不充足,难以维持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4.存在金融交易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需要依靠互联网、移动设备、网络等设施,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网络技术保障,因此互联网系统安全非常重要。此外,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企业内部研发不足以跟上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速度,同时会耗费大量研发资金,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只能寻求外部技术支持。而这类支持技术只有普遍性而缺乏特殊性,可能会导致某项技术不能完全符合互联网金融机构需求,存在一定技术支持风险。且在交易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失误可能会导致重大损失。
我国互联网较之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法律法规制定以及实施上却远不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政府应加快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章的制定,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系统,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行为边界,为中小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中小企业融资利益。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行必须依靠网络技术的支持,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大力研发互联网技术,提升持续运营能力。重视技术创新,加强防护意识,优化服务质量,才能使互联网金融模式顺利推行。此外,还需注重人才供给,聘请一些专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加强网络平台安全建设,推进硬件软件设施建设,为网络搭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中小企业想要提高自身评级,就需加强自身信息的可信度以及规范性。企业应当完善财务制度,将中小企业经营资料进行规范化。例如,在日常经营中保留交易凭证,按时依规计算应交税费,这样才能将真实信息提供给信用评级机构。此外,企业财务控制从上层到基层都应当一一落实,保留相关经营凭证,将其作为提高自身信用评级上限的有力证据。
传统企业征信系统大多以大型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则多数存在征信状况难以确认或信息不全等情形,因此,健全征信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及时追踪企业信用状况,并对信用差的企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额度等方式施行惩罚机制。反之,对于信用好的企业给予肯定,积极满足其贷款需求,在可接受范围内降低其贷款利率,尽可能减少企业融资成本。政府和监管行业应当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企业信用教育,强化企业按时偿还贷款意识。
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总资产、日常运营状况等基础信息出发,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准入资格,使得准入后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实现低风险经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目前,大量网络借贷平台倒闭,使得大量用户资金无法收回,其本质原因就是国家缺乏监管。而监管部门应当明确分工,国家到地方应设立一套完备的监管体系。各级监管部门应当明细每一笔交易金额及其具体信息,对投资者交易行为做到实时监测,出现问题及时报备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金融模式,帮助开拓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金融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上的不足。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尽管互联网金融才刚刚兴起,存在诸多不足,但能够满足传统金融不能满足的融资需求,我国应当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法规,使互联网金融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