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赵楠
“夜间飞行训练结束!”凌晨,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长空,海军航空大学某军用机场结束了一天的训练任务。
中士周杜依然在塔台飞行评估室里忙碌着。完成一串收尾工作后,他在保障日志上,认真写下当天的总结。
周杜是家里的第三代军人。他的外公皮思和1955年入伍,曾在野战部队服役。
周杜记得,儿时的一个夏日,外公在院子里为苹果树修剪枝杈,不经意间露出了肋骨处的一道伤痕。
“外公,你受过伤吗?”周杜很好奇。
外公自豪地说:“对呀!那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留下的。子弹打过来是真疼啊,疼到骨髓里。但是我们疼过了,你们这些娃娃就不用受战争的苦了!”
当年,皮思和曾荣立二等战功1次、三等战功3次,因表现突出提干。转业时,原本能留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他却坚定地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后来,皮思和来到了荒无人烟的西北牧场,一干就是十多年。
周杜的父亲周敬全,1987年入伍,当过工兵,多次执行排爆任务;搞过后勤,保障工作完成出色;参加过比武,多次拔得头筹。
听着外公和父亲的军旅故事长大,周杜心里满是对军营生活的向往。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飞行测控保障兵。
每天与各种飞行数据打交道,周杜发现自己的军营生活既没有外公当年的金戈铁马,也没有父亲曾经的惊心动魄。心理上的失落,思想上的松懈,让周杜连遭窘境。在季度业务考核中,他的成绩在中队垫底,就连体能考核也没能达到优秀标准……
迷茫和痛苦之时,正赶上大队开展“一封家书”活动。思来想去,周杜决定给父亲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困惑。
很快,周杜收到了父亲的回信,随信寄来的,还有一本父亲自己的军旅日记。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爆炸物,紧张到手抖,但有老班长们在身边,心中安全感十足……”夜深人静时,周杜一页页翻看父亲的军旅日记,感觉似乎有一团烈火在胸中燃烧。
从那以后,周杜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白天,认真跟班长学操作,主动找教员学理论;晚上,整理历年的排故卡片,汇总梳理故障分析笔记……
2019年,在大队组织的比武中,唯一以列兵身份参加的周杜,成为官兵心中一颗冉冉升起的保障“新星”。
2021年,周杜再次参加比武,获得两个项目第一名。年底,他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并获嘉奖。与父亲视频通话时,周杜向父亲展示自己的喜报和荣誉证章,父亲很开心:“儿子,部队是个大熔炉,能把你锻炼得更强,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干出成绩。”
那时,大队决定在舰载战斗机飞行质量评估方面有所突破。听说要拓展新业务,周杜跃跃欲试。班长问他:“换岗就意味着重新开始,你愿意吗?”
“愿意,我想挑战一下自己。”周杜坚定地回答。
走上新岗位,除了每天对飞行参数进行分析处理,周杜还要帮助飞行员整理飞行报告等,工作十分忙碌。尽管工作量更大、工作时间更长、要求更精细,但周杜始终甘之如饴:“富有挑战性,也非常充实。”
周杜近影。
在一次多課目、高强度训练中,飞行教官要求看全部参训学员的训练评估报告。那天,从上午9点到午夜时分,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周杜一直紧盯着评估系统显示器,将参训学员各课目的飞行数据进行汇总,制作成一份份内容详实的飞行评估报告。
“这个飞行评估报告,融合了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帮助飞行学员绘制每个课目以及每个阶段的能力成长曲线,找准差距不足……”看到飞行教官拿着评估报告为学员们讲评,周杜觉得“得到了认可,特别有成就感”。
2022年底,周杜再次受到嘉奖。年度表彰大会后,周杜写信向父亲汇报了自己在部队的情况。父亲回信说:“从你身上,我们看到了你外公的影子。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
不久前,周杜郑重向组织递交了留队申请,并赴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参加培训。他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爸爸,您和外公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成长。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青春热血在军营续写荣光!”
(作者单位:92853部队、91351部队)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