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期《军嫂》发表了小军娃王苏徽的文章《五个故乡》。“六一”儿童节当天,该文由《军嫂》杂志社微信公众号推送后,被中宣部主管主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发并推荐至首页,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本期刊发关于该文的两篇感言,并祝所有军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六一”儿童节前,儿子王苏徽拿回了最新一期《军嫂》杂志,上面刊登了他的处女作《五个故乡》。
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感触。
因为爱人工作调动频繁,我和儿子不得不随他处于“流浪”状态。儿子没有清晰的故乡归属,变动的生活让他像嫁接的植物一样,一次次重新适应、重新成长。
6月1日也是儿子的生日。那天,爱人奖励儿子一个红包,让他自由支配,还给他写了一封鼓励信,希望他继续写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儿子收到红包后,先是给中华慈善总会捐了100元;又请我们全家吃了一顿生日餐;之后,他买了零食去看望生病做手术的邻居小朋友;最后才用剩下的钱,给自己买了一個玩具。看着他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安排得井井有条,我感觉有些恍惚,当初那个跟在我后面一路喊“妈妈”、问这问那的“小不点”果然长大了,处理事情像模像样、有条有理。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篇文章被中宣部“学习强国”转发后,阅读量竟然达到了50万。当我和儿子说起这个数字时,他既惊讶又激动,把文末的阅读数和点赞数先后确认了好几遍。
我相信,这段美好的经历,一定会让儿子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去创造,书写一个军娃独特的人生履历。
——军嫂 李祝姮
2023年第5期《军嫂》有不少文章生动、感人,特别是小作者王苏徽的《五个故乡》,令我深有同感。
我父亲是一名南征北战的老兵,他1947年春季成为太行军区独2旅战士时,还不到18周岁。
我的第一故乡是河北,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7年。
河南是我和父亲共同的第二故乡。父亲曾与战友们在焦作地区参加战斗。而我在省会郑州上学4年,同时实现了军校梦和大地(测量)梦,开始酝酿火箭梦。除了河南,我眷恋的还有青藏高原和首都北京。我在青藏高原服役6年,在首都北京服役、生活了30余年。
第三故乡则更多。有意思的是,在福建和江西,我和父亲的足迹还有多处重叠。
父辈转战、子女转学,是很多军人及其子女必须经历的一种考验。
1997年,我服役的第16个年头,儿子出生了。他起初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姥姥家,一岁零四个月时被送入一家幼儿园乳班。妻子上班远,儿子一般由我负责接送。我出差时,只好麻烦战友或邻居接送。2003年秋,我脱下军装,儿子也上了小学——我们一家才算稳定下来。
军人为了保家卫国而四海漂泊的苦辣酸甜,也传递、分享给了下一代,他们因为父辈而骄傲,也在奔波迁徙中有着别样的成长。
——退役军人 籍利平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