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类设计”空间构建
——以闽东民居为例

2023-09-18 14:04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副教授刘雅培
艺术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闽东民居空间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副教授/刘雅培

一、关于类设计理论及民居改造实践

民居的住宅空间环境在不同时代应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及时代特色,早期关瑞明教授提出“类设计”理论,主张从传统民居中获取灵感,提炼要素,探求居住模式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创造具有时代特色与场所精神的住宅模式①。近几年,在振兴美丽乡村的践行中,不少国内建筑师做出了许多示范性的改造项目,如王澍先生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改造设计的文村民居、孟凡浩团队在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设计的东梓关村民居、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在上海奉贤区青村镇设计的吴房村、中国乡建院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设计的宋家沟民居改造项目等。这些地方性的乡村建设展现了当地的人文特色,构建的民居在外观上形成与传统民居建造类型的连贯性,并对传统建造体系与技艺有效地运用,满足当前人们居住的需求。我国在不同地域环境下还有相当多的特色民居,同样面临革新改造的问题,下文将以闽东传统民居为案例研究,探寻传统与当代之间具有契合点的设计构建。

二、闽东民居特色及面临问题

闽东民居依据各支系划分为南至福州片、北至福安片②,此地拥有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建城历史悠久,在多山林的丰沛沃土上产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资源,孕育出多元化的人文环境,保留了许多宋、明、清时期有历史价值的各类传统民居,其厅堂、厢房、院落、天井、廊道等空间组织手法与布局形式均受到宗法、礼制、民俗、地域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修建的房屋进深大、出檐深、院落相连,建筑形制卓越、木雕工艺精湛、大气而不奢靡、古拙而少明艳。同时具有“闽海系”的人文特征,风火墙造型曲线优美,形式多样,以马鞍形最具代表特色,在融山、水、海、风的环境中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正如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道山亭记》中记述的福州风景和当地面貌:“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在历史变迁下,乡村民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基数、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形成变化,经历几十年的改造变革期间,乡村自建民居由于不规范建设,在没有相应的设计技术指引下,产生如下问题:其一,从建材上分析,土墙开裂与木材腐坏,是导致传统民居耐久性能不佳的主要问题,因此留存的传统民居中混搭着后期改建的砖墙体结构;被拆除新建的类型有钢筋混凝土外墙贴瓷砖的简约式平顶房及欧式风格小洋房,建材的改变导致民居风格样貌混乱,缺乏地域特色。其二,从建筑密度上分析,人口增长导致民居建筑周边拥挤,新旧建筑混合搭建,导致采光通风差,对于民居本身来说缺乏原本的明空间设计;对于当代新乡村小区建设来说缺少公共的集散交流场所。其三,从建筑群貌分析,居民自主改建的住宅盲目扩建并增设楼层,不仅存在功能不够合理与资源浪费现象,而且破坏了整体村落的建筑群貌形象。其四,从设施设备方面分析,现代的设施管线、空调设备、燃气等无法与传统建筑有效融合,部分居民在使用传统民居时存在乱牵搭的明露现象,安全方面存在隐患。此外,还有部分传统民居,因建筑残损比较严重,未得到及时修复而导致荒废,如图1所示。以上问题,同样反映出当下国内民居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乡村环境考虑,民居本身是一种乡愁记忆,构建的核心必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因此,要从传统中寻找灵感与动力,提取本土民居的内核与精神,应用当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构筑形制,才能再现当代民居的人文风貌。

图1 闽东区域村落民居样貌(以闽侯徐家村、春风村为例,来源:作者拍摄)

三、闽东传统民居的类形式空间构建

(一)以明暗空间重构平面功能

老子所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③对于建造家园而言,闽人逐水而居,依山建城,也是遵从道家学派的理念,修建了“一明两暗”的最初雏形,并依据家族人口的递增,分别往横向及纵向有序布局。但在人口增长下,房屋密度也在增加,不是所有的宅院都能得到良好的自然环境,留存下的民居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再设计。依据闽东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冬季湿冷,夏季长且炎热,本地修建民居中的明空间(庭院、天井、厅堂、廊道等)可占总体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有利于通风换气;室内居室需要依据农作、生活、工作经营等方面需求,结合家具尺寸、人体工程学数据,调整建筑户型,定义新的功能空间,设计出适合不同家庭人口基数的单列式独栋户型及各类组合式庭院的格局。以单列式户型为例,可建二层,一层厅堂居中,分隔为前客厅、后餐厅,上架空可为农林作物储藏间并结合天窗设计,形成厅堂空间的采光天井。左右两旁为室,一层可设置厨房、茶室、父母房、客卧、卫浴间;二层布局起居室、主卧室、主卫、休闲阳台、书房、儿童房、次卫等。以组合户型为例,中间的庭院可劳作或作为休闲空间,中心轴上的厅堂为整体户型的公共核心区,在单列式的基础上可以增设酿酒房、储藏间、观影室、手工坊等休闲性及农作需求的功能;通过廊道设置的两边楼梯可以直达二层的卧室休息区,每一间都配备独立的卫浴间及附属功能空间。

以上为一个家庭单元的户型平面布局,既保留了传统礼制及宗族观念,又使间架空间布局分明。在形成村落团体构建时,需要将不同形态的家庭单元户型民居合理规划,再设计出外向性的公共明空间作为开放性乡村小区的交流通道与集散休闲场所。通过民居内外明暗空间的重构,将物质功能及精神功能充分发挥到各个单体空间在整体建筑群落中的作用,符合人们在住宅功能基础上的休憩、交流,乡村活动等多元化的组织需求。

(二)以传承建筑形制重构立面体系

传统闽东民居的空间立面体系包含木构架体系、围护墙体、灰板壁墙这三方面。木构架体系是历代人们传承下的智慧结晶,具有良好的抗震抗压效果,但原本用杉木构建的民居,用材小,屋架中的柱体跨度不大,柱网较密,导致室内格局偏小。在设计中沿用柱、梁、枋、檩、椽构成的五柱穿斗式木构架体系基础上,可以采用胶合木进行搭建,预制合理的尺寸,架高楼层高度与宽度,达到合适的空间比例。在实际施工中,应用穿斗木构件的构造再现了乡村民居风貌,同时满足抗震、环保、方便组装、拆卸及二次回收利用。

闽东地域环境下的围护墙为夯土墙,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属于生态建材,本地人用的是当地的黄土、壳灰、碎瓦片、贝壳、糯米等原料构成,外以壳灰抹面或者用竹钉挂瓦片的形式,以防雨水冲刷,早期的工艺不足以垒砌太大,承重也有限,受潮容易酥解,所以用于做扇面的民居开间比较小,高度有限,一般在4m~5m。基于此,新构建的围护墙体可以用现代人工技术研发的新型轻质夯土墙体进行构建,厚度可依据功能需求进行装配式构建,如围护墙体需要隔热保温可设置400mm,室内隔断空间的墙体可以定制120mm,在纹理图案上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色彩与肌理效果,改良原本夯土厚重的体量与受限的高度,让生态材料灵活多变地应用于空间设计中。

灰板壁是闽东民居传统建筑中重要的室内隔断墙,用于木柱之间,下端一般是木墙裙或木槛,它主要以木条为骨架,在骨架上编织芦苇秆或者竹条,用草泥抹平后表面做灰面。对于革新后的室内隔断可以选用玻璃、装饰面板材、石膏板材、竹木镂空隔断等建材去分隔虚实空间,使空间的布局更加灵活。

(三)以新旧建材搭配构建宜居空间

闽东传统民居主要分为平原型、山林型、临海型,由于早期交通不便,建材就地取用,当地工匠采用卵石、土、木、竹、瓦等构建,房屋具有环保舒适、导热系数小、冬暖夏凉等特点。从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考虑,可使用回收的传统材料结合部分现代建材,在坚固建筑结构形体的基础上,解决民居抗震、隔热、防潮、防火等方面问题。具体构建搭配如下:在木构架部分,以胶合木制的梁架体系结构结合钢材节点构件,能起到抗震、防火作用。屋面依据传统建造体系与技艺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增设防火挤塑聚苯保温板、沥青防水卷材,起到隔热、防潮的效果。室内吊顶部分在木结构基础上搭配穿孔保温板、硅酸钙板、集成吊顶便于安装隐蔽式空调管线等设施设备。墙体部分的围护体系所应用的夯土墙可搭配角钢构造柱,再增加竹条编织的网状构造增强稳定性以防止开裂;卫浴、厨房空间的墙体表面可以应用陶瓷锦砖结合卵石铺设,增加实用性与现代感,并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其他室内空间的墙面可以依据需要搭配玻璃镜面、壁纸、环保涂料等材质。室内公共区域的地面部分可以采用装配式架空石材的铺装方式结合玻璃与旧瓦,营造特色空间;私密空间的卧室区域的地面可以构建装配式防腐木及枕木构件,方便后期的维修与置换。对于回收的木材,还可以用于搭建庭院中的休闲凉亭及室外露台上的梁架、座椅、种植槽、围栏等休闲设施。

(四)以视觉美感营造光与色的空间

闽东区多崇拜宗教及佛道,宣扬神秘性与堪舆术,两者相互渗透④,修建的民居虽大,但居室空间较低,门窗小,较阴暗。设计将采取合理利用自然光源及人工光源的手法,首先通过在单坡及双坡的硬山顶上增设天窗,设置自动的透光天窗如同室内天井采光,可依据天气情况闭合开关,达到白天采光的目的。在立面墙体上扩大直棂窗、隔扇门、漏窗、门洞的尺寸,边框造型可采用现代几何构成手法高度概括。此外,还可以在二层的卧室增设阳台功能,增加休闲性的同时引入采光。室内人工光源方面,应用LED 灯光隐性处理手法,设计在吊顶、墙体、楼道、地面等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还能衬托出民居室内静谧、舒适的环境氛围。

空间中的色彩是室内装饰的外衣,也是最大的视觉感知元素,闽东传统民居色彩较为单一,以白、灰、木色为主,为适应当前多元化设计需求,室内空间的界面色调需要增加从亮色系到暗色系的过渡性色彩,如温润雅致、娴雅舒适的宋代美学色彩:月白、藕荷色、祖母绿、水绿色、茶棕色、薄暮色、浅黄、青蓝、藕粉等,这类色彩用于界面设计及陈设搭配设计时,依据室内朝向,可以采用邻近色或者互补色的配色方式,达到光色调和的温度感与室内环境的柔和度。

(五)以形象符号重构建筑外观特色

建筑形象的内涵在于反映地域文脉,其物化体现为每个地域环境下代表不同时代的人为文化留在大地上的符号。其形象的重构可以是一种抽象形态的继承,或是一种符号审美的构建。早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抽象继承法”⑤,若将其引用于建筑文化上需要深刻把握建筑物的内涵建设与精神意境,用现代构成学的方式进行组合。李永昌先生在“民居的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将民居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简化提炼,并将转化为足以支持与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资源⑥。建筑形象的重构首先需要基于功能改良的基础上,提取造型元素与当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相结合,应用国际化的设计手法,将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进行重新组合。闽东民居以明暗空间构成组合,大屋顶侧边用于御风防火及分隔围墙界面功能的“马鞍墙”是闽东最大的民居造型特色,依据五行风水,有金、木、水、火、土所塑造的风字形、波浪形及组合形的样式⑦,其造型是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属于闽派标志性建筑元素,蕴涵着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进行再设计创造中马鞍墙元素可以适当结合新构成的明暗空间布局体系中的门窗造型,屋面造型,还可以衔接室内功能延展至室外的阳台、露台等隔断设计造型,在丰富当代空间设计语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样式。

基于以上,闽东传统民居的类形式空间构建样貌方案,见图2,这类构筑的新民居样式,在不同面积及组合的明暗空间搭配基础上,还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建筑语言形式,以丰富当代乡村群体构建的需求。

图2 闽东民居构建样式方案(作者自绘设计)

四、结语

自倡导建设美丽乡村以来,乡土民居建筑的改造与设计依旧是热点问题,那些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带给人们最为纯粹的生活感受。在研究民居的类设计中,本文通过分析闽东民居的特征,剖析存在的问题点,将延续传统文脉作为基本理念,实践设计,重构明暗空间的平面布局,分析木结构体系、围护墙体、隔断墙体的空间界面,应用传统建材及现代建材进行合理的搭配,引用现代设计手法将自然采光与人工采光相结合,并从民居形象方面提取代表性的马鞍墙元素创新设计,构建了单列式、L 型、合院式做为案例模型的研究。本文通过闽东民居的类设计构建,在探寻人、环境、构筑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以人性化的角度解构与重构了适宜当代人居住的生活空间,在保护与修建中寻找与当代国际化设计手法共同的契合点,展现富有东方韵味的民居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之美。

注释:

①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47.

②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17-18.

③【春秋】老子,黄明哲,译注.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20.1:242.

④阮章魁.福州民居营建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5:9.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56.

⑥李永昌.民居的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J].电影评介,2009(4):87.

⑦刘威.闽东传统民居艺术形式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4:39-62.

猜你喜欢
闽东民居空间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空间是什么?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创享空间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