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抟得江南韵
——论紫砂艺术作品《太湖缘壶》的创意设计和人文韵味

2023-09-18 07:40周学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太湖石太湖竹子

周学琴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中,紫砂定然不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但是在广大的茶友之间,一把称手的紫砂壶却是必不可少的。紫砂矿料之中富含石英、云母和铁质等等元素,在经过1180℃的高温烧制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双透气孔结构,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发挥出原本的滋味,而且还没有熟汤气。在饮茶的重镇广东、福建以及江南,紫砂壶已经成为我们茶座之上的主角之一,无形之中折射出这些区域的风土人情以及蕴藏其中的人文内涵。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太湖缘壶》是一把原创性比较高的赏玩之器。作者把江南常见的竹子和太湖石完美地结合在壶身之上,让我们能够充分地领会到创作者的意图,以及对江南文化的传承。此壶壶身扁而有韵,腹部宽阔,便于任何茶叶的冲泡,肩部和颈部的过渡处理直截了当,没有过多的拖泥带水但是弧度恰到好处,壶嘴竹子形态微微上扬,出水爽利,相匹配的壶把也是耳廓型态,端握舒适。竹子元素的运用使得优美的空间被营造得非常到位,特别是竹节的处理,细腻优雅,把竹子的那种高风亮节很好地体现出来,从壶嘴端处延伸而来的竹叶宛如迎风摇曳一般,令人心旷神怡。壶盖压合壶口,饱满的边缘处理颇具神韵,和壶身形成巧妙的吻合之势,这也是这件作品最为精妙之处。上面的壶钮则是太湖石雕塑,玲珑剔透之中带着太湖之韵和江南风情款款向我们走来,而且从作品的完成度来看,这样的太湖石钮并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之物,而是作为整体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来完成,把瘦、漏、皱、透的特点都在这狭小的空间之内展示出来,凸显出太湖石和江南文化的不解之缘,赋予了这件作品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从整体上来看此壶《太湖缘》,我们能够看到一件完成度非常高的、具有典型江南风情的紫砂作品,而且并不是单一的造型设计,是融合了诸多元素,每一种元素的处理又恰到好处,观之令人赞叹不已,让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捻熟于胸和对传统紫砂技艺的不懈专研,带给我们更多的江南风情和人文韵味。

“鱼舠载酒日相随,一笛薦花深处吹。湖面风收云影散,水天交照碧琉璃。”这是北宋诗人杨备描写太湖盛景的记载,描述了作者眼中太湖捕鱼、水光云影的美好情景,在历史上,范蠡携美女西施也泛舟于太湖之上,隐居在太湖之滨宜兴丁蜀,也是紫砂的发源地。提到江南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太湖,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便是环太湖的一圈,被视为最典型的江南,在今天,我们的生活受惠于太湖,因为太湖流域物产丰富、平原肥沃,造就了富足安逸的“鱼米之乡”,滋养了这里的人们形成温和安逸的生活态度,有一种岁月静好的生活氛围。紫砂艺术发端于此,无形之中也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紫砂温润如玉的特征非常适合我们江南文人去用心抟制,通过厚重的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去成就。这件作品《太湖缘壶》还把我们在江南随处可见的竹子也贴塑其上,更加地具有文人风骨,而竹子和太湖石,在江南园林之中是最好的搭档,通过这两个元素,我们能够品味到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内涵,也在这样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之中,读懂了太湖所给予我们的慷慨付出和文化的滋养,这也是紫砂艺术能够生生不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重要环境支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结 语

太湖和紫砂艺术的缘分可以从地壳运动就开始,因为在太湖水和天目山余脉的交汇之处,在山水不断的作用力之下才产生紫砂矿料,让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们能够去传承和弘扬这样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依然在今天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成为我们精神寄托的家园。

猜你喜欢
太湖石太湖竹子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太湖思变2017
太湖石记
太湖揽春
和竹子在一起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