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平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独特的壶艺美学。紫砂壶艺术自诞生时起就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这是茶文化对紫砂壶创作产生的影响,也是紫砂壶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此件《劲松》真实地再现了自然松树的特点,通过写实的方式去展现松树的精神。本文首先探讨了紫砂壶创作的自然美追求和作品的主题意义,再对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说明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工艺价值,最后结合松树的文化内涵指出作品的精神品格。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孕育着世间万物,也提供给紫砂壶创作以丰富的自然灵感。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为明朝正德年间诞生的“供春壶”,此壶是由小书童供春参照大榕树树瘤的纹理设计而成的,虽然在工艺上还较为粗糙,但却为紫砂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随着紫砂壶艺术的不断壮大,形成了花器与筋纹器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无疑深刻地证明了紫砂壶创作的自然美追求,紫砂壶作品通过生动、形象地再现自然,展现了紫砂壶工艺的独特性,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自然情怀。
《劲松》一壶将松树作为表现对象,通过写实地再现松树的形态展现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松树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其与竹子、梅花被称作“岁寒三友”,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象征。在紫砂壶创作中,以松树为主题的紫砂壶是一大类型,可见紫砂壶创作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继承,也正是有了文化精神作为支撑,紫砂壶艺术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紫砂壶创作对于自然美的表现有多种方式,一种是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做到真实地再现,这种创作方法讲究“粗中有细”,要做到真实而不粗陋,既能呈现自然植物的特点,又能于其中展示紫砂壶工艺的精湛;另一种是进行艺术提炼,着重强调自然植物的自然美,更能见紫砂壶独特的审美追求。[2]两种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常有融合,能够多角度、全方面地展现紫砂壶创作自然美塑造的特点。
此件《劲松》从整体表现上来看,首先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特点,创作者从色彩、质感、造型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松树特征进行真实再现,展现了松树立于风雪严寒之中的傲骨雄姿。壶体表面可见两种色彩,主体大部分及壶钮、壶嘴、把手为一种特别的灰棕色,在壶身上部及壶嘴前端则可见浅黄色,两种泥料色彩的配合表现的是松树树皮内外色彩的区别,在艺术效果上也能丰富作品的层次感。紫砂壶创作对于泥料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来说一件紫砂壶的泥料要做到色彩均匀,细腻光滑,有时还带有明亮的光泽,如玉如瓷,十分精美。此壶则“反传统”,壶体表面是非常“粗糙”的,这绝不是创作的偷工减料,而是创作者根据松树皮的形态故意设计出的效果,这种“粗糙”的效果比传统的精致效果更难把握,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
壶体为圆柱形,模仿的是松桩的姿态。壶盖与壶身之间融为一体,衔接形成的纤细线条所表现的正是松树的年轮。壶体形态均衡、端正,在壶身上下边缘,可见线条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这亦是创作者根据松桩的真实形态所进行的调整。
壶身一侧镶嵌着笔直的直嘴,前端尖锐,如同从松桩中生长出的树枝。耳状环形端把镶嵌在壶嘴对侧的壶壁之上,在其下端可见卷曲的枝条形状,把手上端作出分枝镶嵌,其中一端连接至壶身之上,正向着远方不断延伸。壶嘴与把手的设计为松桩增添了生机,展现了松树那种不屈、坚强的个性。较为低矮的环形壶钮镶嵌在壶盖中央,在与壶盖镶嵌处同样有树枝延伸而出,可以说创作者在壶中的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注重生命力的呈现。
在壶嘴、把手以及壶钮之上,创作者雕刻出纹理感,以细化松树的特点。在壶身相应的位置,创作者也加以装饰,力图全面、细节地展示出松树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也展现出紫砂壶工艺的特点。
“劲松”是对松树精神品格的诠释,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阳刚,被中国人看成是勇敢的斗士和长寿的象征。[3]松树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人们乐于表现松树,实际上是出自对松树精神的认同与赞扬。
此件《劲松》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展现松树精神的,创作者对松树特点的真实再现更能让人们感受到松树的阳刚、坚强,感受到自然植物所具有的生命韧性。此壶看似“粗糙”,所用工艺却极为复杂,那些细节的纹理必然出自创作者对自然松树的细心观察,之后再细心打造,以紫砂匠心再现了劲松之魂。
《劲松》一壶展现了紫砂壶工艺的复杂性与精湛性,再现了松树的自然风采,并将松树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紫砂壶创作与自然的关系及作品主题选择的意义,对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作品的工艺价值。紫砂壶创作无论何时都要重视工艺的精细和文化的融入,如此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展现紫砂壶艺术的多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