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达
曾经有人说,全世界的马拉松赛道看起来都是“垃圾满地”,随着越野跑赛事的火热,这一说法,也慢慢扩展到山野。
去年6月,三夫赛事时任赛道总监林潇,与他的同事一起通过“特批”,进入当时仍处于封闭状态的张家口崇礼区。为了冬奥会顺利进行,崇礼从2022年1月4日起,封闭管理已有半年。当时林潇怎么也不会想到,2个月后当一切结束时,他会与1.5吨的垃圾一起离开崇礼168超级越野赛的赛道。
空水瓶、能量胶皮、盐丸包装、保温毯以及其他垃圾,赛后上山收路标、垃圾的队伍都不需要看轨迹,只要沿着垃圾便能走完整条赛道。林潇和他的同事忙不完,又叫上了十几个志愿者。皮卡车装满了拉下去,倾倒完上山再拉。就这样,忙了三天捡了三天。最后他们估计了一下,从山里捡出来的垃圾,差不多有1.5吨。去年崇礼168参赛人数超过5000人,就算把这些垃圾平均分到每个人身上,也有300克之多,当然了,这个数据里包含一次性的赛道标。一袋能量胶大约70克重,能量胶皮则不足10克,一张保温毯50克,一个空的500毫升空塑料瓶的重量大约是20克。1.5吨的垃圾如果堆在一起,其势蔚为壮观。
2023年崇礼168赛后,没想到备受关注的仍是,赛道上的垃圾与捡垃圾的人。
是谁在赛道上制造垃圾?赛事公司在面对垃圾问题时为何如此被动?赛事垃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与参赛跑者、赛事方和环保关注者聊了聊。
郑树是2023年崇礼168超级越野赛UTG组(168公里)的选手。为了确保赛中的能量补给,他准备了20条能量胶。超长距离越野赛,拼的就是肠胃的消化能力,即便精英选手也经常在这样的距离里出现拉肚子,甚至上吐下泻的现象。
郑树这次也跑得十分痛苦,比赛期间受到肠道不适的影响,拉了十几次。下午2点出发,跑到东梁底补给站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郑树经过简单的休息,便准备继续前进。走出补给站,温度不足10℃,赛道上前后无人,他一个人在黑暗中继续前进。越跑越困,越跑越冷。郑树被拉肚子折磨得心情烦躁,“当时又困又疼,只希望能够快一点结束比赛,并且有一种非常无力的感觉。”他回忆。
补给站里吃的能量胶还没发挥作用,郑树决定再吃一条。于是从背包里又拿出一条能量胶,吃完往回放时,一摸背包口袋,摸了一手黏。低头一看,原来上一段吃完的能量胶忘记拿出来了,三条能量胶有的没吃干净,顺者切口流出黏稠的糖浆,从越野跑背包的口袋渗了出来,原本已经比较烦躁的心情彻底激火,郑树愤怒地将四条能量胶皮全部丢弃在赛道上。当时正处在一条硬化路面上,郑树将垃圾扔在了赛道的中间。“赛后会有工作人员清理。”郑树如此解释。
当然,扔垃圾没有任何借口,但在168公里这样的超长赛道上,很难做到一直心态平和,艰苦的环境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就好像在北京这样一座交通资源挤兑的城市里开车,想要不路怒,是很困难的。
郑树自然也知道在赛道扔垃圾不对,带上山的20条能量胶,剩下16条都扔在CP点的垃圾桶里。“大家都是成年人,其实回到城市里都不这样(扔垃圾),但在山上艰苦环境下,很难要求完美。”
另一位参赛者老张,参加了MTC组(70公里)的比赛。该组别在夜晚出发,老张为了夜里跑步不太困,出发日下午睡了个午觉,果然前半夜一点不困。但也因此错过了在GP点休息的机会,凌晨三点多,眼看快天亮了,老张却实在困得睁不开眼了,于是他决定裹着救生毯,在路边的草丛里稍微睡一会儿。
崇礼城区夜间只有10℃左右,山里更是仅仅高于0℃。在草丛里躺了不久,老张越躺越冷,缩成一团还是冷得发抖,在困倦与寒冷的双重折磨之下,他一怒扯开自己身上的保温毯,决定继续前进。但保温毯就被他扔在了原地草丛之中。老张表示,自己确实有爱随手扔垃圾的坏习惯,“有时候跑起来注意不到,拿出一条胶吃完,顺手就把胶皮扔了,扔完才想起来‘哎呀不该扔,可是又不愿意回头去捡。”
針对赛道扔垃圾现象,老张表示自己愿意努力改正。大家都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如何才能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除了要求选手自身提高素质,努力克己外,赛事组委会也应当尽力为选手提供扔垃圾的便利条件。
郑树表示:“168公里的赛道,只有每10公里一个的补给点可以扔垃圾,太不方便,如果在赛道指示牌、公里数指示牌的旁边放置垃圾袋、垃圾箱会方便得多。”许多欧美越野赛正是这么做的。
老张与郑树虽然在赛道上扔过垃圾,但主观上是认可不应该扔的。还有一种逻辑是:“我的报名费之中,包含工作人员清理赛道的费用,那么我就有权扔在赛道上。”网友瘦小风认为,这种逻辑可能起源于城市马拉松。
城市马拉松的补水站经常是很长的一条长桌子,桌上放满了盛了半杯水的一次性纸杯。参赛选手不需要减速,跑过长桌,抓起桌上的水杯,喝完之后将水杯扔在补水站后的垃圾桶里即可。
但经常有选手将水杯随意丢弃。“城市马拉松举办时,那段特殊时间内,赛事是一个封闭的赛道,工作人员赛后也会去打扫干净跑者丢弃的垃圾。从目的来说,在赛道上扔垃圾的人不是刻意去制造垃圾,这点甚至可以放宽到所有跑者。”瘦小风认为。
今年各大越野赛都有许多“首野”选手,其中不少来自于马拉松爱好者群体。虽然瘦小风认为在马拉松赛道上发生的事,不代表也可以发生在越野赛上,但不排除这种思维模式被一些跑者从马拉松赛带到了越野赛中。
去年各大越野赛举步维艰,许多赛事延期或取消,但人们对越野赛的需求不降反升。今年国内各大越野赛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涨价,然而报名却比从前更加火爆。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创造了“1分钟内55、26公里组名额抢空”的盛况。2020年,崇礼168参赛人数已经超过7000人,由于疫情的影响,2021年赛事取消,2022年参赛人数大约5000人。在本届崇礼168,从5公里组别起步,到200公里GTG组,9个组别参赛选手超过1万人,这是国内首次有越野赛的办赛规模超过万人。
宁海100越野赛的赛事总监薛乾曜(江湖人称大宝大老师)认为,商业性的越野赛,参与者多可能是一把双刀剑。一方面我们不能抛开盈利只讲情怀,还要有一定的参赛者数量,才能支持商业赛持续地举办下去。另一方面,老话说:“林子大了什么乌都有。”赛事参与者数量大幅上升,反应了跑者群体对赛事的需求,但大量新玩家的涌入则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
关于赛道垃圾,这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针对各种各样在赛道上扔垃圾的理由,马德民毫不客气地评价:“就算有1000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扔垃圾是不对的,怎么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还退化了呢?”
然而现实依然是越野赛赛道垃圾满地。宁海100虽然没有去年崇礼1.5吨垃圾这么夸张,但具大老师介绍,宁海100赛后,在26公里组赛道上,也大约清理出2个赛事转运袋的垃圾。一场越野赛办下来,做到零垃圾遗留,几乎不可能。
以郑树为代表的一些选手,认为赛道垃圾问题更大的责任在赛事方,他们希望赛事方可以提供更多便利,这无可厚非。赛事组委会有义务为选手提供回收参赛垃圾的便利条件,包括赛前将赛事的环保要求进行推广告知;赛中监督选手遵守规则;赛后清理赛道回收垃圾。但这份义务有其边界,大老师认为赛事不能去教育选手,最终还是与选手们磨合,毕竟参赛者才是直面垃圾问题的人。
如果赛事方不能做好前期的环保宣传与赛中的负责执行,便只能被动地跟在选手后面,做捡垃圾的工作。今年崇礼168赛中,有选手看到三夫赛事的总经理章超慧亲自在二道营补给站外动手协助垃圾清理工作。
一方面称赞组委会的尽心竭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赛事方面对垃圾问题的被动。
赛道垃圾问题不能只依赖选手自律以及赛后收集,赛事组委会的赛前管理与宣传也很重要。
采访期间,各位采访者为赛事组委会献计献策,马德民分享可以在终点让选手们用吃完的能量胶皮兑换小礼品,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参赛选手将垃圾带回终点;大老师介绍,不让瓶装水、饮料出现在CP点,因为只有不出现才能杜绝选手拿上赛道,为此大老师的宁海100不惜终止与饮料赞助商的合作。
根据崇礼168的工作人员透露,组委会今年计划做一期公开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协助工作人员一起进山捡垃圾。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垃圾清理活动中来,净化赛道环境,同时也是一种环保宣传活动。其实只要想,办法总是有的。
还有关于赛事针对环保的规则执行问题。崇礼168的竞赛规则中有一条,犯规与处罚部分明确规定,在赛道随意丢弃垃圾,将处以取消成绩的处罚。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十分困难。如果真的严格处罚,以今年所看到的赛道垃圾总量判断,应该被取消成绩的参赛选手,可能达到干人之多。试问所有参赛选手,有多少人在赛前清楚地了解这条规则呢?如果真的严格执行,又有多少人要抱怨组委会规则的制定,没有弹性、不够人性化。
赛事组委会的义务也有边界,作为参赛者,不仅是遵守基础的赛事规章与道德标准,进一步思考我们与山野的关系,才是越野赛带给我们的课题。赛道垃圾看似是个环保问题,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其实是参赛选手与赛事相互磨合不够的问题。
今年从赛道工作转为救援的林潇说,看到一些选手明显没有接触过越野赛,在比赛中摔得鼻青脸肿,跑得十分痛苦,这让他产生了疑问:“明明没有练好,没有越野经验,为什么要来参赛?”许多选手只是从宣传片之中,看到崇礼美丽的群山,山脊上一排排洁白的风车,心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跑步,应当是舒适惬意的吧。”然而崇礼夜间的酷寒、白天烈日的炙烤,让人绝望大爬升,只有来了才能体会。
大老师认为赛事应当努力宣传自己的理念,“这是一个与选手磨合的过程。”他说“宽容”,我想大老师所说的宽容应当不仅是赛事对选手的宽容,也是选手之于赛事。只有不断地将赛事理念传达出去,才能最终找到與赛事气质相符合的选手前来参赛。这点有点像谈恋爱,一场越野赛一开始吸引选手们不远万里来参赛的,可能是当地秀丽的风景,但吸引你明年、后年继续来参赛的,一定是赛事的服务、氛围与内涵。始于颜值,终于气质。
我们常说:“山就在那里。”是呀,就算没有越野赛,山也总是在的,我们为什么要花钱报名参赛呢?
一种简单的逻辑是,越野赛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的保障、饮食补给、起终点的“气氛组”以及赛事周边产品。于是评价一场赛事的好坏,经常也是以赛事提供的补给好不好,完赛奖牌是否好看,参赛包、完赛包是否丰富,来作为赛事是否值得报名参与的评判标准。
事实上,许多选手报名一场越野赛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因,不是因为任何该赛事所独有的气质,不是因为对赛事内涵的认可,不是对某一场越野赛,其办赛理念与内涵的深度认同,可能只是因为报名链接中的赛事宣传照片是否好看。如果只是找个风景秀美之地跑步,或者将越野赛视作自己的试练场,挑战自己的极限,为了成绩不顾及其他选手的感受与环境问题,将自身产生的垃圾扔在赛道上,我们与群山又如何联结在一起。
马德民认为,尊重环境、尊重他人,才是越野赛发展的基础。如果赛事组委会与参赛者都能做到公正与自尊,我想赛道上的垃圾自然也就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