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津
教育是有目的地引导教育对象能动地学习和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古今中外的主流教育思想,无论何种历史背景和价值取向,都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教师的根本任务,把育德作为重要甚至首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存心养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苏格拉底(Socrates)把培养道德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徐锦芬 2021)。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段话阐明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是经典的育人育德教育观的回归,更从方法论角度指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路径,是对经典教育观的超越与升华。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和目标要求表明课程思政并非要新开设什么课,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课程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教师的育人育德本职似乎在淡化。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高校教师大有只管教授自己学科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应负责的工作的显著“分工”。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教育观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文秋芳 2021)。在近几年课程思政教育观的探索阶段也有人认为,实施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扎实学识,还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增加了教师负担不说,还有可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刘奕琳2021);很多教师在融合过程中遇到困惑便形成了消极、被动的态度,从而半途而废。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从其所学专业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原因是教师本人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的课程思政教育的缺失,以及工作后作为教师只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作为师者应在工作中将育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视为同等重要并促成两者的共同发展。下面,以高校英语教师为例,探索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陕西某学院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结果如下:
在理论认知层面,89.2%的教师认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概念;10.8%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很模糊,甚至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英语课上安排少量的思政课程内容并运用英语表达。
在实践层面,问题更加突出。大多数教师通常只是即兴将课程思政内容安排到英语课的最后十分钟进行总结式提及,并没有从备课开始就探索思政元素,将其自然融入整堂英语课教学。在一堂完整的大学英语课中,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应将融入课程思政的时间放到课堂末尾。这意味着相较一堂课最重要的开始和教学中心环节,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涉及丝毫课程思政元素,只在总结中进行了课程思政内容的点缀。在调研中经常收到以下回复:“在我的课堂上,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可能会在下课时略微提及,因为课时有限,语言教学占了很大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教师更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和练习,不知道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在讨论是否需要提前设计有效融入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内容时,大多数教师表示会根据内容和特定的课堂自发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并没有在前期备课环节或写教案环节主动思考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究其原因,英语课仍以语言知识讲授和训练为主。在问卷调查中,涉及“是否愿意在备课环节开始着手思考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时,49.1%的教师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这一结果表明,超过50.0%的教师不会在备课环节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思考。
此外,教师在针对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备课时,认为阅读课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融入。这说明英语教师在准备听说章节的内容时,融入课程思政的难度较大。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弱,进行听说训练的时间也比较紧张,教师认为能够在现有的课时内完成听说教学任务就已经很艰难了,再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无法完成听说训练任务了。
在访谈过程中,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一位年轻教师说:“在阅读课备课过程中,如果有适合课程思政的主题,我会就此引入中西文化层面差异对比。”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回答恰恰相反:“无论哪个章节的课程,我都会在备课环节思考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比如,在教学表示‘灾难’意思的单词时,我会提到自然灾害,让学生据此造句,并适当地讲述一些救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这说明资深教师会在听、说、读、写及语法教学各个环节的备课中随时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与年轻教师相比,资深教师有足够的经验将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灵活地融入英语教学。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多数英语教师会在每堂课最后的总结中嵌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但是被引用的思政元素内容大多与所授课程没有交集。比如,在问卷调查中,58.3%的学生在回答“课程思政在英语课上的具体内容形式”时说:“教师‘用英语讲授思政课程内容’较为多见。”这足以证明超过50.0%的教师融合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过程非常生硬,并没有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授业和育人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两个部分,而不是两个独立、不相关的过程。因此,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被纳入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作为核心要素,突出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育人导向。如何做到将自己本专业学科与课程思政育人完美融合是很多高校非思政课教师的一个困惑。通过对教师及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式的研究,了解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如下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提出,无论是相关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最重要的是充分理解这一理念,并日复一日地实践这一理念。只有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将课程思政完全融入英语教学。调研结果显示,虽然超过50.0%的教师认为自己理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但是很多教师在实践环节并不能完全把握这个概念的核心要点。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育人融入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放在某个环节。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要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高质量融合,就要从备课环节着手(陈法春 2020)。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在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领域,并非以总结式的内容只出现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在备课环节,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以素材(教材)为抓手,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整合运用(洪岗 202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各类教材加大了内容层面的审核力度,以所在学院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新时代职业英语(通用英语)》为例,入选的素材内容大多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和价值观。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积极发掘思政元素,可将积极的人生观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培训的方式,鼓励学生对生活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看法,使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孙有中2020)。
以《新时代职业英语(通用英语)1》Unit 1为例,教师在与其他英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发掘出以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育人。该单元的主题为Hobbies,即“爱好”,针对刚刚入校的大一学生,这是一个破冰的话题,在增进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感情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听说章节,教师以示范的形式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开口,以及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爱好。本单元阅读内容涉及全球范围内个别另类但健康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及学习语言知识点时,可进一步引导其反思并表述自己某个爱好的好处与坏处,从而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甄别自己的爱好,做到趋利避害。这样,在训练语言基本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纠正生活习惯,为适应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作准备。
此外,在与学生交流大学英语学习方法时,也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供发掘,其中最典型的是要求学生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教师可借助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以课后打卡的方式布置听、说、读方面的作业,并在课堂上强调坚持不懈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使其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王军哲 2020)。教师无论怎样对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也不能改变其原本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育人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在育人,但教学结束后,他们不但提高了英语水平,还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崔国鑫 2020)。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综上,在新时代大环境下,对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时代赋予的一种责任(王学俭、石岩 2020)。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通识类基础课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要防止西方糟粕文化以此为工具,腐蚀其思想(何莲珍 2020)。大学英语教师要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高国希2020)。在新的历史时期,隐性教育是各学科融入课程思政的一种特殊且有效的教育形式。
打铁必须自身硬,广大英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领悟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不断努力钻研英语专业教学素材,发掘思政育人元素,并通过隐性教育模式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进行深度、自然融合,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