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阈下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9-17 06:26杨福臣
农产品加工 2023年1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加工

杨福臣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2015 年10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产业正逐渐向智能化转型。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2021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并在目录中把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修订为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在执行方面,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要以目录实施为契机,根据专业内涵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新调整。所以,创新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现有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够适应未来食品智能制造体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各食品类专业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课题。通过对食品类专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高职院校、相关食品企业及学院部分毕业生进行调研,对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食品智能加工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而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当前较长一段时间的战略任务。早在2015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已经连续3 年在全国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分别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个性化定制与网络协同开发、物流信息化、在线监测与云服务等方面对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各省市随后也在各自行政区内开展了智能制造示范点的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制造投入,促进企业智能制造的提档升级。国内食品重点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实现了较为成功的转型,推动了食品领域智能制造水平的进步。然而,国内大部分开设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变,和企业界积极推进智能化建设和改造相比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滞后。

多数院校的2021 级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名称修改前相比变动很小。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没有明确提出智能制造的要求,职业岗位及能力的描述与企业智能制造实际岗位有一定出入,只有部分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考虑了智能制造因素。在人才培养实施与保障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及时更新,现有模式中大部分没有对学生智能制造技术能力的培养进行强化。大多数院校的食品智能制造实训条件建设不及时,与企业融合度不够。此外,教师专业背景多数为食品大类,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教育能力不足,多数院校没有研究对教师进行智能制造能力方面的提升培训。

1.2 与食品智能加工相关的课程与产业脱节

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包括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装备制造类专业。食品企业智能化制造建设主要集中在智能化车间、智能化管理工作平台、供应链全程质量追溯、物流综合管理平台、云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目前,只有少数院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名称及相关内容标准与产业有较大脱节。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院校的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2021 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了诸如食品机械智控技术、食品智能生产线调试与维护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岗位,对于数据分析和云平台服务方面岗位涉及较少。

1.3 食品智能化加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严重不足

目前,多数院校的实训平台、车间和设备等没有进行智能化建设,还是以传统装备为主,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差距很大。专业设置全面的院校较好一些,如校内有装备制造类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院校在装备及智能化实训条件建设基础方面比较好,但是在校内较为分散,这些实训条件分布在不同院系中,学生实训过程中,智能制造各模块割裂严重,实训内容和技能衔接不好,不利于给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相关内容。

1.4 产教融合机制建设不够深入

目前,多数院校产教融合工作较前几年有较大推进,但是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建设不够深入。一方面企业难以从学校招到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岗位的学生而不得不自己培养;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或商业因素,企业自身智能制造条件对学校开放较难,校企共建项目、共同育人的机制推进力度不够。

2 新发展理念视阈下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育人体制改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发展理念为今后很长时间内工作的发展思路指明了方向,也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依据。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制造业需要升级改造,提高发展水平,提升质量、效益和服务水平,为食品制造业带来全新体验的现状,运用新发展理念引导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2.1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要以创新理念驱动各项人才培养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生产要求工作者要在新的场景下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智能化生产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机制。

2.2 协调要求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当前智能制造战略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既要注意对学生智能制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保证原有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核心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要注意加强协调,优化配置,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3]。

2.3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事物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文明行为,要培养秉持绿色生产理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结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着眼当前和未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成学生、学校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体系[4]。

2.4 开放发展主要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并最大限度发挥发展主体的能动性

用开放的理念应对各种变化,促进自身改革,在开放的体系中促进各要素有序流动。面向社会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校企之间开放,在开放中进一步理顺政校行企的关系,更好的促进产教融合。此外,职业教育要坚持守得住、放得开,既要坚持中国本位,又要注意中外融通。

2.5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其他发展要实现的最后结果,即发展成果大众共享[5]。共享包括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通过共享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效益共享,最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3 新发展理念视阈下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根据食品智能加工产业背景和特点,结合当前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

3.1 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

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注意克服当前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特点,革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智能制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工厂的运营模式,尤其中国制造2025 吸收了其他发达国家的优势,形成了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及从设备、车间到企业甚至企业间协同的集成制造。这些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不仅具有食品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和服务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注意对食品类与生产、品控、研发等有关课程,还应注意复合智能装备、柔性生产、产品生产周期管理等课程,并围绕相关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平台,建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平台,培养适应食品智能制造的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此外,适应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习惯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学习方式的情况,基于探索翻转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教学、分组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模式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6]。

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建立食品职教集团,在校级层面构建由政校行企四方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在学院层面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共建委员会,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政策保障、发展机制、师资培养、经费筹措、实训条件建设等重大问题,发挥校企双元育人的作用[7]。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在食品智能加工示范企业推行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改革招生模式,探索专业群整体招生,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和阶段人数。着重解决校企合作中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突出问题,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常态化组织各类教科研对接活动,校企协同共建核心教学资源,形成具体可落实可操作的校企双主体激励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

3.2 协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协同育人体系

为了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学交替的学习环节。学生的学习场所在校内和校外有较大区别,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也有很大不同,需要在育人过程中统筹规划各种资源,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健全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体系。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发挥学校智力平台优势,通过慕课、SPOC 等形式为学生开展教学。同时注意借助企业实践平台的优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与智能化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相关的内容,协调校企双师融合授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教师和学生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同时完成相关教科研工作。对于在企业学习的学生,要做到思政教育水平较高,并发挥在企业劳动教育的优势,为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提供案例支持。学生管理方面,注意在考勤、宿舍管理、课外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发展、学业资助、积分绩点等方面统一起来。注意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学习环境,形成在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制定有机协调的学生管理方法,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教师发展方面,校内教师既要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淀,也要向企业能工巧匠、高级管理人员等学习,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而企业教师也要注意向校内教师学习高职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通过协调推进教师发展,形成校企结合的双师素质团队,教师既具备专业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为产教融合打下良好基础。此外,由于国内多数院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比较分散,以食品装备和虚拟仿真软件为例,有的学校设在食品特色的院系,而有的设在机械或信息为特色的院系,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两方面院系的合作,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实训平台方面协同建设。

3.3 厚植绿色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只有在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绿色环境才能有序、可持续地进行。绿色发展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保障。职业院校需要适当规划绿色校园,把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宿舍环境,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在衣食住行方面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的自觉行动[8]。利用社团优势,组织各种节能环保服务活动,提供生态文明的实践机会。平时注意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与绿色环保有关的主题活动或讲座,有意识的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普及相关生态文明知识和法律法规,激发学生的绿色生态意识。在课程建设方面,注意设置与绿色食品产业、食品循环经济相关的课程,向学生传授绿色食品生产相关的技术技能。打造健康高效的课堂,倡导绿色教育方式,促进从以“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教育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方面,除了加强与食品产业智能化程度高的企业合作,还要考虑企业设备的用水用电指标和企业的环保指标等。引导学生绿色就业,主动从事企业中知识技能密集型岗位和服务性岗位,并在工作中注意节能环保操作。除了自然环境外,还要注意校园人文环境的协调、合理发展。职业院校应该有运行良好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有明确的分工保证工作效率,切实做到为全校师生高质量服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虽然主要集中食品智能加工领域,但涉及知识面宽、跨行业多,与农业原料、检测、营养、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关系密切。所以进行食品智能加工技术教科研团队组建时,注意从宏观视角出发建立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互补互助、可持续发展的教科研团队,健全教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营造绿色学术生态。

3.4 以开放发展激发人才培养工作的活力

职业院校需要坚持敞开校门办学,要内外联动,有效发展。专业交叉融合是职业院校内部实现“开放”的重要推动路径。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涉及食品、机械、自动化控制、大数据与物联网等专业知识,学校需要及时改变原来单一专业组织体系下固有观念,不断消除各种制约因素,主动适应专业交叉融合的大专业群发展趋势,以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智能化制造要求。职业教育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倡导开放意识,建立开放的办学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中等、高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及高等学科教育之间有效流动,从提高职业教育整体系统效用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坚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自身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9]。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院校之间师生访学制度和校企之间师生顶岗制度,建立优质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制度,通过交流发现各自不足,有选择的借鉴别人的优点,有针对性的对自身问题进行改善。随着国际化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院校要善于运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注意对师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定期选送优秀教师进行国际访学,邀请发达国家教师来校讲座或授课,结合自身条件引进国际先进职教项目体系或方法,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开展国际校际交流,积极探索我国职业标准和国际职业标准的对接和融合路径。

3.5 秉持共享发展理念,高效利用优质资源,促进全方位合作

教育资源共享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鲜明特点。共享要求职业教育要承担起提供优质公平教育的使命,以技术技能实现人人出彩。职业院校内部要建立良性持续的共享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广泛的共享平台,开展优质公共资源共享,打破专业壁垒,减少院系隔阂,优化教科研机构设置,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和优势互补,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新动能[10]。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也要逐步探索资源共享路径。各职业院校之间由于自身发展条件和基础的不同,各自发展现状和教育资源也有很大差别。通过共享,推动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和均衡发展。职业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园区特点调整专业培养内容和方向,有效利用外部资源,与政府园区、企业共建共享资源,把生产实训引入教学中,主动对接生产周期,主动服务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以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实现效益共享。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企业输入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提升企业动能,及时总结生产经验、丰富教育资源[11]。通过树立分享理念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一方面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另一方面在实践项目和课程汇报时多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每位学生都需要在分享别人成果的同时,共享自己的方案才能高效完成任务。

4 结语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5 个方面的新发展理念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人才培养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遵循立德尚能职业教育树人规律的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体系均衡有序、高质量发展,塑造绿色职业教育生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职业教育各方共同发展,以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融合,使职业教育人才成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