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浩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延昌码头,早上5点多,不少村民已在岸边等候。一旁的“象农渡98”渡船里,52岁的吴爱图正在船上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6点,她驾驶的渡船将准时开航……
作为象山铜钱礁岛往来对岸石浦镇的唯一交通工具,这条航线吴爱图已经开了35年。从早上出发,到晚上收班,吴爱图一天要来回30多趟,累计运送乘客500余万人次。35年来,渡船换了2艘,随船的副手变了又变,吴爱图却成为岛上不变的女船长。
自从17岁上船之后,渡船就几乎成了吴爱图生活的全部。父亲吴福亮年纪大了以后,便全权交给了吴爱图这位女船长。“1元钱的船票,十几年没有涨过价,不能让村民为出行犯愁。”接了父亲班的吴爱图,将当初的承诺刻在了心里……
只有几平方米的驾驶室里,船舵前放着一把近1米高的木凳,开船时,吴爱图需要挺直背坐在高凳上,时间久了很不舒服。可开船的艰辛却远不止于此。渡船上没有卫生间,吴爱图特意很少喝水。虽然她的家就在镇上,距离码头步行只要5分钟,但吴爱图总是不好意思让乘客等着。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12个小时里,只有45分钟的午饭时间,可以短暂喘口气。收班之后,她还要下到船舱逐项检查轮机运作是否正常。
这些年她的辛苦付出,岛上的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时常将自己家种的瓜果带给吴爱图;外出的渔民捕鱼回来,也会给她捎点新鲜海货。每当想起这些,吴爱图说:“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毕竟乘客们还在等着我。”
近些年,岛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工作,留在岛上的只剩下六七十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但吴爱图始终坚守在这条小小的渡船上,每天往返于两岸之间,让这条唯一的出岛通道保持畅通。
“渡船就是我的家,我愿意为大家继续开下去。”如今,本已退休的吴爱图主动要求返聘。轮休时,她常常一个人跑到码头,静静地望着渡船,她觉得心里很踏实……
2020年,吴爱图驾驶的渡船被授予“爱图号”的船名;20多年前,父亲吴福亮曾把旧渡船取名为“安渡号”,希望每天能够航行顺利。“干我们这一行,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每位乘客平安送达目的地。”吴爱图说。
(摘自《人民日报》2023.4.13,有改动)
品读 这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渡船女船长35年来为海岛居民出行奉献的故事。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报道的意义,这则通讯开篇描写“码头待渡”的情形,“5点多”就有人等候,强调渡船为百姓日常出行工具,“5点多”准备,“6点”准时开船和“52岁”这些信息,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但人物宛在眼前,同时读者可以借助这些描写想象到海岛的环境和侯渡及开船的情形,而且会生发出对这位高龄女船长的好奇和敬仰之情。
主体部分先简要介绍了吴爱图的“两个坚持”,一个是从17岁坚持到现在,一个是坚持一元票价,其中“每天30多趟”“累计运送乘客500余万”这两个数据突出坚持的具体情形和结果,这是进一步放大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对这一人物增添敬意。接下来选取了克服困难坚持做好每一天工作、居民对她的认可回报、退休后返聘继续开船等典型事例凸显出她恪守初心、乐于奉献、勤奋忘我的宝贵精神,这些事例虽然没有铺开陈述,但在叙述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情,正面敘述聚焦人物的行动,每一笔极为用心,为突出人物境界做了铺垫。比如在写她“12小时只休息45分钟”的工作强度后,“收班之后,她还要下到船舱逐项检查轮机运作是否正常”这略略的一笔信息尤为丰富。试想这一天的工作肯定会让她疲惫到极点,一般人想的是赶紧回去休息。但她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检修轮机,这种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情怀让人动容。而居民对她的认可和回报,则属于侧面烘托,更加凸显和丰满了人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