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及提升路向

2023-09-16 01:02◎王路,夏
职教通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要素院校高职

◎王 路 路,夏 冬 梅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也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效能要求。从相关反馈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以增加短期经济收益为导向,以及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互分离等问题[1]。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既要依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要有机地嵌入到地方的发展战略之中。2020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地区要发展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2]。由此,西部地区的发展由增量迈向提质的新格局,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出了质的要求。2021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3]。这要求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重点是要立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加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能。

相关研究认为,职业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4],通过深入认识区域空间的差异性,才能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5]。还有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均显著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职院校,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院校间则无显著差异[6]。高职学校存在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别大、服务整体层次不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7]。因此,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愈加重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强调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能,但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空间优化及区域治理问题讨论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在既有理论与公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熵权TOPSIS 法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考察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3 个基本要素及其所属12 个指标,呈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指标权重、区域特征、要素差异,反思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探寻提升其质量的可能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21》《2018 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情况》对“西部地区”的划分,西部地区包括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市区。本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选取2021 年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相关数据(西藏自治区的报告数据不足),确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3 个基本要素以及12 个评估指标(见表1)。为了进一步凸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3 个基本要素进行了细分:“人才供给”要素包括“留在当地就业人数”“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到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等指标;“科技转化”要素包括“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指标;“专业培训”要素包括“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服务”“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等指标。如此划分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8],这要求研究关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培训、区域、行业问题;二是笔者通过质性研究论证过与之相关的就业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性[9],另有研究也采用过此类评价指标[10]。

表1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及其指标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推演

本研究基于熵权法、TOPSIS 法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考察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其中,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是一种在综合考虑信息熵的基础上根据指标大小客观赋值的方法,“信息熵越小代表信息有效性越高,反之则代表信息有效性越低”[11],其可以通过确定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测算出不同指标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程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影响。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of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主要用来解决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问题,是运用距离作为评价标准的综合评价方法”[12],能够通过确定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测算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最佳效果的贴近度。探索性空间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的理论假设是空间对象具有自相关性,空间位置越靠近的现象就越相似。全局莫兰指数(Moran’sI)描述的是某种现象在区域内是否呈现集聚现象[13],能够考察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空间关系。本研究结合相关方法的测算要求,在Mathpix与Mathtype软件辅助下整理编辑相关公式,直观展现对相关数据的处理过程。

最后,在TOPSIS 法的基础上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3 种要素的贴近度数据导入Geoda 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分别测算“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要素的全局莫兰指数。若莫兰指数在(0,1]之间,表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我国整体区域上的空间集聚性越强;莫兰指数在[-1,0)之间,表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我国整体区域上的空间排斥性越强;莫兰指数等于0,则表明各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相互独立。

6.Moran’sI取值[-1,1]:

三、研究展开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指标权重

通过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各项指标数据归一化处理,再利用熵权法测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得到“信息熵值”“信息效用值”“权重系数”“标准差”等数值。基于信息论中对“熵”的认识,这里的“信息熵值”是不确定性的量度,其值越大表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各要素指标随机性与不可测算性就越大;“信息效用值”反映的是相关要素指标权重赋值有效信息值,其值越大则权重赋值的效度越高;“权重系数”是熵权法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各要素指标最终权重的测算结果,比重越大则其指代的要素指标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评价中越重要;“标准差”反映的是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在同一个指标上的离散情况,对评价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研究发现,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的“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三大要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22.34%、39.60%、38.07%(见表2)。较为突出的具体指标是“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其权重系数为15.30%,标准差是0.316;其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其权重系数为14.76%,标准差是0.376。这些数据特征的意义指向是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对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的侧重程度。其中:主要对高职院校人才供给影响较大的是毕业生到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高职院校科研转化重点关注的是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对科技转化影响最大的是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专业培训影响最大的是对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

表2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指标权重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特征

在明确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指标的权重测算后,TOPSIS 法能从地区与要素两个维度测算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要素的12项指标的正负理想解距离(D+和D-)与相对接近度(C),并根据要素的不同表现考察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排名。其中,正负理想解距离的测算是为得到相对接近度,表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相对接近度的值越大说明该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越优。分析发现(见表3):四川省的相对接近度为0.528(综合排名为1),重庆市的相对接近度为0.502(综合排名为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对接近度为0.492(综合排名为3),贵州省的相对接近度为0.444(综合排名为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对接近度为0.381(综合排名为5),陕西省的相对接近度为0.32(综合排名为6),云南省的相对接近度为0.212(综合排名为7),甘肃省的相对接近度为0.133(综合排名为8),青海省的相对接近度为0.124(综合排名为9),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对接近度为0.121(综合排名为10),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相对接近度为0.023(综合排名为11)。宏观层面上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呈现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综合排名,但这仍不足以揭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差异。为此,还要进一步判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相关要素的具体表现。

表3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相对接近度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差异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综合状况后,基于TOPSIS 法中正负理想解距离与相对接近度的分析思路,分别对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三个要素及其所属的12 个指标在不同地区的表现进行了考察(见表4)。在人才供给方面,四川省的相对接近度最高,陕西省其次,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人数(权重系数为24.70%)与到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权重系数为27.97%)的权重较大,反映了这些地区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才供给能力。在科技转化方面,贵州省、重庆市、四川省名列前三,主要表现在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权重系数为38.63%)与技术交易到款额(权重系数为30.01%)两方面,反映了当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科研与技术优势。在专业培训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表现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权重系数为38.77%)与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服务(权重系数为22.62%)是主要项目,反映了高职院校为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表4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排名

续表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率、指向都与职业院校所处的区位条件有关,高职院校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是趋向协调一致的。因此,区域内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不仅是一种空间统计方法,也关涉到地理学第一定律:“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存在关系,但距离较近的事物比距离较远的事物更有关系”[14]。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是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源,而受到各地产业结构、资源条件、市场环境的影响,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发展并不均衡,职业教育影响力大、实力强的地区会在交往互动中对邻近的地区产生引领作用;反之,高职院校发展过于滞后则无法带动邻近地区发展。这也符合空间自相关理论的解释限度。将表4数据转化为图1,即可直观地展现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位特征,如西南部地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西北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在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自相关;通过Geoda软件测算的Moran’sI值也显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科技转化(Moran’sI为0.354)上呈现出更强的空间自相关,这也契合了上述判断。

图1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折线图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技术落地创新、带动西部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分析发现,尽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聚焦于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等要素上,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短板还较为显著。其中,西南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强,西北地区则较弱,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带来的是人员、技术等资本要素在社会空间中的流动,指向均衡、有序的发展价值。以此审之,可以窥见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西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能较强,西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相对失衡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功能属性,均衡、充分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立场,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要回应的基本问题。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区域内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其中,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重庆市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综合效能较强。探究发现,近年来,四川省、重庆市的高职院校呈现出协同发展趋势,特别是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地,使得四川省、重庆市的高职院校与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21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也特别指出,西南地区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包括社会服务在内的相关评价指标上表现突出。在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能相对较弱。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在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方面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造成这个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对传统专业改造提升进度缓慢、科研能力和应用技术研究及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亟待加强。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要素短板,在社会服务要素上缺乏本地特色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数省区经济布局与产业结构单一,高职院校不能一味追求跨越式发展,而是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实现在地化服务。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当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基本要素上存在不少短板,比如青海省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不够,技术转化能力较弱,能面向社会提供的职业培训机会也有限,究其原因是受到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条件限制,办学空间不足、师资水平不高、项目支持较少,一些高职院校对地方产业没有形成精准供给机制,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问题突出。西部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本地孕育的特色产业、企业也不少,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潜力巨大,但“专业偏向城市转移、脱离民族文化语境、脱离民族社会现实”[15]仍是挑战,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处于脱域的状态,不接地气。

(三)高职院校办学处于较孤立的空间,区域内社会服务主体的合力不足

当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相对孤立,没有跨校跨区的合作广度,在社会服务上没有形成主体合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一个系统问题,面临着非线性的复杂问题,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利益相关者合力推进。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势并不一样,同一个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也有较大差异,整体上呈现出较低的服务水平。背后的原因是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活动缺乏统筹,服务方式上基本都是单打独斗,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意识不强,还没形成长效合作、优势互补机制,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也与高职院校存在诉求差异、职业教育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难以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比如,一些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设置不合理,技术转化效率不高,也无力独立完成相关的科研项目,需要来自外部系统的支持,特别是在处理相关问题上急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积累相应经验的同类学院或者更高层次大学的帮扶。

五、研究对策与展望

“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16]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属性,通过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的方式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才与技术资本。针对当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还存在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发展要素缺乏地方特色、利益相关主体合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应立足空间正义、内生发展、和合共生的价值取向建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西部高地。

(一)立足空间正义的区域诉求,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优质均衡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西部地区表现得较为突出,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上也呈现出西南地区较强、西北地区较弱的空间格局。尽管西南西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时面临的区位条件不同,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社会空间中伴随着要素流动及再生产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空间不均衡问题。从社会空间理论看,“资本要素的空间均衡分布是空间正义实现的内在要求”[17]。高职院校既是社会服务的主体,也是空间生产的实践主体,因此,空间正义也应该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诉求。

空间正义是社会正义在空间中的表现,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强调的差别原则与均衡原则[18]可以作为实现空间正义的评判基点。从差别原则出发,西南地区要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发挥高职院校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为此,高职院校之间要形成共同育人、共建专业、合作科研的联动机制,共同育人要在课程选择、学分互认、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一体化标准;共建专业在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中更有条件实现,围绕“双高”建设整合合作院校之间的既有资源,突出彼此的专业优势;合作科研的重点是形成常态化的科技转化机制,鼓励不同高职院校围绕地方行业产业重难点问题联合展开项目研究。从均衡原则出发,西北地区可选择性地借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经验,特别要结合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探索“数字化”与“联盟式”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路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设重点,也是提高西北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契机。既要共建共享“互联网+”的社会服务平台,在供给侧上为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协同服务;还要推进职教联盟建设,探索区域内优质高职院校与师资薄弱高职院校的结对帮扶机制,盘活本地职教服务资源,加强不同地区的师资交流,建设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高地。

(二)立足内生发展的主体诉求,彰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地方特色

内生发展是培育内生性动力的关键。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内生性动力的培育,高职院校要彰显社会服务的地方特色,从产业转型的发展需求出发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内生发展赋能增效。当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等要素上还存在短板,对地方发展需求把握不足,缺乏社会服务特色,无法满足相关主体的内生发展诉求。内生发展也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式[19],其要求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既要依托地方主体与资源补齐要素短板,还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地方产业布局,凸显社会服务特色。

为了培育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要增强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的地方特色。在人才供给上,高职院校要培养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建设西部地区职教人才高地。高素质职教人才是当前地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中之重,各地高职院校既要为地方优势产业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也要为具备开发潜力的产业培养专门性人才,将地方产业园、工业园或科技园作为职教人才培养资源。高职院校还要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骨干专业(群),结合地方特色重点产业发展示范效应强的专业领域,培育特色发展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科技转化上,地方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与利益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从实际需求出发促进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增强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相关科技转化项目的活力,加大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力度,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横向课题提供配套支持,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工作,加大相关科研成果的科普、推广力度。在专业培训上,通过地方政府牵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可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为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提供方式多样、内容精准、实用性强的培训供给,还可以与基层组织开展合作,搭建社区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推进“送教上门”活动,满足居民或村民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立足和合共生的生态诉求,推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协作

和合共生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提供了出路,其主张超越发展隔阂、实现互利共赢,也是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价值基础。目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镶嵌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具有相对松散、混沌性、非平衡性等特征,表现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相对孤立,利益相关者在社会服务上缺乏合力,以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E. L. Ullman)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提出空间生产中的要素具有可转移性、互补性与中介机会等[20],在社会地理上具有和合共生的社会正义取向,有助于增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动态平衡性、整体关联性、有序性、协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复杂性科学中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问题。

回应和合共生关系是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出发推进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协作的必然要求。一要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可转移性。鉴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要素的差异,存在服务洼地、资源盈余以及互补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要有序关联起来、互通有无,促进教师、资金、信息的流动,在专业结对共建、技术互帮互助、学生跨校培训等方面相互支持,平衡过溢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二要加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互补性。可转移性是互补性的条件,互补性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要素有序流动转移的要求。高职院校之间、校企产教之间要在人才供给、科技转化、专业培训上加强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资源的流动与互补,形成跨界协作的和合共生关系。三要创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中介机会。中介机会揭示的是“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21]。如在西北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人才供给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以成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介机会,也说明这些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相关要素存在可转移性与互补性。

猜你喜欢
要素院校高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