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立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00)
图书馆学五定律的最后一条: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条1931 年提出的定律表明,图书馆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对服务模式进行调整、更新才能不被淘汰。2018 年8 月召开的第84 届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大会主题为“图书馆转型,社会转型”。图书馆转型成为必然,图书馆服务转型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图书馆也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也需要转型和创新,才能更好适应读者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图书馆在各类智能服务设备上实现优化配置,要从根本上打造智慧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日常服务的智能化、便利化,保证现代图书馆的持续优化升级,满足读者各类阅读需求,持续提升其服务功能。图书馆实行“藏、借、阅、查、咨”一体化管理,向集信息化、数字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方向发展。
图书馆服务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不是一座孤岛。图书馆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式下面临不同的挑战,要根据信息环境和读者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转型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革命和升级。只要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就要紧跟时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试探和契合的过程。图书馆环境的改造升级、电子资源及纸质资源的不断购进、读者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岗位管理秩序创新服务的开展都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升级创新。
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内涵,主要是指图书馆为满足当前读者需求,从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上进行的创新与调整,是原来服务模式的延伸和探索。传统的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等待读者进馆服务,像超市的收银员一样等待读者过来。我们要做读者的导购员,以读者为中心,变被动为主动,走入读者中间,实现服务阵地的转移。如网上图书预约、线上参考咨询服务,都是可以延伸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包含五个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爆炸式发展的趋势,更新快。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信息化发展要求管理系统改变原来简单、封闭的模式,要向开放、分享的途径靠拢。
更换LSP 系统智慧图书馆系统,这是从技术、服务及后期保障等全方位权衡的结果,面临着人、财、物等方面的准备,尤其是馆员思想上的准备、技术上的支持。但系统更换后,图书馆将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的建设技术上更进一步,是服务转型的基础条件。
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图书馆要实现服务移动化首先要建立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书目数据库,这个库要精准、全面,能够反映馆藏特点。下一步是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多有数据记录在此,让读者服务有效开展,实现特色化、自动化的管理系统。
建立特色数据库,包括图书馆自建的馆藏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等。各图书馆都很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数字化馆藏特色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上的一项常规尝试。例如,CALIS子项目中的“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
线上采书平台的挂接和利用影响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一般大的书商都有图书荐购,可以挂接图书馆网站,方便师生采书。另外,可以通过系统和书商的对接实现采书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网络化的线上读者导购模式,需要与技术部、数字资源部、流通部互相合作,共同探讨。
对图书馆借阅区和集藏书库进行全面调整,区域图书调整,分批下架。书库下架流通量不高的图书进入集藏,并对书库的图书类别进行更专业化的调整。
图书馆现有资源都能反映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历史传承。图书馆购买学校重点专业的行业标准和工具书,对学院的重点专业和人数做了整理,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重大课题的立项及参与教师及各专业招生人数的调整,多渠道了解读者的需求趋势,为图书采购确定方向。从图书数量到质量的转型,把专业的底子做牢固,形成图书馆特色馆藏体系。
电子资源也是馆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经费呈增长态势。图书馆要求数据库库商对馆员分别进行线上或者线下的培训,让馆员对数据库的内容和使用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在学生中宣传推广,利用数据库,做好后期服务。
随着全馆图书RFID 的更换,图书借阅方式有了新的转型,可分为三种:在自助借还机上自助借还,线上委托预约借阅图书,本人持一卡通到服务台刷卡借书。读者可根据需求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网上预约要借阅的图书,在规定时间内到图书馆服务台取书即可,实现了借阅方式的多元化转型。
图书馆现有可预约座位,读者可通过手机微信选择区域预约座位。座位预约是各大高校都在使用的系统,尤其是读者量较大的高校。这是用现代化技术解决了读者占座等一系列问题,拓展了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让读者更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包含硬件和软件服务设备。空间内的图书、电脑、家具装修为可见的,服务系统、电子资源、网络等为不可见的。传统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更注重目之所及,如纸质图书、家具等,而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背景下,电子资源和设备不断增多,图书馆需要重新规划,重新打造空间布局,从而实现合理布局、高效利用、便捷服务。
图书馆的特色空间设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学习和交流是最基本的,还有读者的减压、互动、创新等新的个性化需求,要求图书馆在空间服务上要有突破和延伸。服务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不拘一格,参与人员背景不一,对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和空间功能有所突破。
1.特色区域
例如,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根据学校的学院设计的特色区域及各种特色长廊(见表1)。
表1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的特色区域及各种特色长廊
2.VR 体验区、多功能放映厅、研修间
例如,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设置的VR 体验包含冰雪等8 个体验项目,多功能放映厅实现阅读分享和影片放映的个性化需求,18 个研修间更是为考研学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阵地。设置不同类型的研讨间,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学术研讨空间。每个研讨间确保隔音效果良好,并配备现代化的投影仪、可活动桌椅,为读者提供舒适、方便的服务。
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部,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和学科文献中心,开展业界共识的学科服务工作。学科馆员采用主动服务、动态服务、增值服务进行学科信息推送。图书馆有CALIS、CASHL、NSTL 三个文献传递系统,为教师和研究生传递图书馆没有购买的学术资源。学科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图书馆整体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是图书馆服务走向多元化、移动性、个性化的必经之路。
馆员在做好实体资源服务的同时,实现全天候24 小时数字资源服务。创新学科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专业化服务。图书馆一方面要不断充实学科服务的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的购买、替换、更新专门设岗负责,满足教学、科研的第一需求,实现资源服务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图书馆要注重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要用新颖、及时的微信公众号推广及图书馆门户宣传,实现资源利用的便捷、迅速。
学科服务创新案例主要是信息素养教育及读书分享各类活动全面开花。其一是图书馆内涵活动的创新,如“起点考研网在线讲座——2023 年考研最后那些事”讲座;其二是图书馆外延活动的创新,如读书月系列活动一“起点考研直播课及Wiley 大讲堂”、读书月系列活动二“阅读有新意 图文展风采”Plog 大赛、读书月系列活动三“研学无止境 知网伴成长”主题培训、读书月系列活动四“知识融入技能·奋斗成就未来”知识问答;其三是图书馆资源推广创新,如在多功能放映厅开展的“芸窗共读·以书会友”读书分享会及精彩影片赏析。
高校图书馆应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工作需要不断修订、更改,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岗位设置。明确岗位分工,让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流程化。例如:资源建设岗,增加图书验收、编目审核;后期数据修改岗,让整个部门工作体系化。工作流程的完整性体现在工作职责的细化,工作环节的流畅、规范。根据馆员的特长和兴趣点来确定、调整各岗位的流动及分工。领导根据馆员个体差异、成长周期等条件,制定个性化馆员发展方案,实现岗位转型。优化馆员考核制度,鼓励馆员自我提升。
图书馆通过各类培训,提升馆员的核心竞争力,推荐创新服务。在业务支撑方面,馆内引入高效的软件服务培训及智能化图书馆系统,提高业务工作的自动化水平,降低馆员重复劳动,解放馆员劳动力,使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服务中。鼓励馆员对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分析。为之后的学科服务或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主动定位学院和用户个人需求。
图书馆的服务是从静态向动态,由物本服务向人本服务的转型,由泛在服务向精准服务的转型。图书馆资源是生长的有机体,有传承、创新和变革。图书馆的服务要根据读者需求在服务方法、内容、形式上调整,改变传统图书馆服务单向性的短板。在新媒体条件下,图书馆要注重馆员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资源服务流畅进行。图书馆深入挖掘读者的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把服务融入读者的生活、学习、娱乐中,实现资源的精准服务。
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服务对技术的依赖性越发明显,如自助借还、预约图书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为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为读者信息及资源的深度挖掘、整合、二次利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读者在任意时空的资源对接及服务,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及网络空间服务模式。
大数据技术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中,把看似无用、无序、互不干扰的数据排列、提取、组合成有价值的信息,最终成为对图书馆有价值的参考。根据读者的喜好、习惯、背景、专业等,图书馆做出对应的精准服务追踪,从而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云计算的出现节省了计算机的计算量及存储量,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实现了数据中心的大规模一体化管理,促进图书馆弹性服务及拓展服务的发展可能。
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服务转型,创新服务内容、提高馆员专业素养、合理规划空间,并取得了一定转型成果,但服务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服务创新内容过于依赖技术,但技术管理不足导致服务开展困难重重,馆员专业素养无法测定,是否能够满足转型要求未知,空间和资金不足,不能为读者提供更多创新、创造空间等。每一个馆员在工作中要树立全局观,认真做好手头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标准。要善于学习,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为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准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