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青青 湛雷 杨梦莲
(贵州省第一测绘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多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当前,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蔡文伯等人[1]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个维度构建包含21 个基础指标的省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贵州受产业兴旺的影响较大。刘岳平等人[2]研究了数字化平台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和对策,提出从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文旅、综合金融服务、农产品交易和农村资源交易这5 个方面建设数字化平台。李明杰[3]在研究数字乡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是赋能农民收入增长的强劲引擎。国家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对脱贫地区设立五年过渡期,以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叶新宇[4]针对贫困地区提出构建数字乡村统筹发展机制,增添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对策建议。
2019 年,中央给予贵州省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补助经费,以支持20个极贫乡镇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应用,开展极贫乡镇多源信息融合分析与应用,通过时空数据融合分析应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极贫乡镇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基础。2019年,董地乡作为贵州省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子基金项目实施主体,将自然资源、人口户籍、农村农业、教育医疗、视频监控、基础设施等信息集聚和整合,构建“数字乡村(董地苗族彝族乡)”平台,为研究极贫乡镇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实践。
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探索地理信息大数据在乡村政务、乡村经济、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公共服务、美丽乡村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服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建设乡村政务、强化乡村治理、培育乡村经济、拓展惠民服务、繁荣乡村文化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和信息化平台支撑。
根据数字乡村建设总体思路,依托北斗、空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GIS、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乡村“1 中心、1 平台、5体系、N应用”的总体架构模式。同时建设数字乡村运营指挥中心、PC 服务平台、移动服务平台等服务终端载体平台,为用户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平台服务。为保障数字乡村工程的稳定、健康、可持续推进,围绕存储、网络、物联感知等需求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域安全防护体系及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框架
纳雍县董地乡作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示范乡,“数字乡村(董地苗族彝族乡)”平台是贵州省第一个极贫乡(镇)数字乡村建设平台,立足于“贵州省20 个极贫乡镇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应用项目”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地理信息大数据乡村振兴服务框架。
“数字乡村(董地苗族彝族乡)”1+5N平台,即“1中心、1平台、5体系、N应用”,即建设一个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实现对辖区内乡村基础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基础设施、户籍人口、产业信息等数据的采集更新、存储管理、共享交换及可视化分析;搭建1 个核心基础数据中台,实现乡村大数据资源展示、数据服务、接口服务及运营管理,为数字乡村服务应用提供基础性、开放性平台载体;建设乡村政务、乡村治理、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大数据5 大应用体系;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管理平台门户、政府工作管理服务系统、政府社会治理服务系统、移动政务App 系统、便民政务App 系统、平台运维管理系统、精准扶贫远程指挥系统、农产品溯源系统、大数据监管中心多个相关应用服务整合建设。
以董地乡全区域航空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从航空遥感影像中自动识别提取产业信息、房屋信息,同时充分利用ETL的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集成技术将多源非空间数据与GIS 精准融合,构建董地乡数字乡村“一张图”。
基于“物联网+一码溯源+4G+GIS”综合融合理念,充分利用摄像头AI 自动识别技术和环境设备检测设备智能监测技术,自动识别或推送产业基地(阿老表蛋鸡养殖、糯谷猪养殖、蔬菜大棚等)养殖情况和蔬菜环境情况。
通过物联网自动识别和App 上报,突发事件定位由模糊的语音描述向精准的位置定位模式转变,构建事件快速发现、精准定位、及时上报与审批处置的一体化防控机制,在重点场所实时视频监控、车辆违停抓拍、重点人员识别、聚众识别、盗窃追踪、地灾防治等方面,实现了“人、车、地、事、物”的全面监管。
以董地乡数字乡村“一张图”为基础,融合贯通各类业务流程和数据,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项目用地、宅基地用地事前预判是否符合空间规划,移动端身份证信息扫描自动录入信息等)辅助政府各部门政务业务办公,实现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网上申办,初步形成协同政务,同时强化部门末端应用,全面提升基层政府办公效率和服务能力。
基于董地乡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提取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结合董地乡人民政府采集的户籍人员信息数据、法人信息数据、房屋信息数据、智能感知数据,建设时空大数据库和平台运行支撑库。
时空大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法人信息数据库、门牌地址数据库、建筑物信息数据库、智能感知数据库及其他专题数据库等。(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影像数据、地名数据、电子地图等数据。(2)人口信息数据库是在分析利用公安部门人口数据基础上,通过移动端数据采集 App,补充采集和更新人口信息数据库。(3)法人信息数据库是在分析利用工商部门数据基础上,通过移动端数据采集 App,补充采集和更新人口信息数据库。(4)门牌地址数据库是在分析利用公安部门门牌地址数据基础上,通过移动端数据采集App,补充采集和更新地址数据库。(5)建筑物信息数据库是在分析利用现有不动产数据及基础测绘数据基础上,通过移动端数据采集 App,补充采集和更新建筑物信息数据库。(6)智能感知数据库是通过公安专网将天网视频等感知数据接入综治指挥中心,通过对实地感知设备进行编号和坐标采集上图,将天网视频实时数据与乡(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联动。(7)其他专题信息数据库是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库、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等其他专题数据库。
平台运行支撑库包括用户信息、角色信息、权限控制、组织机构这4个保障平台运维的支撑数据库。
4.2.1 综合管理平台门户
综合管理平台门户提供登录、注册、个人中心、走进董地、董地新闻、特色产业、招商引资、精准扶贫、农产品溯源等功能。
4.2.2 政府工作管理服务系统
政府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分 PC 端和移动端。PC端系统展示董地乡乡情数据、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工作任务实施管理数据等工作有关实时数据,展示动态实时统计数据、实时分析数据。移动端实现基础设施管理数据更新、工作任务实时数据更新。
4.2.3 政府社会治理服务系统
政府社会治理服务系统分PC端和移动端。PC端系统实时展示董地乡治安防控、治安管理、应急管理等相关实时信息。移动端实现治安管理数据实时更新、应急管理数据更新。
4.2.4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针对不同产品的追溯监管需求,追溯农产品的产出、检测等环节,汇集当地各类重要产品的追溯信息,形成互联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信息存储、过程监控、问题发现、在线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平台后端,通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注册后,可将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人员、生产经营情况等企业详情,以及农产品原料、生产记录、批次信息、质检报告等详情上传,经审核入库后生成产品二维码,实现政府对区域内农产品与生产企业的统一数字化管理。
4.2.5 精准扶贫远程指挥系统
精准扶贫远程指挥系统展现贫困户与相关产业扶贫要素空间分布,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信息及异地扶贫搬迁等信息查询统计、关联分析;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等进行分析统计;对扶贫数据动态更新,实现扶贫进度、成效的有效监管。
4.2.6 运维管理系统
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平台用户相关操作日志统计、查询等信息展示。
4.2.7 移动终端系统
移动终端系统包含两部分,政务App 和便民服务App。政务App 协助政府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完成政府工作管理,便民服务App 包括政策公告、党务村务公开、扶贫惠民、安全惠助、办事指南等民生服务内容。
4.2.8 大数据监管中心
大数据监管中心充分挖掘数据的关联信息,展示董地人口、法人、宏观经济、政府工作、社会事件等关联大数据因子,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宏观的、科学的大数据信息。
极贫乡镇“数字乡村(董地苗族彝族乡)”整合了小城镇资源,实现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但仍然存在“城乡数字鸿沟难破除、农业数字化转型难推进、乡村数字治理体系难形成[5]”的现实窘境。当前,借助贵州省4 个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助力极贫乡(镇)乡村振兴。建议极贫乡镇数字乡村应在乡村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与贵州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衔接:一要政策高效落实,因地制宜制定地方化数字乡村政策[5-6];二要统一数字乡村平台,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等优化涉农信息供给;三要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极贫乡镇数字乡村建设,形成高效、有生命力、可持续的数字乡村发展生态系统;四是做好相关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