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冰,林霞,周小清
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1)
ICU 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且行侵入性操作治疗等,易发生医院感染。既往报道指出,留置导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而ICU 患者病情复杂,多需留置导尿管,故其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较大[1]。也有研究认为,通过分析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合理干预,可减轻尿路感染发生风险[2]。风险预警干预是指针对患者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干预措施[3]。近年来,自动集尿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关其对ICU 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究自动集尿器联合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在预防ICU 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以为后期制定干预措施、降低该类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提供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以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ICU 收治的11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8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7 例;年龄24~63 岁,平均(49.65±5.13)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8 例,脑血管疾病15 例,心衰竭13 例,重症胰腺炎7 例,脓毒症休克5 例,重症肺炎10 例。观察组男33 例,女25 例;年龄22~65 岁,平均(50.81±6.27)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9 例,脑血管疾病16 例,心力衰竭12 例,重症胰腺炎8 例,脓毒症休克4 例,重症肺炎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于ICU 治疗的患者;符合导尿管留置指征;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中途放弃治疗;预计生存期<1 个月;入住ICU 前已出现尿路感染;合并传染性疾病;合并免疫系统障碍;妊娠期妇女。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会阴护理等;患者均使用一次性体外引流袋,每日定时将尿液放入尿罐中并记录尿量,每日早晨更换一次引流袋。
观察组给予自动集尿器联合风险预警干预策略护理。(1)采用自动集尿器(图1)收集尿液,自动集尿器包含尿液监测及智能数据传输系统两个部分组成,选择3 mm 亚克力板制作可前后开门的透明盒子(尺寸为17 cm×13 cm×40 cm),盒底中部采用亚克力板分隔,盒子顶部中央安装悬臂梁秤,尿袋挂在秤的挂钩上,尿袋进液口与导尿管连接,在前门内侧安装显示器和报警指示灯,中间板上安装电源、控制电路集成板及计时器,盒底安装排放管及电磁阀,用导线连接各部件;此外,盒子侧壁安装摄像头,对准尿袋进液管,自动实时循环监测尿量,并可视频监控尿色、形状,监测数据与护士站联网,护士可在护士站电脑上观察患者尿色及形状等。(2)风险预警干预策略: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分析ICU 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长等),并根据是否存在危险影响因素评估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将风险分为高危、中危、低危),制定干预措施,具体如下。第一、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组织ICU 医护人员参加ICU 尿路感染相关干预措施培训、导尿管留置培训,使其能够掌握规范化导尿管留置方法,尽量确保导尿管插管一次成功。第二、严格无菌操作,对ICU 医务人员进行无菌化操作培训,提高无菌操作意识,使其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第三、正确使用导尿管,确保导尿管通畅,不能弯曲、受压,导尿管固定尽量采取腹部固定法,将导尿管绕过耻骨联合处在腹部固定,避免分泌物及粪便污染导尿管,并使用固定器固定导尿管,避免因导尿管牵拉造成患者黏膜损伤,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发生大便失禁、腹泻应及时用清水擦洗,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早晚用氯己定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1 次,便后注意清洗,此外,可定时夹闭导尿管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及早拔除导尿管。第四、积极治疗患者基础疾病提高抵抗力,对于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定期监测并合理控制血糖水平。第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第六、组建监测小组,由监测医师填写ICU 器械使用情况,加强对手卫生的监督管理,并随时抽查患者导尿管管理质量,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图1 自动集尿器结构图
(1)比较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导尿管接口处尿样有菌率、尿道口尿样有菌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皮疹发生率。尿样检测:于干预结束后取患者导尿管接口处和尿道口的尿液标本,接种于巧克力平板上,应用MicroScan Auto-4 细菌自动鉴定仪(德国德灵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进行细菌鉴定。尿路感染参照《泌尿道感染诊治循证指南(2016)》[4]及《医院感染管理》[5]进行诊断。(3)膀胱功能分级:于干预结束后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价,分为Ⅰ级(无排尿障碍)、Ⅱ级(膀胱有50~100 ml 残余尿)、Ⅲ级(膀胱有>100 ml 残余尿)、Ⅳ级(拔除导尿管后自行小便障碍明显),Ⅲ、Ⅳ级患者仍需留置导尿管[6]。(4)睡眠质量:采用Richards-Campbell 睡 眠 问 卷(Richards-Campbell sleep questionnaire,RCSQ)评价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的睡眠质量,主要包括睡眠深度、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比例、整体睡眠质量5 项,每项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好[7]。
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后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d,±s)
表1 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d,±s)
组别 例数 导尿管留置时间 ICU 住院时间 总住院时间观察组 58 5.47±1.85 7.95±1.58 13.09±2.71对照组 58 6.26±1.91 8.47±1.75 14.24±3.06 t 2.263 1.680 2.143 P 0.026 0.096 0.034
观察组尿路感染及皮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两组导尿管接口处尿样有菌率、尿道口尿样有菌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导尿管接口处及尿道口尿样有菌率、尿路感染及皮疹发生率比较[例(%)]
两组膀胱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膀胱功能分级比较(例)
两组干预前RCSQ 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结束后RCSQ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干预结束后RCSQ 的整体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RCSQ 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RCSQ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比较,bP<0.05;RCSQ 为Richards-Campbell 睡眠问卷
组别 例数 睡眠深度干预前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 58 69.92±6.58 76.05±6.24a对照组 58 70.54±5.71 75.18±6.79a组别 例数 入睡时间干预前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 58 70.34±5.07 78.17±5.31a对照组 58 71.09±5.24 77.02±5.69a组别 例数 觉醒次数干预前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 58 71.59±3.16 76.24±3.80a对照组 58 70.61±3.29 75.13±3.57a组别 例数 觉醒时间比例干预前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 58 68.85±4.69 75.39±3.52a对照组 58 69.26±4.33 76.01±3.16a组别 例数 整体睡眠质量干预前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 58 65.67±2.59 74.05±2.91ab对照组 58 64.82±3.07 72.64±3.86a
相关研究指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尿路感染极为重要[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路感染及皮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这主要是因为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加强了ICU 无菌化管理,严格规范使用导尿管,避免了因导尿管对尿道黏膜上皮造成机械性损伤而出现病原菌定植现象,并且留置自动集尿器可降低逆行感染风险;留置导尿管期间,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时用氯己定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避免粪便及分泌物污染,保持尿道口干净、清洁,可降低皮疹发生风险。
临床研究显示,病原菌通过集尿袋及与集尿袋连接处的排尿口侵入,故导尿管接口处病原菌检测结果可能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有关[10]。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导尿管接口处尿样有菌率、尿道口尿样有菌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有关。
进行风险预警干预时,定时夹闭导尿管,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膀胱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动集尿器联合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对ICU 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不大,与预期效果不同,其原因目前尚不可知,故后期需进行进一步分析。
ICU 患者虽睡眠时间较长,但整体睡眠质量较差,难以进入深度睡眠[11]。相关研究指出,对ICU患者给予合理干预,可提高其睡眠质量[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RCSQ 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RCSQ 的整体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动集尿器联合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可改善ICU 患者睡眠质量,这可能与该干预措施可降低尿路感染及皮疹发生率有关(尿路感染及皮疹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而影响其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自动集尿器联合风险预警干预策略可缩短ICU 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及皮疹发生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从而促进患者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