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饶 陈立斌 汤琰成 王晓春 阎建全 向晓强
摘 要 以不同密度青贮玉米间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处理对侵蚀细沟形成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侵蚀细沟主要发生在两种作物生长前期。在整个生育期内,单作处理较间作处理侵蚀细沟发育情况更严重。苗期到小喇叭口期,在侵蚀细沟深度总和、侵蚀细沟平均深度方面,间作处理T4—T8比单作处理T1和T2分别减小11.92%~63.78%、1.51%~31.34%;间作处理T6比同密度单作处理T2分别减小47.84%、16.42%。间作处理相较于单作处理,水土保持效应更好。增大玉米种植密度能有效减缓侵蚀细沟的发育,较高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6—T8在小喇叭口期之后减缓了侵蚀细沟的发育,并诱导侵蚀细沟退化,以T8密度最佳。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在侵蚀细沟深度总和、侵蚀细沟平均深度、侵蚀细沟深度总和变化量、侵蚀细沟平均深度变化量方面,高密度单作处理T1比低密度单作处理T2分别减小28.44%、6.88%、64.38%、48%;较高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6—T8较低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4和T5分别减小45.18%~66.2%、8.29%~46.15%、129.2%~615.38%、138.71%~1 150%。
关键词 坡耕地;青贮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密度;侵蚀细沟
细沟侵蚀是坡耕地时常发生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图1),地表植被对土壤侵蚀有一定的减缓作用。玉米马铃薯间作模式在陕南坡地较为常见,生产中大多采用普通玉米品种。与普通玉米品种相比,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收割方便、便于长期保存等优点。我们选择10°左右的坡地,采用不同密度青贮玉米单作或间作马鈴薯生产模式,以侵蚀细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形态特征为观察点,探究间作、种植密度等与侵蚀细沟发育间的定量、定性关系,以筛选有利于水土保持、最大限度防止水土流失的生产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陕西省城固县二里镇大盘村,海拔707 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4~16 ℃,年蒸发量1 800~ 1 900 mm,年日照时数1 600~1 800小时,年降水量800~900 mm,降雨集中在5—10月。土壤为旱地沙壤。
1.2 供试材料 玉米品种为眉单4号,较高产,成株株形半紧凑,健壮,抗病性强;马铃薯品种为沃土5号,全生育期94天,株型半扩散,生长势较强,可间(套)作。
1.3 试验设计 采用径流小区,随机区组设计,8个处理(见表1),3次重复,小区10 m×3 m,坡度10°。
1.4 种植规格 等高线种植,青贮玉米与马铃薯4∶4间作,种间行距40 cm,带幅宽3.2 m。
1.5 种植方式及田间管理 2022年2月4日播种马铃薯,开沟直播,以常规种植密度40 kg/亩复合肥的标准,株施12 g复合肥作为底肥。5月13日出苗,8月27日收获。
2022年4月10日播种玉米,开沟直播,按照每亩10 kg普钙、40 kg尿素、6.7 kg硫酸钾为标准,株施2.4 g普钙、8.96 g尿素、1.6 g硫酸钾作底肥,苗期株施2.4 g尿素,大喇叭口期株施4.8 g尿素。5月30日出苗,9月17日收获。
1.6 测定项目与方法 观测各处理径流小区底部侵蚀细沟深度及各时期发育情况。
1)侵蚀细沟深度。在径流小区底端侵蚀细沟终点位置,选取细沟最深处测量。
2)侵蚀细沟发育情况。通过计算作物不同生育期侵蚀细沟深度变化量,统计分析细沟发育或退化情况。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水平均<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雨特征
由表2可知,2022年生育期内(5—9月)共降雨49次,总降雨量608.7 mm。其中7—9月降雨量438.5 mm,占生育期内总降雨量的72.04%。7月降雨量最大,占30.39%,5月降雨量最小,占9.56%。在49次降雨中,低强度和中强度降雨分别占75.51%、18.37%,主要集中在6—8月;高强度降雨仅占6.12%。
2.2 侵蚀细沟产生情况 根据监测统计,侵蚀细沟主要发生于2022年6月7—11日的高强度降雨。6月24日观测,试验地共产生108条侵蚀细沟,其中T5占比最大,为16.67%,T8占比最小,为8.33%,侵蚀细沟数量依次为T5>T2>T4>T1>T3>T6=T7>T8;T1比T2减少了17.65%,间作模式T6—T8比单作模式T1—T2减小35.29%~47.06%。较高密度间作侵蚀细沟产生较少。详见图2。
2.3 不同生育期侵蚀细沟发育情况
2.3.1 玉米苗期—小喇叭口期 该期为侵蚀细沟发生阶段,侵蚀细沟发育程度随玉米种植密度上升有下降趋势,侵蚀细沟深度总和随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具体来看,间作处理T4—T8比单作处理T2减小11.92%~63.78%,其中T8减少最多;较高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6—T8比较低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4、T5减少36.21%~58.88%;高密度处理T1比低密度处理T2减少24.07%;T7、T8处理比T2减少57.71%~63.78%。
各处理详细数据及差异性表现见表3。
2.3.2 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 玉米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单作处理T1—T3与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侵蚀细沟总深度和平均深度都有加大趋势,较高密度单作处理T6—T8侵蚀细沟有退化趋势,且随玉米种植密度增大,侵蚀细沟发育减缓和退化;间作处理中,除较低密度T4侵蚀细沟发育较为严重外,其他间作处理侵蚀细沟发育情况较单作处理轻微。
各处理详细数据及差异性表现见表4。
2.3.3 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高密度玉米单作处理T1和较高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6—T8侵蚀细沟都有退化趋势(总深度和平均深度减小),而较低密度玉米单作T2和马铃薯单作T3以及较低密度玉米间作处理T4、T5的侵蚀细沟依然有变深的 趋势。
具体来看,细沟深度总和,间作处理T6—T8比单作处理T2减小60.89%~75.71%。侵蚀细沟深度总和变化量,单作处理T1出现负增长(即侵蚀细沟开始退化),但T7与T1相比退化更多,T7比T1减小30.43%。侵蚀细沟平均深度,间作处理T4—T8比单作处理T2减小2.62%~52.81%;较高密度间作处理T6—T8比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减小14.43%~51.54%;高密度单作处理T1比低密度单作处理T2减小15.73%。侵蚀细沟平均深度变化量,T6—T8比T1减小50%~150%;较高密度间作处理T6—T8比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减小146.15%~225%;高密度单作处理T1比低密度单作处理T2减小120%。
各处理详细数据及差异性表现见表5。
2.3.4 玉米抽雄期—成熟期 在玉米抽雄期—成熟期(8月8—27日),侵蚀细沟出现退化趋势的处理有高密度单作处理T1和较高密度间作处理T6—T8,T4、T5在此时期相较于大 喇叭口期—抽雄期,侵蚀细沟加深的幅度 变小。
具体来看,侵蚀细沟深度总和,间作处理T4—T8与单作处理T2相比减小23.35%~78.81%;较高密度间作处理T6—T8比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减小49.71%~72.35%;T6—T8比T2减少63.98%~78.81%。侵蚀细沟深度总和变化量,较高密度间作处理T6—T8比 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减小117.5%~276.92%;间作处理T5—T8比T2减小89.17%~119.17%;侵蚀细沟平均深度,间作处理T4—T8比单作处理T2减小6.62%~58.19%;高密度单作处理T1比低密度单作处理T2减小24.04%;较高密度间作处理T6—T8比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减小16.26%~55.22%;侵蚀细沟平均深度变化量,间作处理T4—T8比单作处理T2减小60%~135%;较高密度间作处 理T6—T8比较低密度间作处理T4、T5减小125%~333.33%。
各处理详细数据及差异性表现见表6。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单作处理比间作处理侵蚀细沟发育情况更为严重。间作处理相较于单作处理,其侵蚀细沟的发生与发育稳定性更高,可见间作能够减缓侵蚀细沟的发育,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增大青贮玉米种植密度能减轻侵蚀细沟的发育。较高密度青贮玉米间作处理T6—T8在小喇叭口期之后可以减缓侵蚀细沟的发育,并诱导侵蚀细沟退化,其中以青贮玉米5 400株/亩与马铃薯2 083株/亩间作模式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孙习稳,李晓妹.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害[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04):36- 38.
[2] Van Oost K, Quine T A, Govers G, et al.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Soil Erosion o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Science.2007,318(5 850):626-629.
[3] 燕静博.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及生态修复体系措施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50(02):202-204.
[4] 朱烈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1(08):143-144+140.
[5] 胡良杰.论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水土保持措施及发展[J].科技视界,2014(35):318+321.
[6] 王一志.浅谈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及其有关概念的界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3):256.
[7] 李君兰,蔡强国,孙莉英,等.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1):1 319-1 325.
[8] 刘俊体,孙莉英,张学培,等.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发育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04):53-57.
[9] 蔡强国,朱远达,王石英,等.几种土壤的细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水科学进展,2004(01):12-18.
[10] 郑良勇,李占斌,李鹏,等.稀土元素示踪坡面次降雨条件下的侵蚀过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87-91.
[11] 张攀,姚文艺,唐洪武,等.黄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及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5):114-119.
[12] 沈海鸥,郑粉莉,温磊磊,等.雨滴打击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特征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8):104-112+89.
[13] 沈海鸥,郑粉莉,温磊磊,等.细沟发育与形态特征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8,38(19):6 818-6 825.
[14] 王玲玲,姚文艺,杨春霞,等.草被覆盖对坡面细沟发育影响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349-350+354.
鏈接:土壤沟蚀危害大
沟蚀是土壤侵蚀的一种类型,指暂时性线状水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主要分为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黄土区侵蚀性降水较为集中,坡地容易跑水跑土,下雨时,雨水顺着陡峭的坡面汇集成沟。长年累月,浅(细)沟变成深沟,暴雨季节可能引发山洪,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在农业种植区域,土壤沟蚀会冲走种子和幼苗,甚至冲开土壤露出植物根系造成大幅减产,对生产危害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