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奕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走进“中国第一竹乡”安吉,来到“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从一根竹子的发展蝶变,以小见大,看浙江林业从生态旅游到增收致富再到竹林碳汇的不断发展。二十年,浙江林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充分发挥七山优势,接续奋进,青山不老。近日,浙江省林业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献峰就相关问题回答了本刊记者提问。
记者:每逢假期,安吉余村的露营基地里便游人如织,现在到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开展森林旅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陆献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都在追求更加健康、更加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人自然越来越多。前几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组织开展过一次在线森林旅游需求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意愿的受访者比例超过98%。所以,走进森林成为一种时尚是必然的。
记者:作为“中国第一竹乡”,安吉到底有多少竹林资源?
陆献峰:安吉是全省竹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浙江林业“一张图”平台上显示,目前,安吉现有竹林面积达100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5%,可以说竹林资源,既是安吉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安吉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转化,实现富民增收重要的资源存储。
记者:林业部门是如何将丰富的竹林资源“变竹为宝”,用“一根竹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
陆献峰:40年来,安吉竹产业实现了从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竿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初级加工到链式经营、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的五次跨越式发展。
竹产业是浙江省林业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浙江省有300多万山区农民从事与竹有关的产业,有10万多人从事竹(笋)加工产业。2022年全省竹产业产值达520.5亿元。但从发展状况来看,目前竹产业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为此,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竹产业振兴行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全面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几年的变化可以用8个词语来概括:一是集聚,也就是形成了浙北安吉、浙中龙游、浙西南丽水三大竹产业集聚区;二是链条,也就是构建了“竹材分解—小微园区加工—精深加工”的三级加工链条;三是产业+,也就是依托竹林美景,创新发展“竹林+康养”“竹文化创意+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四是创新,2022年全国唯一的国家竹产业研究院在安吉落地,竹子新材料、竹高端智能装备等新兴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展开。这些举措让竹林亩均效益不断提高,如安吉县龙王村发展竹林林下经济,通过卖黄精、卖冬笋和游客观光收入,每年可为村民分红20多万元。
记者:竹产品种类丰富,如何全方位利用好竹子资源?
陆献峰:中国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咏诗经典。在古代,竹子就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比如竹简、扇子、竹伞等。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竹子被加工成更加丰富的产品,除了竹桌椅、竹席、竹编茶篮等竹日用品,还包括农用竹制品、建筑材料、竹纤维制品、竹炭制品等多个门类。目前已开发的竹制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在安吉,竹产品就涉及8大门类3000余个品种。
“以竹代塑”是下一步竹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2022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便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近年来,“竹林碳汇”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大热词,目前全省关于竹林碳汇相关情况如何?
陆献峰:研究表明,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也是国际公认最经济的“碳中和”方式,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双碳”行动,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发利用林业碳汇”要求,深入实施林业碳汇发展行动,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首个林业碳汇中长期规划,衢州市、丽水市、安吉县入选全国首批林草碳汇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尤其是为助力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会实现碳中和,浙江还开展了“我为亚运种棵树”“国有林场助力亚运碳中和”等活动。
关于竹林碳汇,安吉是最具代表性的。作为浙江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县,2021年底,安吉县以“两山合作社”为依托,成立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打通竹林碳汇从生产到收储、交易的渠道,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并在2022年3月,安吉县森林碳汇管理局作为全国首个负责森林碳汇管理的县级行政机构挂牌成立。目前,安吉县毛竹林流转完成面签农户超4.9万户,涉及竹林面积84.3万亩,带动农户年增收8000多元。
记者:浙江省都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
陆献峰:2019年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等全部划入林业部门,实行统一管理。目前,浙江省建有国家公园(试点)1处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14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处,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着像扬子鳄、华南梅花鹿、黑麂等国家一级重點保护野生动物11种,分布有天目山野生银杏、庆元百山祖冷杉等珍稀植物。
自然保护地的景观都很独特,像大家熟知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杭州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溪湿地等,都属于自然保护地。
记者:20年来,浙江村庄绿化水平逐渐提高,森林离大众也越来越近,绿色已然成为浙江最动人的色彩,浙江林业是如何践行“两山”理念的呢?
陆献峰:浙江林业系统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八八战略”要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 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等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20年来,浙江林业坚持生态优先,以“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为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完成造林118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61.27%,位居全国前列;不断健全湿地保护体系,持续推进重要湿地提质增效等工程,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52%;率先在全国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朱鹮种群数量从2008年引进的10只增加到669只;全球仅3株母树的百山祖冷杉,通过回归种植,现有嫁接树种子苗4000余株、原生母树子代83株。
20年来,浙江林业坚持绿色发展,以深化林权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竹木制造、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五大主导产业。2022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达6680亿元,较2003年增长近7倍,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全国8%的林业产值,林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到19%,部分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林业。
记者:20年来,浙江林业在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以及产业等方面具体都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
陆献峰:在全省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初步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未来,浙江将持续践行“八八战略”,以“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 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为主线,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全面实施青山守护、科学绿化、共同富裕、平安林业、万物和谐、绿色共享、科技强林、改革兴林等“八大行动”,努力绘就彰显浙江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助力浙江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