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09-16 03:53:03张前进
出版广角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二里头中华文明大象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坚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多产品形态开发、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融合出版模式,推动了夏文化研究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夏文化;科技赋能;融合出版;新媒体传播

【作者单位】张前进,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55.1;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4.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参加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代所创造的文明是多元一体、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开端。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以考古探索重建夏代信史,对于研究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强化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河南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发展的核心区,河南出版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夏文化图书的出版宣传工作,推动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大象出版社启动 “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该项目以纸书出版为纽带,将传统出版与新技术、新媒体传播矩阵与内容资源相融合,有机结合互联网热点话题、公众反馈及产品线打造,策划组织集图书、数据库、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学术访谈、教育研学等多种出版传播形态于一体的立体项目,搭建考古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平台,以提高夏文化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

本文着重梳理 “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实施运作的理念和实践,试图从中探索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一、夏文化研究历程与现状

夏文化研究历久弥新,形成了几次热潮。1959年,著名上古史和考古学者徐旭生开始了豫西“夏墟”调查工作,并在其随后撰写的《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其寻找夏墟和夏文化的动因,拉开了夏文化田野考古和研究的大幕,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自此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并开启了延续至今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成为夏文化研究中最关键的遗址[1]。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上,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提出二里头一到四期皆属于夏文化以及郑州商城可能是商汤亳都的观点,这与此前二里头为西亳、郑州商城为隞都的“西亳说”体系迥异,甚至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术体系——“郑亳说”体系,这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夏商文化大讨论[2]。这场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发表成果之显著,成为一道靓丽的学术风景线。大象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一书,以学术访谈和口述史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当年参与夏商讨论的考古学者们的学术观点和心路历程。

21世纪初,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继启动,夏文化研究進入多学科集体攻关阶段,引领了考古学研究的新范式。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夏王朝整个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学者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社会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可以勾勒出夏文化的丰满图景。随着越来越多的夏商考古遗址加大发掘力度,并经过充分的研讨、争鸣,学界逐渐达成共识,形成了主流观点。例如:夏王朝是真实存在的,二里头文化基本上是夏文化;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晚期、新砦期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3]。

新时代以来,夏文化研究再次迎来新的高潮。目前,夏文化研究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存在一些田野考古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20年23期发表署名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指出“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就显得特别重要”。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与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20年,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河南省文物局夏文化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从研究机构建立和项目设置上实现新突破。国家文物局也随即启动了“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明确指出当前开展夏文化研究,正是为全面复原和构建夏王朝的诞生背景、社会历史、文明成就、政治结构、国家体系等提供科学支撑,为解决夏文化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乃至早期中国多元一体化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准确清晰的答案[4]。

二、整合出版资源,集大成丰富夏文化研究成果

河南考古资源丰富,无论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是“考古中国”等国家层面推动的重大考古工程都以中原为中心展开,全国诸多专家学者集结于河南,从事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过深入调研、联系拜访,大象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与李伯谦、王巍、陈星灿、杜金鹏、刘海旺、张立东、许宏、韩建业、顾万发、侯卫东等一流学者建立了出版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夏文化研究大系”。该丛书是“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的主干,旨在梳理夏文化基础文献,汇聚当前国家推动夏文化研究产生的科研成果,包括考古文献集成、考古发掘报告、原创学术理论著作和学术通俗读物,多为长期积累的大型出版项目,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1.考古文献集成

开展夏文化研究,厘定研究方向,制订研究计划,离不开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只有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沉淀、探求,才能在新的考古发现中实现突破,进而在夏文化联合攻关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阐释国家起源与发展规律的考古学理论。“夏文化研究大系”中的《夏文化考古文献存目》《夏文化考古简报集成》等图书,为学者从事夏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和参考。《夏文化考古文献存目》一书将近百年公开发表的与夏文化考古探索相关的发掘报告、简报、论文、著作等成果目录汇集成册,编成一部检索夏文化考古文献的工具书。《夏文化考古简报集成》汇编考古学界截至目前公开发表的夏文化考古简报395篇,约800万字,全面梳理和介绍夏文化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发掘经过与文化堆积、遗迹与遗物等,为夏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文献资料。

2.考古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记录、梳理遗址发掘的过程,以及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是考古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夏文化研究大系”规划出版《禹州瓦店》《新密新砦》《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等系列夏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全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夏文化田野考古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其中,《淮阳平粮台》一书是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首部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全方位展现了该遗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突破性成果和重大发现。该报告进一步确认了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城址中轴线上的道路是目前国内经考古发掘确认的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发现了国内首见的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统,找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对深入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该书入选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河南省夏时期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是“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的重要课题。文献记载夏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境内,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夏文化研究以来,河南省发现夏文化遗址400余处。该书对河南省境内的夏文化遗址按照区域和文化属性进行系统调查,详细了解遗址的范围、面积、堆积层次、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厘清其历时性和共时性,进而探讨夏文化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为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对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原创学术理论著作

围绕夏文化研究阐释,“夏文化研究大系”规划出版《夏初史》《夏文化探索史》《郑州商城王畿区域夏商之际文化互动》《夏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成与起源》等系列学术专著,均为夏文化研究领域最新的原创力作。其中,《夏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一书通过对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相貌、内涵、发展演变过程进行阐释,总结和提炼了夏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遗产,并进一步探讨夏文化对殷商文明及后世历代文明的影响,得出夏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结论。具有政治中心功能的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形成最常见、最重要的标志。《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成与起源》以二里头都邑及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社会等级差别及礼制的产生、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及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宫室建筑特点及中轴线布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史、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4.学术通俗读物

长期以来,夏文化研究局限于学术界尤其是考古学内部,其成果大多以考古发掘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的形式出版,难以进行大众化传播。“夏文化研究大系”立足于学术成果的大众化转化与传播,在图书创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力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规劃出版了《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等大众考古类图书。其中,《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学术史的梳理分析,对二里头遗址及其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基本情况的介绍,论证了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学术推断,并从政治理念、精神信仰、生产生活、兴盛历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为读者展示一幅翔实的早期中国的社会图景。《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是日本著名考古学家冈村秀典关于夏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该书结合古代典籍文献和考古发掘最新成果,论证以二里头为最后王都且有着高度成熟文化的夏王朝确实存在,它就是4000年前古老的文化和文明。

三、以数为媒,生动呈现夏文化的丰富内涵

当代科技的发展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大象出版社打造的“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坚持纸数融合,线上线下同时空全媒体传播,生动呈现了夏文化的丰富内涵。

1.开发建设“夏文化文献数据库”

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发展,考古材料越来越多,材料梳理难度增大,进行数据库建设成为考古学研究方式与研究理念的新变化。在60余年的夏文化探索历程中,诸多学者发表的成果汗牛充栋,内容从探索夏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到具体遗址的发掘实践,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态和夏文化的面貌。“夏文化文献数据库”将有关夏文化研究的论文、著作、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简报、会议通信、图像、音视频资料等内容汇集录入,并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数据标引,最终通过数据库软件平台分发给用户使用。主题词标引涉及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遗址包括二里头、王城岗、偃师商城、东下冯遗址、新密新砦、古城寨,涉及的研究课题包括文明起源、族属、测年、夏商分界等夏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争议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夏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5]。该数据库具备检索、浏览、查阅等基本功能,弥补了传统纸质古籍资料不全、查阅不便且呈现形式单一的缺点,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便捷的阅读方式,这将大大促进夏文化研究。

2.启动“寻夏记——走进考古现场”视频拍摄

大象出版社邀请许宏、方燕明、梁法伟等一线考古队长、考古发掘领队走进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核心夏文化遗址,现场解读夏文化、拍摄视频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大大提升了“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相关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3.构建夏文化新媒体传播矩阵

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微信、视频平台等媒介的广泛应用,为学术出版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大象出版社维护与运营“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的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B站号及抖音号,初步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定期发布推文和视频作品。“大象寻夏记”微信公众号设置新书发布、图书连载、名家访谈等特色栏目,并约请王巍、杜金鹏、刘海旺等著名考古学家撰写推文,短短几个月便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在“大象寻夏记”微信视频号、B站号、抖音号上发布的“许宏揭秘最早中国”等系列视频在获得较高播放量的同时,评论区逐渐形成“寻找最早中国”“夏都是不是在二里头”等相关话题,不仅使夏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二次传播,而且让账号运营人员更直观地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更有吸引力、更有话题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4.录制有声书

大象出版社遴选具有大众阅读价值的图书,开发音频听书作品,在喜马拉雅、腾讯等有声平台发布,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为考古图书赋值。目前,《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42集)有声书已登录喜马拉雅大象出版社官方账号,并获得近10万次的播放量。

5.夏文化探索者访谈

大象出版社以学术访谈的形式与考古学家对话,对50余位夏文化探索者進行深度访谈,编撰《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一书,分享夏文化学者治学的心路历程及其考古发掘经历,为学者立传,为考古修史,全面反映夏文化探索的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学者对夏文化重大问题的深层思考,为中华文明探源留下宝贵的口述资料。大象出版社按照“先传后编”“边传边编”的出版模式,先录制采访的音像资料,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再整理文本编撰成书。

6.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

大象出版社依托“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聚集的专家优势、策划优势、内容优势等,开发中小学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沉浸式研学实践,有效将学校文化教育和校外实践教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神秘的考古学产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夏文化。一是教材编纂。大象出版社与河南省文物局合作,组织编写《夏文化知识读本》。该教材创新表达方式,配备多媒体资源包,介绍夏文化通识性知识,探讨夏文化与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关系,重建夏代信史,全面反映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课程设计。以《夏文化知识读本》为基础,大象出版社与夏文化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单位合作,深入挖掘夏文化的教育价值和传播价值,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定制以夏文化探索为主题的基础课程、探索课程、考古课程和营地课程等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路线规划。大象出版社制定了 “登封王城岗(考古现场)—禹州瓦店(考古现场)—新密新砦(考古现场)—偃师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夏文化主题路线,遵循安全性、教育性、实践性、个性化、体验性等原则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四是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大象出版社搭建夏文化线上研学平台,用于支持线上研学课程开展、研学信息发布和数据收集,运用AR、VR等新兴技术复原夏代生活场景,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夏文化。

四、对“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的思考

“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的运作和实施聚集了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重点打造融媒体出版产品,实现了传播先行、各种出版形态同步推进的新模式。

1.项目实施具有学术出版和主题出版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大象出版社与权威科研机构和一流学者合作,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专著和学术通俗读物,推动了考古学专业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阐释、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等都是中央和河南省关注的重大主题,关乎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具有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大局的现实意义。

2.项目实施有助于打造考古图书产品线

当前,国家支持、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三星堆发掘现场直播、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等,促使考古学从冷门小众学科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热门学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和文化,选题的策划创新、选题结构的调整均应顺应社会形势,契合国家需要、学术进展和市场需求。大象出版社背靠河南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以中原早期文明探源、夏商文化研究阐释、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为重点,加强中长期规划,积极打造考古图书产品线,以提高细分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占有率。

3.项目实施实现学术出版的深度融合

“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实施以新媒体传播为切入点,以多种版权开发为手段,实现了学术出版的深度融合。该项目促进了出版流程再造,在产品研发、内容资源聚集、市场培育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划和路线图设计,初步形成了多产品形态开发、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融合出版模式,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侯卫东. 夏文化研究的热潮和方向[N]. 中国文物报,2022-06-17.

[2]侯卫东,贺俊,杜金鹏.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23.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 夏文化考古文献存目[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22.

[4] “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启动[EB/OL]. (2020-08-21)[2023-07-01]. 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0/08-21/9271157. shtml.

[5]高振龙. 中国夏文化考古文献初步计量分析[N]. 中国文物报,2022-11-25.

猜你喜欢
二里头中华文明大象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学与玩(2023年1期)2023-02-21 05:48:40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中华瑰宝(2020年5期)2020-05-21 11:04:48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大象无形
中华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 23:04:38
认真的大象
环球人物(2017年7期)2017-04-17 20:07:00
大象
幼儿园(2016年10期)2016-06-22 19: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