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不再完全以图书为载体,而是以知识内容为核心,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的新特征。在知识生产创新上,出版社通过场景化、多元化的知识产品研发,逐渐构建了“人+机+场景”的知识生产模式;在知识服务范式上,出版社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支撑,通过“内容+场景”的用户关系构建,不断优化知识服务流程和方式,逐步实现了从单向服务到立体交互服务、从单一知识产品服务到全要素多形态知识服务、从“独奏”到跨领域知识服务联盟“协奏”的转型升级。
【关 键 词】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知识生产;知识服务
【作者单位】张霞,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4.008
数字智能时代,人们不仅知识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进行阅读和学习。在此背景下,知识服务的模式开始逐渐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以场景为驱动、以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融合式知识服务模式转变。出版社作为知识服务的重要提供机构,如何实现知识生产与服务的升级是其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前,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认识到数字智能时代带来的发展红利,纷纷基于场景化、多元化的知识产品研发,以“知识+”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朝华出版社借助数字智能技术、数字版权运营深挖“美猴王”IP,拓展出版了数字连环画、有声书、“美猴王世界”元宇宙等产品,实现了出版形态的升级[1]。在竞争激烈的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仍需不断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推进知识生产创新与服务范式升级。
一、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知识生产创新与服务升级的逻辑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服务市场需求变化,出版社为了适应用户知识获取的新需求,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驱动,以组织结构升级为契机,以平台、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不断优化知识生产与服务范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1.用户场景体验的驱动力
数字智能时代,用户的场景体验是出版社知识生产与服务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场景是由环境和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其是产品连接用户的重要纽带,对用户体验有重要影响。场景驱动是指在产品设计中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将用户使用场景融入产品设计之中。数字智能时代的场景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由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网络与实体等要素组成的空间。由于知识应用场景向全方位情境发展,用户的知识需求也由较为明确的单一化需求,转向零碎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在场景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出版社亟待构建基于内容和场景的用户关系,并通过“人+机+场景”的融合,建立海量内容资源库,从而实现内容资源的个性化输出,提升用户的知识获取体验。具体来看,出版社知识生产与服务升级要以场景为驱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算法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结合职业编辑和知识服务团队的专业判断,建立从用户需求获取到内容生产创新再到知识服务优化的全流程机制,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的知识体验,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换[2]。
2.机构组织结构升级契机
传统出版社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层级较多,各层级间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度有限。数字智能时代,传统出版社组织结构逐渐被扁平化、网络化、多中心化等新型组织结构所取代。新型组织结构的变革,旨在促进组织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进而通过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来实现知识服务目标。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以项目为纽带,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协作来满足用户需求;强调通过跨主体的资源整合来实现创新目标。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应充分利用组织结构升级的契机,依托更加开放、灵活,协同度更高的组织结构不断加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使自身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生产创新和服务升级。
3.知识服务平台迅猛发展
近年来,我国知识服务平台迅猛发展,许多知识服务平台不仅实现了内容聚合与整合,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交互功能。如中国知网在汇聚海量学术资源的基础上推出了专题服务、文献可视化统计、个人查重服务等功能,有效增加了用户黏性。知识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为出版社知识生产创新与服务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是出版社实现知识生产与服务升级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还未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服务平台,因此,作为重要知识服务提供机构的出版社应与时俱进,借鉴高校、科研院所、领域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搭建契合自身发展的知识服务平台,以促进知识生产与服务升级。基于5G技术、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知识服务平台将使出版社与技术公司、用户之间不再是单向关系,而是变成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出版社既可以通过平台嵌入的社交媒体来满足用户发起的碎片化知识服务需求,也可以将知识产品信息同步推送到用户手机上[3]。同时,通过对用户类型、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出版社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品。
4.新技术与出版产业的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对知识资源、用户信息、场景元素等多维度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从而促进出版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为出版社精准服务提供支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使出版产业实现在线合作和共享,促进出版业务的同步处理和交流,还可以帮助出版社更深入地了解用户,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出版社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行为和偏好进行分析,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如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的“法宣在线(http://www.ifaxuan.com)”平台,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用户群体画像,并开发法律援助机器人、青少年学法機器人、农村普法机器人、行政大厅引导机器人等多元化线上智能问答机器人系统[4],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区块链技术可以增强版权管理和保护,确保创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区块链技术可以记录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时间、作者信息及版权归属,并通过数字签名和时间戳等手段来证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作品的版权归属得到有效认证。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实现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版权保护措施,如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拦截或删除侵权内容以保护创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这些功能可以为版权管理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手段,以保障创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
第三,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催生了“AI+出版”的新型业态,如人工智能出版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当前,许多机构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如OpenAI(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推出的文本生成(text generation)人工智能GPT-3语言模型,虽在逻辑和理性方面略显逊色,但流畅自然的语言描写能力、快捷的内容生成能力,使其在网络文学撰写中展现了巨大优势[5]。出版社在新技术与出版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为出版社在数字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服务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人+机+场景”融合: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知识生产的创新
出版社传统知识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即编辑部门是产品开发的主体,全面负责产品的选题策划、内容设计、编辑加工等工作。数字智能时代,随着知识需求场景、知识服务平台与新技术的不断变革,这种知识生产模式逐渐改变。当前,一些出版社通过场景化、多元化的知识产品研发,将多种知识资源进行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了“人+机+场景”的融合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出版社可以对用户需求和场景进行精准化分析,并根据用户需求对各种知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有机组合,因而,该模式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适应性。
1.“人+机”融合:用户画像为知识生产精准赋能
传统的知识生产主要以专家、学者为主体,出版社根据自身定位、市场等因素对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和过滤,而“人(用户)+机”的融合可以让出版社依托平台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并将用户的知识需求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依据。用户画像是指从平台数据中提取出某一个用户或某一群体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信息、偏好信息等,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全方位勾勒出用户的核心特征。用户画像的构建有助于出版社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更好地推动知识产品开发与传播。换言之,数字智能技术通过促进“人+机”融合,可以为出版社数字知识资源的精准化匹配与开发赋能。需要指出的是,“人+机”融合的关键在于应用数字智能技术建设出版社知识服务平台,只有依托知识服务平台,出版社才能够实现精准化知识需求发掘与知识生产。
数字智能技术是一种能够使各种信息和资源实现智能关联、深度链接、精准匹配和动态生成的机器学习技术,在其赋能下,出版社知识服务平台与用户可实现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可以让出版社高效了解用户年龄、性别、学历、行为偏好及所处的场景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从而为知识生产与产品开发精准赋能。
2.“人+场景”融合: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场景化创造
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所处的不同场景,利用智能设备和技术手段对知识生产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创造出多元、个性化的场景化知识产品。数字智能技术的赋能促进了“人(用户)+场景”的融合,让用户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产品,而是可以主动参与产品创造。在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场景化创造过程中,出版社不仅要通过智能设备获取用户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处理信息并精准定位用户群体,而且要利用智能设备对知识资源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和加工处理,通过新一代数字智能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快速生产和场景适配,从而满足用户多场景化知识获取需求。比如,出版社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对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知识获取习惯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进而根据用户不同场景下的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知识。又如,出版社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将知识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即时呈现,并结合知识在不同场景下的生产方式和特点,为用户提供智能语音、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品。具体来看,出版社可以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将知识生产与知识服务有机结合,打造能够智能化满足用户多场景获取需求的可变产品。
3.“人+机+场景”融合:知识生产模式的系统化整合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社知识内容生产与用户需求场景将实现深度结合,从而使知识资源从单一形态向融合形态转变——通过知识服务平台打造场景化、多元化的知识产品,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全方位聚合[6]。这种“人(用户)+机+场景”融合的知识生产模式并非简单将传统的内容生产和数字技术结合,而是需要出版社对知识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精准化的整合与改造,并将其应用于知识场景化的服务中。“人(用户)+机+场景”的融合要求出版社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这也是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出版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出版社要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知识生产创新。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需要积极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等新技术,寻求新的知识生产创新模式和商业机会。当前,一些出版社已经开始尝试构建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知识服务平台,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搭建了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APP“人教点读”,该平台针对中学生用户个性化、场景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海量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辅助工具[7];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出版分社采用“云负载+云计算+移动端”等技术研发了“法宣在线”APP,客户端在向用户提供智慧普法服务的同时,还实现了“移动考试”,解决了学员在出差、户外工作等移动场景中无法参加普法考试的问题[8]。
另一方面,出版社要通过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知识生产的精准化。在现实社会中,用户对知识资源和产品的选择需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譬如用户在进行知识资源和产品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用户评价和推荐的干扰,这些干扰可能导致出版社难以准确把握用户的真实知识需求。因此,出版社要基于数字智能技术构建知识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大数据、用户小数据更全面地了解用戶的知识需求,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全方位、系统化、精准化聚合,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知识+”解决方案。
三、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服务体系: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升级
传统出版时代,出版社主要提供单要素、单形态的内容产品,以纸质图书为主要形式。但在数字智能时代,用户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一知识产品,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服务。因此,出版社要抓住“人+机+场景”融合发展的机遇,通过“内容+场景”的用户关系构建,促使出版社从单向服务转向人、知识、场景的交互服务;从单一知识产品服务转向全要素、多形态的知识服务;从“独奏”转向跨领域知识服务联盟“协奏”,以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服务体系,推动出版社知识服务范式升级。
1.从单向服务到人、知识、场景的交互服务
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人(用户)是核心要素。从用户角度看,用户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户主动通过各类媒介平台获取知识,另一种是用户被动接收媒介平台推送的知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用户在获取知识时,往往不再是单向地接受出版社提供的服务,而是希望通过与出版社的雙向交互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与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社需要构建人与知识、场景的交互机制。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用户需求,识别用户偏好,分析用户行为,根据用户需求匹配最优知识服务方案。比如: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提供个人知识库定制服务;利用数字智能技术采集和整理用户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化数据,然后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知识的智能化推送服务;基于移动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场景知识服务,即根据用户的个体特征、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信息,开发出适合不同用户的知识服务场景,让用户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获取所需知识,实现交互式服务。
2.从单一产品服务到全要素多形态知识服务
出版社传统的知识服务往往是根据单一产品提供知识内容或信息资源,然而在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需要积极拥抱跨界合作、开放分发、自主创新,以适应数字智能化知识服务的新格局。即出版社需要树立用户思维、场景思维、平台思维,从传统的“出版物生产者”向“内容服务提供者”转型,根据用户需求、阅读习惯和场景特征提供全要素、多形态的知识服务。
一方面,出版社要打破单一的出版模式,主动承担知识服务的角色,积极利用自身在内容生产、编辑、发行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融媒体手段整合资源,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如出版社可以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多形态价值开发和共享,构建跨媒介资源聚合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充分整合传统出版物、自有网络平台,通过对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处理与多媒介渠道拓展,构建多元化知识服务矩阵。如出版社可以依托智能阅读平台、社交平台等新兴媒介开发出“现代纸书”“知识问答社区”等多形态服务产品[9]。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分社依托“四微五端”为用户提供了电子法律工具书以及普法短剧、课件、动漫、微视频、微电影、直播等多元化服务产品。多样的展现形式,让法治宣传更有成效,有效助推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10]。总之,出版社要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将碎片化知识整合成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完整知识体系,从而满足用户对全要素、多形态知识服务的需求。
3.从“独奏”到跨领域知识服务联盟“协奏”
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提供知识服务需要与其他出版社以及不同领域合作,形成跨产业、跨领域的知识服务联盟,以实现从“独奏”到“协奏”的转变。知识服务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旨在通过促进“人+机+场景”融合服务的发展,扩大知识服务的规模。
一方面,重视出版社之间的跨领域合作。数字知识服务具有跨领域、跨产业、跨地域等特点,因而,出版社之间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发行合作,而需要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通过构建知识服务联盟,出版社既可以找准定位,发挥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又可以借鉴其他出版社在相关领域积累的成果、经验和技术,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重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一是与专业知识服务机构合作。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院所、互联网知识社区等专业知识服务机构往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专业优势,出版社与专业机构的合作,能够为出版社用户提供更前沿、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二是与相关行业组织合作。出版社利用行业组织的研究成果、行业标准等,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服务。三是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平台往往拥有海量用户,且能够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出版社获取用户知识需求、开展场景化知识服务提供依据与平台支撑[11]。四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知识服务联盟中,出版社不仅是知识服务产品提供商和内容提供者,还应成为知识服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产业生态系统构建者。因此,出版社需要积极与科学技术、文化传媒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自身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社面临知识传播渠道单一、知识服务创新动能不足、用户需求多样化等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知识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多份额,出版社必须依托先进技术开发知识产品,同时将内容与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场景”的知识生产模式,推动知识内容、生产流程、服务方式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升级,进而为用户提供场景化、精准化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朝华出版社服贸会发布“美猴王世界”元宇宙战略[EB/OL]. (2022-09-02)[2023-07-18]. http://
cul.china.com.cn/2022-09/02/content_42093528.htm.
[2]刘璇,王少华. 新传播格局下出版社打造知识服务产品路径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22(12):67-73.
[3]孙佳,严定友. 知识创造:社交媒体时代出版社知识服务的范式转向[J]. 中国出版,2020(5):11-14.
[4]人工智能法律服务[EB/OL]. [2023-07-18]. http://www.ifaxuan.com/product/robot.html.
[5]张新华,张子微,李梦竹. 出版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J]. 出版广角,2022(8):56-60.
[6]毛增余,余静宜. 出版业知识服务平台发展前景与创新运营方法[J]. 中国出版,2021(16):51-54.
[7]人教点读[EB/OL]. [2023-07-18]. https://
www.pep.com.cn/products/sz/ydxx/rjdd/.
[8]法宣在线[EB/OL]. [2023-07-18]. http://www.ifaxuan.com/.
[9]白立华,郭雪吟. 出版业知识服务创新路径探究:以“现代纸书”知识服务模式为例[J]. 出版广角,2022(21):49-53.
[10]专注新媒体普法宣传[EB/OL]. [2023-07-18]. http://www.ifaxuan.com/product/xmt.html.
[11]黄永文,孙坦,赵瑞雪,等.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知识服务研究与实践[J]. 图书情报工作,2022(19):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