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理论与不唯论文视域下地方高校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23-09-16 13:24陈国杰陈伟成谢嘉宁苏志锟范冰丰肖鹏
高教学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研究生

陈国杰 陈伟成 谢嘉宁 苏志锟 范冰丰 肖鹏

摘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高质量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该文分析地方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困境。基于AGIL理论和不唯论文视域,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导师遴选、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维度,提出地方高校构建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法。最后介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学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光学工程;AGIL理论;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035-04

Abstract: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non-only pap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dilemmas of the academic master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further propose a method to build the cultivating models of the academic master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tutor selection,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 etc.based on the AGIL theory and the view of "non-only papers".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training case of the academic master majored in optical engineering in Fo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ptical engineering; AGIL theory; cultivation mode

21世紀以来,随着新材料、云网络、大数据和超计算等技术突破性发展,全球迎来了以类脑科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发达国家相继做出战略布局,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工业制造自动化,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1]。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加快改革教育模式,高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其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地方高校要与时俱进,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对学术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改革与探索[2-5],但培养模式仍失配于科技发展,科教融合若即若离,导师作用发挥不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等部门颁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建立不唯论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本文在不唯论文背景下,基于美国帕森斯AGIL(Adaption,Goal attainment,Integration,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理论[6],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导师遴选、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维度,创新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学工程专业改革实践三年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鉴。

一  地方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  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机制制约了科教深入融合

科教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理念,正如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说:“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7]。然而,由于科研项目、论文、专利和奖项等指标易量化、易评比,而人才培养的课堂质量、教法优劣、毕业生质量等指标难以量化和比较等原因,我国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等评价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为了晋职、上岗,愿意在课题申报、专利申请、论文撰写和科学研究等科研显性工作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而在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备课辅导等教学隐性工作中投入较少,导致教学和科研难以有效融合,不利于研究生协同培养。

(二)  学科壁垒妨碍了交叉课程体系构建

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孕育的新经济和新产业具有跨界融合和学科交叉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学科的发展也正迈入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衍生的新方向、新增长点对传统学科的正向推进作用正逐步显现。科技产品的学科归属越来越难以界定,如探月工程、载人航天、超级计算、高速列车和无人驾驶等高新装备融合了新材料、信息技术和光机电等多种学科。这对学术研究生的多样性和知识的复合性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研究生具有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未来的能力。然而,我国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往往囿于单一学科,知识面较窄,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教材,面临“毕业即过时”的尴尬。这种学科壁垒限制了交叉课程体系构建,不利于培养研究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未来的能力。

(三)  单导师制束缚了教育资源的交叉融合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单导师制。导师是研究生的学术引路人、价值的塑造师,导师的学术作风和学术能力影响科研创新高度。我国地方高校教师大多是在传统单学科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科交叉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和研究方法有限,对学生而言传统的一对一“师徒式”培养模式制约了教育资源的交叉融合和研究生交叉思维培养。因此,改变教学范式,建立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团队,将有利于突破学科和专业边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集思广益,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培养质量。

(四)  “唯论文”窄化了成果呈现形式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高校的科研类别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耦合,科研成果呈现形式也应多元化。例如,基础研究追求前沿突破与创新,成果主要为学术论文与专著;应用研究是将理论转化为工程技术,成果除了学术论文,还有专利技术和工程方案;人文社科研究是阐释社会现象与规律,成果呈现除了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外,还有咨询报告等等。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大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为了简便,常常将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甚至将发表SCI论文作为授予优秀毕业生的阈值条件,缺乏专利等成果评价或学位论文专家盲审评价等培养目标达成的过程性评价。这种“唯论文”倾向窄化了成果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内驱力和创造性。

二  不唯论文和AGIL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强化科研育人,构建科教融合培养方案

科教融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理念,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科研的知识创新与教学的知识传承相结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因此,基于AGIL理論的适应功能,面向学术前沿和产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从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科研育人,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固瘴。在培养方案制订中,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依托学科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开设若干研究性课程群,设置3~5个课程模块,以多倍于应修课程的配量设置课程,以实现研究性教学和探索式学习,满足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要。

(二)  强化创新思维,构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学科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知识呈指数式增长,学科交叉不仅是当今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力,也是提升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蕴藏无限可能。光学工程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数学、物理、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基于AGIL理论的整合功能,有机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前沿问题和新技术引入教学,用科技新成果迭代课程内容,实现高校与科技发展的同频共振。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师导学、学生研学、问题导向、工程案例和线上线下等多维互动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交叉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  强化导师职责,构建导师遴选制度

研究生教育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研究平台是影响研究生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基于AGIL理论的适用功能,健全导师相关制度。一是落实导师“评聘分开”制度。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教师较充裕,有条件实行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分离,即提前评定教师的导师资格,而在实际招生时再根据教师近3~5年的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等因素评定招生资格。只有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助研”能力且被研究生选中的导师,才有资格招生。二是落实导师“动态调整”制度。根据研究生培养周期,每3~4年重新遴选导师资格,每1~2年遴选导师招生资格,且不断完善遴选条件。对于指导研究生质量不高的导师,可暂停其招生资格,做到“优胜劣汰”。三是强化导师岗位责任。2020年,教育部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压实导师责任,包括对研究生的学术前沿、科研方法、学术道德、思想品格和就业观念等教育责任。将把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责机制。

(四)  突出创新能力,构建“责任导师+学术导师+Seminar”教学模式

Seminar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它起源于德国,后被欧美和我国高校引用[8]。我国研究生教育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基于AGIL理论的潜在模型维持功能,将Seminar有效地融合到研究生教育中,构建“责任导师+学术导师+Seminar”教学模式。招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责任导师,而专业相近的3~6名导师组成研究生的学术团队导师,每周或每半月召开一次Seminar研讨会。开放共享的Seminar研讨会构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由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导师团队为研究生小组提供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多样的研究方法,促进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培养研究生的思考、辩论、表达、协作和创新等综合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  以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构建多维质量评价体系

研究生培养要严把“过程关”和“出口关”,抓实课程学习、实践实习、论文开题、论文中考、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合理制定学位授予成果条件。因此,基于AGIL理论的目标达成功能,围绕思想品德合格度、课程学习符合度、论文研究创新度和知识产出社会贡献度,建立“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并持续改进。理论课采用“课堂讲授+课堂研讨+线下自学”等教学方法,实行文献研读、课程论文等多形式考核。学位论文强调创新性和应用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论文100%查重、校外双盲评审制度等形成性评价。学位授予阈值条件不“唯论文”,将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和学科竞赛成果与论文发表等同。树立学位授予质量底线思维,强化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监管,完善惩戒机制,对于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的研究生,延迟毕业或取消学位。

三  地方高校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全国光电产业基地的佛山市,2021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前1 000强,2022年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我校光学工程学科是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拥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2018年以来,面对佛山区域光电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我校光学工程学术硕士点基于AGIL理论,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佛山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了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总学分25,其中必修课(学位课)10学分,选修课(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科技论文写作、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及学术活动各1学分)。为了满足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培养需要,培养方案下设光电材料与半导体照明、光电子信息与技术、光学检测与成像研究三个方向,选修课按三个研究方向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共设16门课程(36学分),以3倍多的课程配量保证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选修研修。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科研团队、早进实验室,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师生在共同探索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构建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例如将半导体物理与材料学交叉融合开设宽禁带光电材料与器件课程,将光学与电子学交叉融合开设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课程,将激光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开设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课程,以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坚持导师“评聘分开”制度和“动态调整”制度,并强化导师岗位责任。颁发了《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遴选办法》,根据前三年科研及学科服务情况,计算导师绩效并排序,确定导师当年招生优先权。为兼顾公平,每位导师先招1名研究生,如有研究生剩余,再进行第二次分配。构建了“责任导师+学术导师+Seminar”教学模式:由专业相近的3~5名教师组成学术导师团队,每半月召开一次Seminar研讨会,学生用PPT汇报文献阅读、科研进展及下阶段研究计划。团队导师从不同视角进行点评,共同指导研究生改进学习方法,凝练论文选题,优化研究方案,拓宽研究思路,从而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效率,有力避免学位论文选题偏离光学工程领域。

构建了多维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能力评价方式,理论课采用“考试+X”考核方式,实践类课程采用“实验/调查报告+X”考核方式,X为课程论文、科研报告、实验设计制作或文献综述等,同时制定了《光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降低了学位授予阈值条件:学位课成绩加权平均不低于75分;以第一作者发表或录用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获1件授权的发明专利,不“唯论文”,将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与论文等同;学位论文采用“校内评价+校外盲审”评价机制,校内导师对研究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学术品德、学术素养、学术鉴别能力、科研潜力、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校内评价通过后,再送校外同行专家双盲评审。

通过以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光学工程专业2022届学术硕士毕业生共9名,人均取得论文、专利、科技竞赛获奖等成果2类以上,远超学校学位授权条件,最多的研究生获得4项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发表SCI论文12篇(中科院二区1篇、三区10篇、四区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获实用新型专利2件,申请并实审的发明专利2件,获全国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铜奖2人次;广东省教育厅对9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评分A (85分以上)占53.3%,其余评分均为B(70~84分);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5名校外博导专家组成学位论文答辩组,答辩成绩90分以上2人,其余均80分以上;有2名毕业生分别被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和深圳大学免试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其余均在2022年6月15日前100%签约就业,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我校2020级光学工程专业13名研二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已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中科院大类一区1篇,二区4篇),获省级科技奖励3人次。

四  结束语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与关键。在新科技革命和“不唯论文”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应面向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围绕思想品德合格度、课程学习符合度、论文研究创新度和知识产出社会贡献度,基于AGIL理论,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导师遴选、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维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光学工程专业改革实践三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锋亮,王瑜琪.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与本专科教育规模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3):75-817.

[2] 谢全胜.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7(3):22-26.

[3] 刘小兵,李叶兵,罗世韡,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4(5):442-446.

[4] 那振宇,吴迪,符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0-31.

[5] 张龙,穆丹阳,路璐.学科专业一体化视域下的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4-5.

[6] 李志峰,刘智慧,张俊超.我国“双一流”建设系统的功能适应性与优化策略——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解释[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0,33(5):136-141.

[7]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3.

[8] 缑倩倩,王国华.Seminar教学法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高教學刊,2022(12):62-65.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不唯论文和AGIL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光学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探索”(2020JGXM104)

第一作者简介:陈国杰(1965-),男,汉族,湖南祁东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光电子技术。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