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文 蔡馥谣
【摘 要】以《中国日报国际周刊》(China Daily Global Weekly)头版插画为研究对象,从其头版插画的符号生产、修辞意义建构和生产实践启示三个层面,以主题呈现、视觉再现和修辞处理为框架,结合符号学理论对其六年来的70个样本展开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中国声音对外传播权威载体的《中国日报国际周刊》,自改版以来通过插画拓宽跨文化交流中的共通空间,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将头版插画作为符号体系的组合和选择展开,回答了这些插画说了什么、如何说、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进而分析其比喻修辞技巧以及其作为三种解释项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视觉修辞;符号学
【基金项目】2021-2022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构建表达共同体:《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封面插画的修辞意义建构与传播实践”(YJSCX2022-148)研究成果。
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是人类传播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相对于文字的线形结构,图像在画面的呈现和再现中有着直观的优势。19世纪后,西方哲学思潮中,图像与感觉主义立场逐渐打破语言所设定的“牢笼”。[1]工业革命打破了人类以文字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漫长历史,自此,人文科学的学术视野亦发生变化,图像成为了新的中心课题之一。21世纪,图像成为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领域极为流行的形式之一,移动媒体技术的创造和更新,给图像提供了不断迭代的传播基础,[2]“读图时代”早已到来。
作为国家级新闻媒体,《中国日报国际周刊》承担着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责任。它运用大篇幅展示的头版插画,其传播功能不亚于版面文字。2022年3月,第43届新闻设计大赛落下帷幕,《中国日报》选送的 “建党百年”专刊等多个版面,在与《纽約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等世界知名媒体的同场比拼中,荣获8个“卓越奖”(Award of Excellence),向世界有力展示了中国媒体优秀的视觉传播能力。[3]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结合框架理论、视觉语法理论和符号学理论,以《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5W”结构中的“What”(传播内容)为基础,从主题呈现、视觉再现、修辞处理三个层次进行类目建构和分析研究,深入解读《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的符号生产和意义表达。具体来说,就是从《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的符号生产、修辞意义建构、生产实践启示三大部分,探求《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广受好评的流行现象背后那些不可见的跨文化传播基因及其生产实践启示。
一、《中国日报国际周刊》中头版插画的符号生产
(一)框架设定
由于《中国日报国际周刊》自2017年开始整体进行改版,所以本研究将2017年作为头版插画样本选择的时间起点,所获得的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17年1月初至2022年6月底。运用等距抽样方法,从2017年1月13日头版插画开始,每4期抽取一幅头版插画,共确定样本70幅。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运用克瑞斯和勒文(Kress&I.eeuwen)在《图像阅读》中发展出的视觉语法理论[4]以及Lakoff&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阐释的概念隐喻理论,从主题、“再现”和“处理”三个方面对抽样后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符号学理论进行符号的外延、内涵和修辞解读。[5]
1.符号的组合:视觉再现
“再现”对应的是罗兰·巴特所说的外延讯息概念,霍尔也将“再现”定义为“表意实践”(signifying practice),它不仅传递既有的意义,也建构新的意义,它能够展示权力关系如何在媒介里被组织起来和呈现出来。[6]借助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本研究建立了讯息“再现”的分析框架。该部分包括对象再现、场景再现和文化元素再现三个部分,如表1 所示。
2.符号的选择:修辞处理
本框架中的“修辞处理”指在对插画这类多模态语篇内各要素进行视觉语法分析后(如表2所示),进行插画内各要素象征过程的修辞解读。[7]本研究将对插画中的常见显著元素进行定义,并决定源域、目标域及跨域映射实现的方式,结合符号学修辞方式建构下一步分析框架:建立“X”“Y”和“a ”(X为目标域,Y为源域,a 为跨域映射的方式)的模板来解读多模态语篇中各要素的比喻关系,从而有助于进行对图像符号的内涵研究。(以表3为例)[8]
(二)符号分析
1.主题呈现
主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所在,也是连接报纸版面各要素的内在纽带。《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通过大幅插画和标题文字及简短摘要的组合方式展现每一期的主题内容。本研究结合报纸头版中的图像与文字来建构主题类目。
根据70幅头版插画的内容,本研究将其分为政治战略、经济建设、国际关系、历史传承、环境保护、文化与社会六个类目。如图1所示,《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中有关经济建设的内容最多,所占份额接近一半。其次是国际关系、文化与社会等其他类目。其中,最常出现的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及其在国际领域中的带头作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也是《中国日报国际周刊》较为关注的话题。
2.插画的横向构成:符号的外延
根据统计,如图2所示,人和物在充当插画主题时的重要程度相近,都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头版文章,也体现出头版插画对于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平衡把握。此外,由图3可见,《中国日报国际周刊》的头版插图更注重现代场景以及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场景搭建,尽量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选用更加具有时代性的场景元素,以更加贴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心理。
在文化元素展现方面,由图4可见,头版插画更加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描绘和传播,并且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通也更为强调,这体现了《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性认知以及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视。
二、《中国日报国际周刊》中头版插画的修辞意义构建
上文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插画的横轴构建(外延)进行了解读,现对文本背后的聚合情况进行探索,挖掘“未必对应所指物在文化上得到承认的潜在属性”[9],分析《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的修辞意义构建。
(一) 插画的纵向建构一:图像符号的风格
《中国日报国际周刊》的头版插画自创办以来就具备独特的风格特征,主打中国风的绘画方式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碰撞。“中国的文化是‘骨子里的,即便不刻意强调,也会从画面中显露出来。”李旻在采访中说。[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潜心打造绘画技法是中国风插画得以走向世界的一大动因。也正是因为《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外显与承载着中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示出中华优秀文化的勃勃生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发出自信的中国声音。
(二)插画的纵向建构二:图像符号的比喻
任何符号体系都可以被看作是靠比喻形成的,比喻关系实际上是意图定点。[11]跨文化交际中,概念比喻(指的是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出现一种超越符号形式之上的映现关系)的同大于异,插画师会在作画时刻意设置出预设的读者观看情景,包括距离、接触、态度和情感势能,使读者都能找到其中的比喻点。《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用巧妙的比喻展现出中国文化磅礴气势与畅意柔情的百转千回。
结合基于克瑞斯和勒文(Kress&I.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以及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建构的分析模型分析得出,《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图力图给读者以客观的姿态,和读者保持稳定的观看距离,让读者保持冷峻的思考。它不以喧哗的强调向读者索取过度的关注,更乐于以温和的表达向读者主动提供和传达画面中想要传达的情感色彩。正如我国新闻媒体向外传达中国声音的整体策略——在积极传播和热情交流的同时,给对方以充分的空间理解和消化,不仅让中国声音“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融进去”,打破地域的隔阂,消除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纽带,在共同的价值基础之上擦出更灿烂的共鸣火花。
三、《中国日报国际周刊》中头版插画的生产实践启示
(一)微观:作为直接解释项的图像符号
注重头版插画的设计和创新,是当代设计师注重视觉形象本身所蕴含意义的体现,也是头版插画能够行使自己第一級功能的基础。从微观的图画文本角度来讲,《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在传播中国风意蕴的同时,兼顾考虑多元的文化认知背景,擅于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共同价值观,注重以更加直观的手法形象化插画中的主体。
如图5,这期头版插画通过描绘各项体育赛事中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将他们与体态相似的动物结合在一起,如滑雪运动员与企鹅,短跑运动员与猎豹等,并配以明亮的黄色背景,处于高位情感势能位置的色调能够给读者以明快、活泼和充满希望的心理预期,并且影响到后续观看的心理过程,使读者能够更充分地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共振与共享。
(二)中观:作为动力解释项的图像符号
结合传播策略层面来看,在报刊生产中,中国日报社吸纳一众优秀的美术人才进行专门的插画绘制,在全球视域和艺术审美相结合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插画样式和绘画风格,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读者阅读。《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传播中华文化,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接触、认识、了解来自中国的声音。
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上,除了《中国日报国际周刊》作为传播主体主动发布的帖子以外,海外网民也自发传播和讨论《中国日报国际周刊》的头版插画,而插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震荡的迷因因子一般在语言的交互中,不断膨胀、循环、流通开来。在不断的传播中,这些头版插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真正进入到海内外网民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不同程度地介入其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三)宏观:作为最终解释项的图像符号
皮尔斯认为,社群不仅是人探究符号所再现之真相所需的前提,更是必然结果。人一旦探究符号所传达的真相,就必然与整个社群连接起来,必然与人和人之间的思想结合起来。[12]在宏观层面,《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头版插画作为视觉符号负载着以社群性为最终指向的含义,揭示了人存在和发展的社群本质以及蕴含着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1.打破中西文化隔阂: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与社群性
符号表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与社群性[13],其中社群性为我国新闻媒体向外传播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与沟通提供了启示,《中国日报国际周刊》充分利用了图画作为视觉符号,其超出语言符号的可识读优势,大力推出高质量的头版插画,以人类的文化共通性和共有的视觉鉴赏力努力打破文化隔阂,将人类的“社群性”特征加以突出,从其插画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和友好,以及人类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文化血脉。
2.构建表达共同体:彰显全球民族性
霍尔曾经说:“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14]《中国日报国际周刊》的头版插画不仅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也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它并不止步于表层的传播,更是在进一步“反映”“沟通”“建构”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媒体民族性(media nationality)指的是媒体的报道方式、风格和内容具有媒体所代表的民族的风格、文化、价值观和精神。[15]《中国日报国际周刊》的头版插画体现着民族性的特征,在国际传播中它不仅反映民族国家的利益,还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它以民族的内容借助全球化的传播形式,将全球性和民族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二者在国际传播的动态过程中互相建构和呈现。 [16]
注释:
[1]刘涛.语图论:语图互文与视觉修辞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01):2841.
[2]王荆卉. 新闻摄影中的修辞意义构建与社会对话实现[D].暨南大学,2021.
[3]《中国日报》再获全球新闻设计大赛卓越奖! [EB/OL].(2022-03-29)[2022-09-01].https://3g.163.com/dy/article/H3L7
G5UC05501HLG.html.
[4][5] Kress G. R. , Leeuwen T. V. ,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Routledge, 1996, p62.
[6]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34-238.
[7]潘红英.视觉语法理论下的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6):116-120.
[8]代逸群,胡芳.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以《中国日报》海外版头版插画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0,35(06):64-70.
[9][1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99
[10][12][13]赵星植.“无限衍义”真的无限吗?——再论皮尔斯的解释项理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6):138-142.
[14] 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体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5][16]沈国麟.表达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民族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0(03):11-21.
(作者:龚玉文,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硕士生,主要从事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蔡馥谣,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从事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