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村 吴仕建
平台经济在支持创新、促进增长、改善效率、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企业是平台经济系统的核心主体,可以发挥其在技术、流量、数据方面的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迭代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借助平台力量拓展自身服务群体,为业务创收贡献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便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文对商业银行开展平台合作类贷款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是商业银行与平台企业合作开展的互联网贷款,是平台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为满足自身业务发展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业务。准确理解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需要进一步分析平台经济、平台企业、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三个概念的内涵。
平台经济是一种数字经济新业态。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从运行方式来看,平台经济具有连通性、规模性和数据性特征。连通性是指平台企业聚集社会资源和合作伙伴,使参与各方受益,一侧面向消费者,一侧面向商家,连通了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群体;规模性是指平台企业率先进入一个领域后,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效应和锚定效应,自身会越来越大,同时高市场集中度有利于降低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数据性是指平台经济以数据为生产要素进行资源配置,其运行天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数据资产与算力、算法的竞争。
平台企业是平台经济资源配置的主体。在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平台企业通过向商家、消费者提供销售、消费场景,积累了丰富的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使用,进一步优化商家的产品投放、存货管理、物流配送等经营活动,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商品选择的丰富性与便利性。按照资源配置的参与类型,平台企业可以分为消费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大类。其中消费互联网平台按照消费场景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电商类、外卖类、出行类、资讯类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所提供服务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SaaS平台、PaaS平台、云服务平台、连接/边缘计算平台等。
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是一种跨条线的金融产品。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是商业银行与平台企业合作开展的、面向平台企业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全流程线上化的贷款。不同于传统银行公司业务、金融市场业务、零售业务三大条线的划分,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是平台经济下一种跨条线的金融产品,兼具平台授信与互联网贷款两种属性。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对合作平台进行评估和准入管理,并基于评估结果确定合作方式、规模,业务具有公司/同业授信特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实际放款主体是平台所服务的商家、消费者,放款额度通常不超过500万元,采取全线上化、全数据驱动方式运作,具有小微/零售贷款特征。
开展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既是商业银行借助第三方弥补自身在线上获客、大数据风控等方面的不足,实现自身业务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与平台企业、实体企业共同构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数字金融生态圈,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在需要。
需要通过平台场景扩大客户覆盖面,为业务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数字经济时代,生产、销售、消费日趋线上化,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也需要从线下向线上拓展。相对于日常用品购买、餐饮、出行、娱乐等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高频、广覆盖场景,转账、理财等银行金融服务较为低频,受众群体有一定的准入门槛,银行对线上客户的触达范围、频次相对不足,需借助提供第三方平台力量提供的场景服务,扩大客户覆盖面。根据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 Mobile(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2022年App月均活跃用户数(MAU)排名中,排名前五的均为互联网平台类企业。即使是手机银行用户数最多的工商银行,也仅排第20名,且与第10名活跃用户数相差两倍以上(见表1)。为适应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需要,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与平台合作开展互联网贷款,扩大客户覆盖面,为业务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 2022年App月均活跃用户数(MAU)排名
需要借助平台数据提升风险研判能力。一方面,互联网贷款主要针对传统信贷较难触达的小微客户和个人客户,客群风险相对下沉,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所依赖的客户基本信息、征信信息等数据不足以对客户风险做出有效判断,需要补充第三方数据。另一方面,互联网贷款采取全线上化智能审批,风险管理决策完全依赖于数据,对数据的丰富度要求较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通过为个人、企业提供场景服务,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客户行为数据。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积累了商户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购买数据,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积累了餐饮企业外卖订单数据,导航、网约车平台积累了个人出行数据等,这些数据对于商业银行有效判断客户违约风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价值。
需要与平台合作共建数字经济生态圈。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除资金、技术、人力之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体企业具有物流优势,银行具有资金优势,平台企业具有信息流优势。银行需要与平台合作,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三流”合一。
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是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贷款,其本身具有金融和互联网两重属性。由于银行、互联网平台在肩负使命、监管环境、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贷款在产品设计、系统研发、风险管理等业务实践中也面临两者之间的冲突。同时互联网贷款风险相对下沉,适用于高风险高收益模式,对银行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也是不小的挑战。
产品设计既要守住监管合规底线,也要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互联网贷款具有互联网产品和金融产品两重属性。作为互联网产品,互联网贷款需要满足即时性的要求,即用户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想要的结果。这就要求客户主动提供的信息要少,业务流程要短,审批时效要高。作为金融产品,互联网贷款需要满足合规性的要求,即业务办理需要同时满足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自主风控等各类监管要求,这就要求银行向客户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业务流程要完备,风险决策要充分。具体到实际产品设计时,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在守住监管合规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简化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系统研发既要考虑上线周期,也要保证上线质量。互联网贷款数据获取、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完全采取线上化,系统研发周期就代表了产品落地时间。从互联网产品角度讲,产品上线要尽可能快,产品的打磨是在上线后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来完成,系统研发的周期通常比较短,上线后的迭代优化需求较多。从金融产品角度讲,产品上线要尽可能完备,产品的打磨要在上线前经过不断论证和多轮测试来完成,系统研发的周期往往比较长,一旦上线就可正式投入使用。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双方研发习惯的差异,互联网平台往往会抱怨银行研发周期太长,研发过程中对测试、数据质量要求太高,而银行则认为互联网平台上线质量不高,上线后生产验证周期长,迭代优化需求多。这就需要双方尽可能对齐,兼顾上线周期与质量。
风险管理既要稳定资产质量,也要容纳业务流量。银行经营的目标是保证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安全性摆在首位,守住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不出现大问题是第一原则,在互联网贷款经营过程中通常会设置层层风控节点,导致授信审批通过率偏低;互联网平台经营的目标是获取尽可能大的流量并予以变现,将流量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用户需求是第一原则,在与银行合作开展互联网贷款过程中通常会要求较高的审批通过率,避免流量过多的漏损。如何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保证一定的通过率,对银行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业务经营既要守住风险底线,也要实现增收创利。银行与平台企业合作的互联网贷款所触达的客户往往是传统银行线下无法触达的长尾客群,风险相对较高,但同时也能够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定价。如果从收益覆盖风险的角度看,风险定价适当的情况下,这部分客户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优于传统线下客户。如果从资产质量的角度看,这部分客户的不良率明显偏高,对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资产处置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平衡好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对银行也是一个挑战。
发展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需要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在遵照互联网贷款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放银行技术等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新技术,优化系统研发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策略,平衡好速度与稳定度的关系、质量与流量的关系、安全与盈利的关系。
要全面梳理互联网贷款监管要求并遵照落实,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对个人信息在互联网贷款中的使用进行了前置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风险数据、模型、合作机构管理等方面对互联网贷款进行了规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从落实风险控制要求、加强出资比例管理、强化合作机构集中度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严控跨地域经营等五个方面对《办法》进行了补充;《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履行贷款管理主体责任、强化信息数据管理、加强贷款资金管理、规范合作业务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要对相关监管要求进行全面梳理并严格遵照落实,重点做好客户信息授权使用、客户身份真实核验、业务全流程自主风控、合作机构规范管理等关键合规事项,确保业务健康有序开展。
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放银行技术,在管住风险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要充分运用OCR技术对反洗钱所需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四要素鉴权、公安联网核查、人脸识别等手段对身份、贷款意愿真实性进行核验,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洗钱风险、欺诈风险和消保投诉风险。要适应不同平台场景获客需要,分别采用API对接、H5跳转、小程序嵌入等开放银行手段,便利场景客户触达,提升流量转化效率。要综合运用银行自身积累信用数据、合作方提供场景数据、第三方采购工商/税务/发票数据构建风险评估、额度测算及利率定价模型,对客户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准入客户、核定额度、确定利率,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做到风险决策精准、高效。
要全面优化系统研发模式,实现高质量上线和快速迭代优化。要打破传统银行系统研发需求撰写、立项、分析、研发、测试的串联模式,通过科技前置实现业务需求与系统研发的并联,有效缩短系统研发时间,在研发周期上尽可能与合作平台要求对齐。要强化与第三方平台系统对接的联调测试、端到端测试,测试过程中要注重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统一、端对端测试流程统一、测试样本与生产样本统一,提升系统上线质量,缩短上线后的生产验证周期。要建立重大平台类合作项目敏捷开发机制,实现上线后高频迭代优化需求的快速立项、开发与部署。
要创新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偏好与策略,平衡好盈利与安全的关系。要成立专门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部门,将风险决策团队内嵌,对其实行风险、收益双重考核,从机制上保障银行在平台合作类互联网贷款开展过程中实现资产质量与业务流量的平衡。要适当放宽对互联网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并从产品、合作平台等多个维度实行限额管理,既鼓励业务适度发展,又避免过度野蛮生长,实现风险与规模的有效平衡。要提升风险量化水平,完善风险定价机制,确保收益能够完全覆盖风险。要采取宽进严出、快进快出的策略,加大对风险变化情况的监测频率,并基于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风险策略,快速退出高风险客户,保持资产质量处于相对安全“水位”。要建立快速核销机制,及时兑现收益对风险的覆盖,稳定资产质量,满足监管考核要求及信息披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