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梅芳 张欢 冯延宁
【摘 要】在今天的条件下,革命类陈展怎样才能提高陈展质量和水平,发挥更大教育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关于打造精品展陈的重要指示,为革命类陈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延安革命纪念馆在第十次基本陈列提升改造中,努力探索新方向,注重教育为先、力求准确呈现和阐释历史,传承红色谱系;坚持博物馆语言,讲好红色故事;坚持紧接地气,力求喜闻乐见,服务大众;坚持文物唱主角,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让文物说话,全方位提升陈列水平。为革命类陈展的新方向探索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革命类陈展;博物馆;文物;观众;陈列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78—03
在新时代的今天,革命类陈展的道路怎样走,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命题。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①这为新时期如何办展、如何提升陈列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教育为先,力求准确呈现和阐释历史,传承红色谱系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②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有效载体。为了生动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历史,更好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第十次改造(以下简称“陈改”)的方案编撰组先后召开陈列方案研讨会20余次,多方汇集修改意见,确保展览的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在陈列内容上,坚持守正创新,一是将陈列主题调整为“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原陈列主题“延安革命史”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是在讲延安地方史,且时间概念较为宽泛。而我们要集中展示的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历史和延安十三年产生的伟大领导核心、形成的伟大指导思想、锻造的伟大延安精神。二是在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增《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两个专题,第一次对延安时期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史做了全面呈现,第一次从延安精神的本源入手,挖掘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突显延安精神的内涵和特质,突出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三是把关于延安精神和关于党的建设等等18段重要论述全面融入到展陈内容。
在文字图片的使用上,推敲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措辞,使之更加精准反映历史。例如,有一张长期被认为是张思德从烧炭的窑洞里爬出来的照片,一度在各类展览中广泛使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那位戴着帽子从炭窑中爬出来的战士有可能不是张思德。本着有疑必解的态度,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多方走访考证,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将这张照片的说明改为“张思德所在部隊战士在烧炭”。
二、坚持博物馆语言,力求形神兼备,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类陈展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革命;二是陈展,即在坚持革命特性的同时,遵循陈展规律,也就是形象性和实感性。本次陈改坚持用博物馆语言打动观众,实现陈展的社教功能。
(一)整合展陈内容,创新序列化设计
为更好演绎主题,坚持从发挥陈展特性出发,创新展陈序列化设计理念,以重复、叠加、阵列等方式,在人物序列中强调纪念性,通过周密论证和精细设计各类人物的位置、尺寸、表现形式,让观众通过参观,记住人民领袖,了解人民将领,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力。
在事件序列中强调关联性。通过对时间、文字的系统展示,对事件过程、意义、精神内涵进行个性化表达,形成完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意义的宏大叙事。
在文物序列中强调历史性。以文学艺术空间为例,我们以文学艺术著作及乐器文物为核心组团,人物群像围绕四周,通过声音(黄河大合唱)辅助塑造,让文物与事件有机结合,再现那个文艺荟萃、群星璀璨的“热闹”年代。
在精神启示序列中强调逻辑性。一是对延安精神的七个原生形态进行具象化展示;二是围绕事件设置仪式化精神冥想序列,如将观众置身仪式空间中以七大会议影像为精神启示序列,引发观众对七大会议精神的认知。
(二)创新陈展理念,围绕事件组团设计
本次陈改创新运用中心组团设计,在每一单元展区打造一个或多个由核心文物和重点内容组成的中心组团,作为凝聚整个展区的精神空间。如在第一部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通过一份报纸牵动行军方向,采用里程碑造型构件,结合地面勾勒长征地图,与红军胜利欢呼雕塑,组成中心组团,生动呈现中共中央历经艰险落脚陕北的历史情境,引发观众关于中央红军为什么来到陕北的思考。
(三)结合陈列内容,创新色彩体系
本次陈改十分重视展陈色彩和质感的创新,一是打破一般纪念馆千遍一律的灰色、大红色的色彩体系,选择土地黄、革命红相结合后的橙红、橙黄作为主色调,随着展览内容的深入进行渐变处理,彰显朴实、厚重、热烈、昂扬的环境氛围。二是结合陕北地形地貌、人文精神,选用带肌理质感的材料来营造整个空间墙面,局部辅以陕北特色的土质、山地塑形,并在部分场景中运用土质肌理进行雕塑化创作,彰显陕北独特气质与内涵,使展览细节质感细腻、贴合主题。
三、坚持紧接地气,力求喜闻乐见,服务大众
在革命类陈展的艺术表现力上除了理清内容线索,简化块面,还从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流线科学化
基于观众参观习惯、观众体验感和舒适感的考量,对场馆空间布局进行了创新调整。一是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安排观众从左侧进入展厅的参观流线改为从右侧进入,顺时针参观;二是参考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国际先进博物馆的流线设计理念,将之前先参观一楼再参观二楼的设计改为先上后下,让观众在一进馆后就上楼参观,参观完2/3后下楼继续参观,让观众在参观中不知不觉中跨越楼层,忘记疲劳;三是通过分区调整和大空间设计,简化观众流线。
(二)空间通透化
延安革命纪念馆每年常规接待观众量达300万以上,2019年达到400万,平均每天10000+。为尽可能消除因空间拥挤不堪、观众拥塞通道造成的隐患,增加观众参观的舒适度、安全度,本次陈改打破展厅原有建筑格局,大胆利用建筑跨度,打开分隔墙,变原来双回路空间为单回路空间,将“双栏排版”改为“通栏排版”。并在部分导向处设置展品、绿植或者艺术隔档形成隔离带,使空间的整体感、通透感大为增强。
(三)布局大气化
中共中央在延安地十三年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纷繁,简单按编年方式呈现,容易眉目不清。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次陈改在原展览编年体加专题设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把其中七根承重柱设计成七根“精神柱”,作为七个部分的主展标,构成展厅空间的中心视点和每个部分开头的引导点;把其余的承重柱设计成大组团设计的中心展项。
(四)展示场景化
本次陈改在设计中使用裸眼3D等科技手段营造场景化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走进历史,共设置艺术品场景、装置29项。以位于“红色电波传敌后”展项为例,巧用建筑局限,将正中间的承重柱设计为一个显示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后制定的战略策略的“电波放射柱”,变视觉障碍为看点,形成一个全立体浸入式场景展示空间。让人有如身临其境,沉浸在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氛围中。
(五)手段多样化
一是巧用镜面反射原理,打造陕甘宁边区“文艺荟萃”“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文艺展项;二是科技展项就近延伸、互相映照;三是合理借助物理模块设计理念,设计了“投豆选举”互动展项来反映朴素而庄严的投豆选举场景。观众可以自己作为当时的选民参加投豆,感受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氛围。
(六)研学自助化
为了深入推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本次改陈中专门设置了近30处的红色研学装置,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机械及电子装置以及其它自助和互动手段,欣赏聆听红故事、歌曲,了解文物史料背后的历史,实现自助、自主研学的目标。
(七)艺术创作亮点纷呈
在革命类陈展设计中,厚重、精湛的艺术品,是陈展总体氛围营造的有力辅助展品,也是主题演绎的高光亮点。本次陈改在馆藏文物中精选了黄乃源、蔡亮、罗工柳、古元、张映雪等人的艺术精品近30幅,邀请全国著名的艺术家参与创作,收藏展出了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延安窑洞对》青铜雕塑、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教授的群雕《旗帜》等重要雕塑艺术品,生动呈现了延安十三年史中重要的历史瞬间,让观众在美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此外,在陈改中还创新使用了半景画,注重发挥这种形式的感性优势,与大场景、大空间的通透化设计相结合,加入投影、多媒体动态展示手段,打造了《转战陕北途中》《边区人民的巨大贡献》等8个情境交融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如入其境,深受感染。
四、坚持文物唱主角,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让文物说话
在革命类陈展中,由于强调主题、强调叙事,常常忽视了文物说史功能,造成观众只见故事不见文物。本次陈改中,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大力挖掘文物故事让文物回归事件,回归历史,实现以物讲史、以物记史的陈展目标。
一是注重文物的珍贵化陈列。将文物放在凸显的位置上,打造立体叙事空间。对于历史文献类文物,我们都采用封闭、衬托和烘托等手段,制作高品级的专柜、柜内镜框、使用LED冷光源灯,既确保安全,又增加珍贵感,从而使文物居于凸显地位。
二是注重还原文物的历史生态。将文物与场景的結合,文物当年是怎样被使用的,怎样发生作用的,就给它营造一个当年的生存环境、使用环境,让观众看到这件文物在当年边区的生活、工作、战斗中的实际状态与面貌,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当年的氛围,达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参观效果。
三是注重讲好文物故事。本次陈改从馆藏文物中选取了100件珍贵文物,通过讲解员讲故事、研究员说文物、馆长讲党史等方式拍摄制作成文物故事,以不同人的不同视角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内涵传达给给观众,让文物在历史图片、科技手段的烘托和演绎下,真正“活”起来。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提升改造后的《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是对革命类陈展新方向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展览全面系统展示了党中央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延安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2022年10月27日上午,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到一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基本陈列《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参观结束后,党中央在我馆序厅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博工作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讲好党的故事,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将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转化为工作动力,立足工作岗位,不断探索革命类陈展新方向、新路径、新方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注释:
①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②北京时间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的博物馆的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