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研究者对仪式舞蹈的挖掘和现代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运用活态化手段对仪式舞蹈进行记录和传播成为发展趋势,双重积极的学术环境促进了舞蹈表演者及媒体传播者对仪式舞蹈活态化的探索。本文首先从舞蹈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角度出发,在活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空间构造,运用舞蹈创作、舞蹈心理学等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分解仪式舞蹈,采用电视编导的舞台构造及影像创作原则等理论对活态化传播空间进行分层次研究,系统阐述仪式舞蹈去魅和复魅所需条件和方式。其次将舞蹈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相结合,探索仪式舞蹈创新手段、仪式舞蹈与活态化技术融合的新型展现方式及仪式舞蹈大众化去魅途径,以期弥补当前学术领域对仪式舞蹈影视空间去魅、复魅的研究缺失。
【关键词】去魅;复魅;活态化;空间构造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32—03
仪式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活动并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舞蹈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在舞蹈的帮助下得以呈现,仪式的核心思想通过舞蹈传达给大众,同时仪式是仪式舞蹈传播和发展的方式。从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来看,舞蹈在原始社会被用作进行部落活动的仪式,与原始部落有着密切联系。仪式舞蹈表演时的独特需求和情感传达的独特意境对仪式舞蹈的影像化传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仪式舞蹈的双重空间
仪式舞蹈是在两个空间中同时进行,两个空间分别管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仪式空间。思想空间不属于物理层面空间,可理解为群体共同意识空间,它建立于该民族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之上,在该文化背景下,群体在思想层面达成较高的一致性。
(一)仪式舞蹈思想空间缔造
仪式舞蹈的表演需要思想空间作为思想寄托场所,同时思想空间的存在又由仪式舞蹈行为所决定,而思想空间也对仪式舞蹈行为进行制约。在思想空间中,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度降低,并将进行仪式的群体集中保护起来与外界隔离。
仪式舞蹈举行的过程中,参与仪式者的思想集中、主要目的一致且行动富有规章性,在思想和行动都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形成了思想空间的统一性和纯粹性。仪式的统一性保证了仪式的庄严,仪式舞蹈的编排往往采用独特的编舞结构,通过现实重构、双重空间共同叙事的方式推进思想空间的建造。
(二)仪式舞蹈现实空间烘托
现实空间与思想空间相对,现实空间为仪式舞蹈开始前的自然环境,具有稳定的时间流逝而不具有思想空间的跳跃性,现实空间中物质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基于现实空间的物质性引申出在仪式中现实空间的两个显著特性——可视性、直观性。现实空间主要针对未能完全或未能进入到思想空间的观众,这部分人群无法真正接触到仪式舞蹈的核心精神,他们更多的是将仪式舞蹈作为娱乐活动来观赏仪式舞蹈,感受民族的特色。
可视性即物质性是仪式舞蹈现实空间的基本属性,可视性将虚幻化作实际,是普通观众感受仪式的最主要途径,也是仪式舞蹈传播和流传的主要凭据。可视性是仪式舞蹈进入思想空间的前提和过渡阶段,主要通过物品和天气等物质因素烘托氛围并开启思想空间。[1]在现实空间中通过动作让普通观众理解或解读舞蹈含义,这种舞蹈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性较强,可视性也较强,观众通过道具与形象的生活模仿并加以主观想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核心精神。
直观性即所看所得,是现实空间的重要性质之一。直观性重点针对仪式舞蹈的普通观众。普通观众由于缺乏对该民族的了解和该仪式,从而导致见山即山的情况,因此直观性是仪式记录的主要方式而不是理解舞蹈、体验舞蹈的主要方式。
在仪式空间中,思想空间与现实空间这两重空间都至关重要,仪式舞蹈的编排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两重空间相融合,通过时间的推进和倒叙对表演中的时空跨越进行合理化,运用舞台时间的可跨越性将舞蹈空间多层次解构。两重空间是辩证关系,因而在仪式舞蹈影像化的过程中对两重空间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两重空间的表达和对其空间气氛的烘托是仪式舞蹈表现的难点。
二、仪式舞蹈创作去魅展现
活态化传播在科技的支持下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逐渐从以文字为重心转移到以影像、图片为重心,国家也逐渐加大对运用媒体资源传扬文化的支持。在技术、政策双重支持的现实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传播者和电视节目策划者将目光聚集在如何使用媒体高效保真地记录和展现文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村、城市人口的迁移,少数民族中的仪式舞蹈渐渐失传,仪式舞蹈的存留量急速下降,成为即将消失的文化种类之一。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运用活态化传播手段可以做到更好地记录、更广泛地传播仪式舞蹈,这无疑是对濒临消失文化的最优保护方式。[2]
仪式舞蹈本源于劳动生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因此再创作时也需贴合人们当下的生活符合人们目前的精神文化和思想情感,展现当下时代的审美,以文化故事等作为依托加以舞蹈创作和时代思想,创作出人们易于理解的仪式舞蹈。
舞蹈去魅创作中应将舞蹈语言简单化,在舞句层级编排时强调对舞蹈初步意向的确立并带有較强的射意性,将中心思想分句融入。[3]通过舞句的叠加将仪式意境多维度地融合起来,形成层次感;舞句动机连接形成舞段的强爆发,层层递进展现舞蹈的整体故事或其核心思想。舞段层级构造时形成联想推动和情感沟通,根据故事情节或情感表达的需要合理选择舞段功能,通过舞段的构造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
三、仪式舞蹈影像化复魅
(一)仪式舞蹈复魅物理空间打造
仪式舞蹈在影像平台上表演被剥离出了原始空间,缺少原有自然因素,致使魅力大幅下降。因此,影像化处理强调仪式舞蹈的原始性,而非娱人性,在复魅中更是对原始仪式舞蹈的重现。影像化过程中将原始空间在影像平台上重新复现构建出思想空间,整体空间上划分为物理空间和技术空间,通过艺术化手段的构造达成对仪式舞蹈魅力的复原。
物理空间主要指直观可视或可听到的空间结构,物理空间的进一步打造是仪式表演的基础也是场景复原的基础,对仪式舞蹈的調度和表演及人物肢体的展现都是在物理空间中完成,同时物理空间的构建是观众进入到思维空间的基础和通道。
舞台空间是所有舞蹈表演的物质基础,所以具有物质性。[4]物质性让仪式舞蹈的表演具有极强的直观刺激性,仪式舞蹈表演时,舞台空间的构造对最终呈现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觉空间的打造主要表现在灯光和服化道。灯光的基础作用在于让观众看清舞台,深层作用是通过运用不同颜色的灯光烘托出表演的整体氛围,突显表演的中心人物。灯光的变化体现环境变化,营造出时间流逝感,增强表演的感染力。通过不同的灯光手法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打造出神秘感或纯净感。
在仪式舞蹈的影像化复魅中,整体视觉空间打造对服化道的要求极为特殊。为还原仪式舞蹈的原始状态,服化道应尽量贴合原始环境,演员的妆容多采用身体彩绘的方式。在服装的选择上,要着重关注服装的面料,针对性地选择契合舞蹈动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面料和制作工艺,并加入符号元素,将细节放大,最大程度还原演员在本土表演时的服装和身体装饰,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二)仪式舞蹈复魅思想空间打造
舞台空间中应将实景空间与思想空间相结合,根据思想空间的构造搭建实景舞台空间,减少舞台实景,从而构建中心主体。
在实现思想空间的打造中,VR技术可以更好地强调沉浸式体验。VR技术的本质是充分调动人体感官系统。人体进行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感官将调动大脑神经、运动神经等对事物进行多维分析,因此在VR技术中体验者更容易进入氛围中感受其魅力。[5]利用VR技术对仪式舞蹈的原始环境进行信息采集,后期复原原始环境,可使体验者通过感官系统多维体验进入其民族所在村落或节日,从而感受仪式舞蹈的表演氛围,甚至作为参与者与仪式舞蹈表演中进行肢体互动。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像化对仪式舞蹈内涵的压缩,让体验者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感受强烈的民族特色风情和仪式舞蹈在原始环境、原始氛围中的表现方式,最大程度地刺激体验者感官。
(三)仪式舞蹈复魅听觉空间打造
仪式舞蹈在影像化复魅过程中,听觉空间的构建是重点之一。听觉空间的延伸可让观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空间中完善仪式舞蹈。听觉空间的构造需根据人耳特性对原始听觉空间进行复原,故可采用传统音乐会录制的方式,以便获得更多的声音信息,并结合放置在舞台空间中不同定点所采集得到的音轨,进行三维听觉信息混合,以获得完整的听觉空间信息。从技术层面看,A3D、EAX、SRS等3D音效可以较好地解决听觉空间复原的问题。听觉技术的三维复原可以更好地打造了仪式舞蹈的原始环境音效,构建出真实的空间长度和空间维度。
除技术外,歌曲和吟诵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感染力的散发方式,因此在仪式舞蹈表演中加入本民族语言歌曲或吟诵可以加强舞台表现力、增强观众的震撼感体验。在构建仪式舞蹈的听觉空间时,要对声音分贝进行调整,运用声音“变形”对声音质感进行处理,将声音调整得更有力量也更有渲染力;对乐器声音进行还原,以减少因介质传播对声音的压缩。在声音、音乐表达中需要提升层次感,在合唱或独唱时加强声音的延长,以消除观众通过影像平台观看的平面化感受,从而还原仪式舞蹈在自然环境中表演时的雄浑。
物理构建需遵循“自然”的原则,物理空间的打造是对仪式舞蹈原生环境的复现,并通过复现让仪式舞蹈把神圣性具象化,影像技术手段强化了仪式舞蹈的神圣性将其剥离出娱乐性氛围。仪式的影像化复魅需要多空间相结合,对影像中舞台布置、灯光、音效等一系列影像技术提出了要求。
四、结语
仪式舞蹈的原始作用被弱化,因此在完成仪式舞蹈通俗化的过程中,应重拾仪式舞蹈原始的神圣性,通过舞蹈的选材、动作“破”与“立”及影像技术、编导空间思维的运用丰富仪式舞蹈的语言、表现方式,在仪式舞蹈的影像化复魅中完成思想空间的搭建并与现实空间相融合。在重新编排中遵循舞蹈编导和电视编导的基本理论,以舞蹈为出发点进一步对影像技术进行探索,通过两者革新丰富影像化多重空间的内部构造,以达成仪式舞蹈去魅和复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舞蹈文化内涵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5.
[2]黄洒.浅谈结构在舞蹈编创中的重要性[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5.
[3]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4]宋瑛楠.浅论舞蹈作品中的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5.
[5]喻发胜,张玥.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51).
作者简介:曹明姝(2000—),女,汉族,山东定陶人,硕士在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