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亚 刘莹
【摘要】本文分析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的职业院校课外体育作业的意义,论述课外体育作业的实施路径——对学生课外体育作业进行设计、管理和评价等,科学解决当前学生课外体育作业难监控、缺指导、无评价等瓶颈问题,提出提升小程序产品创新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建立健全常规教学质量绩效激励政策等建议,为职业院校常态化实施课外体育作业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天跳绳 课外体育作业 职业体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65-04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特定身体部位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应对未来的职业压力及不良工作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但是仅仅依靠每周2个课时的体育课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也很难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课外体育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落实课外体育作业制度可以为体育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然而,現阶段学生的课外体育作业多由体育教师随性布置,基本停留在跑跑步、做做操、打打球的状态,又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手段,学生课外作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应付敷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科学设计课外体育作业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一线体育教师必须深入探索且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变革已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促使诸多传统行业和领域优化升级甚至转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精神指引下,具备“影像识别”“云监控”“大数据追踪”等先进功能的各类运动小程序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天天跳绳”便是其中一款应用广泛的手机小程序。本文以“天天跳绳”小程序为载体,对学生课外体育作业的设计、管理和评价展开具体探究。
一、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设计课外体育作业的意义
“天天跳绳”小程序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第三方应用软件,体育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其教师端一键发布课外体育作业,而且可以实现对课外体育作业的设计、监管、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学生则无需额外佩戴智能装备,借助小程序的学生端即可实现与虚拟运动场景的智能互动,完成教师推送的课外体育作业。
(一)有利于提升课外体育作业的运动体验感
传统课外体育作业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且通常是重复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运动体验感较差,更难让学生有运动成就感。而以“天天跳绳”为代表的运动小程序开发了游戏类、处方类、技能学习类等诸多种类的AI运动项目,教师通过对运动项目的科学组合和编排,可以大大提高课外体育作业的趣味性。其次,小程序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为学生锻炼提供音乐伴奏,还能结合学生运动训练实际情况给予实时语音播报,包括鼓励、反馈及技术指导等,仿佛教师和教练就在身边,不但有效降低机体在运动过程产生的不适感,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训练动力,提升学生的运动体验感。另外,小程序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将传统体育作业中的诸多非量化数据转化为量化数据,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每次训练的进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二)有利于推动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
课外体育作业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可以助推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的实现,但是当下由家长陪伴参与完成的任务式课外体育作业,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督促、监管、辅导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但是无疑也给家长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的课外体育作业,教师无须亲临现场即可高效地实现对学生课外体育作业的过程监控、精准指导及智能评价等,打破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课外体育作业难监管、缺指导、无评价的操作瓶颈;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同步接收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体质健康数据,有助于教师精准掌握学情,进而更加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计划、制订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产生的联动效应,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指导学生科学地完成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又能反作用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力推动学校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三)有利于落实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要求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教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新方向。一直以来一线体育教师关注点更多在“教会”和“勤练”上,因为仅依靠课堂上组织的教学比赛,显然无法实现“常赛”,而组织传统的课外校园体育竞赛则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更是需要学校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也很难常态化实施。借助“天天跳绳”小程序,以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实用型单项运动项目作为竞赛内容,体育教师可以轻松实现对校内多种体育竞赛的编排、组织和管理等,极大地降低体育赛事成本,也使得全员参与的“常赛”可以落地实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运动技术,并积极进行强化训练,为竞赛做准备,最终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的良性循环。
(四)有利于深化体育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精准掌握学情是科学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常常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主观评价及重要节点的测试来了解学情,具有滞后性,不利于教师科学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的课外体育作业所产生的大量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会第一时间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习能力及执行力等学情。精准掌握学情后,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私人订制式”的课外体育作业,向不同学生推送精准的靶向作业,大大提高课外体育作业的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实时学情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推动学校体育课程由传统经验化教学向现代信息化教学转变。
二、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的课外体育作业实施路径
(一)课外体育作业的设计
1.围绕职业需求,设计针对性课外体育作业
职业院校体育不但具有普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共性,还要根据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积极开展职业实用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那么,职业院校课外体育作业的设计就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及未来职业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比如,针对护理专业等未来职业以站姿作业为主的学生,可以选择“天天跳绳”中的“平板支撑”“高抬腿”“蹲马步”等能有效提高腰背部及下肢肌肉力量、有氧耐力的AI运动项目作为课外体育作业,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合理的站立姿势和习惯,形成健康的身体形态,打下坚实的职业体能基础。
2.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拓展型课外体育作业
坚实的基本功是促进运动技术提高的前提和保证,但是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同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以“天天跳绳”小程序为载体,将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基本功训练以作业形式拓展至课外,教师不但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组织课堂教学,而且基本功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也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八段锦强调腰腿功夫的运动风格和特点,选择“合成大西瓜”“摩天楼”“箱子达人”等AI趣味运动项目作为课外体育作业。需要注意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普适化拓展型线上课外作业,也要包括热身环节、核心环节以及拉伸环节,规划好日常作业的强度和密度。此外,研究发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大小都会直接影响作业完成率,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要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持续时间在30分钟内为佳。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元化课外体育作业
课外作业既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还要有一定的运动量,但如果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布置课外体育作业,又会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那么,研制一份科学的课外体育作业,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设计“私人定制式”的课外体育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需求。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上肢力量,教师可以分别选择“反向支撑”“跪姿俯卧撑”和“俯卧撑”等AI运动项目作为课外体育作业,分层推送给不同体质的学生,并鼓励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线上体育竞赛。另外,课外体育作业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作业实施效果以及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课外体育作业的效能。
(二)课外体育作业的监管
1.重点排查
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的课外体育作业,实现了对学生课外训练的自动记录和测量,包括学生课外训练时长、频次、热量消耗等基础数据;另外,该系统还会根据人体运动姿势,智能识别和判定违规动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检测成本,基本杜绝了学生课外作业“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但是在实施课外体育作业之初,教师还是要认真查閱学生锻炼过程的全息影像,坚决排除“代练”等作弊行为,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作业风气。随后,教师可以根据系统给予的“异常”提示进行重点排查。
2.精准指导
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的课外体育作业实现了全过程、伴随式、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帮助教师掌握学生体育锻炼实时情况,为教师进行精准指导提供了保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无法精准指导每一名学生,但是对学生的线上课外体育作业,教师则可以通过重点检查系统评价等级偏低学生的作业全息影像,逐一给予他们专业的点评和反馈。比如,学生因动作规范性导致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予专业的技术指导;因态度问题而引起的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积极引导;因体质或是运动能力造成的问题,教师则要为其调整课外体育作业方案。
3.积极引导
研究发现,多数青少年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观念,也尚未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那么教师的督促、鼓励和引导对课外体育作业制度常态化实施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天天跳绳”大数据跟踪记录的学生作业可视化报告,每周对作业情况进行总结,重点表扬完成率和优秀率较高的学生,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锻炼行为;鼓励暂时落后的学生,激发他们参与和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外,对连续两周作业打卡率欠佳的学生则要及时给予警示,对连续三周出现类似情况的学生就要进行约谈。
(三)课外体育作业的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对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激励、督促等作用。将基于“天天跳绳”的课外体育作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是课外体育作业制度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对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评价。比如,在课外体育作业制度实施伊始,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可以将学生完成作业频次作为平时成绩,考虑到学生伤病等特殊情况,以每学期平均每周完成5次作业为标准,计算公式为:学生完成作业天数÷学期作业总天数×140。课外体育作业可以将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主观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以技能考核和体质测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共同组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大数据智能评价与人工评价相补充、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天天跳绳”小程序开展课外体育作业的反思与建议
运用“天天跳绳”小程序实施课外体育作业,实现了对课外体育作业全过程的线上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外体育作业在“留作业”“收作业”“判作业”上的操作瓶颈,提升了课外体育作业的效能。然而,随着课外体育作业的常态化落实,诸如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体验感需求与小程序产品创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深入挖掘课外体育作业所隐含的教育意义与教师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教师工作量增加与绩效激励制度尚未健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小程序产品创新力需要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运动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AI健身、虚拟运动、云赛事等已经成为当前大众健身的新浪潮和发展趋势。但是以“天天跳绳”为代表的运动类小程序多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算法算力薄弱、AI运动项目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相关企业要优化盈利模式,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升小程序的产品创新力,提高用户体验感。只有形成研发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对小程序的兴趣。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亟待提高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长期以来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课外体育作业。虽然当前多数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有着强烈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意愿,但因对新的信息技术一知半解,忽略了课外体育作业数据所蕴含的教育教学价值和意义,造成了大量研究数据的浪费,最终还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因此,国家和学校还要继续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三)常规教学质量绩效激励政策仍需优化
借助“天天跳绳”小程序的技术优势开展课外体育作业,开启了课外体育作业向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发展的新课题。但是这不但没有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反而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课外体育作业的方法和策略。面对新的挑战,近年来部分教师选择了“躺平”。由此看来,建立健全常规教学质量绩效激励政策及制度,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深耕三尺讲台,才是常态化深入开展课外体育作业、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政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钟亚平,谷厚,鑫刘鹏.体质健康大数据驱动的体育分层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
[2]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1).
[3]抄隆瑶,翟星辰.大数据时代下精准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青少年体育,2022(1).
[4]何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护生岗位体能内涵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
[5]裴学萍,胡科,谢松林.“双减”背景下课外体育作业的时代意义及实施模式[J].体育学刊,2022(3).
作者简介:王振亚(1984—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刘莹(1987— ),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