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榆清 李娜
2005年,一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在轻纺城一间小小的商铺起家,成为万千纺城追梦人的一员;今天,一家拥有近60人的员工团队,客户群体遍及欧美、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里料纺企正在发光发热……
近二十年来,绍兴永俊纺织品有限公司耕耘国内市场,转变公司经营机制,并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拓展国际板块。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公司掌门人施建海凭借独到的眼光找准细分市场,定位专业头巾、丝巾供应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市场动态为坐标,与雅诗兰黛、星巴克等一线品牌合作,开发明星同款,“链”动产业上下游。
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由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各个系列竞相争艳,施建海是如何带领永俊纺织走出一条不同寻常里布“花路”的呢?
瞄准细分赛道,
以小品类撬动大市场
在传统市场的思维里,一般面料的工艺相对复杂,而里料则相对简单,品质要求上也比面料低得多。但施建海并不这样认为。
走进永俊纺织展厅,双色系列,T/R系列,提花、平纹、斜纹、缎纹等染色里料,色织、压花、印花等后工艺里料产品陈列整齐。问及为何在柯桥这个缤纷的面料王国中选择里料这一小众市场时,施建海回答道,“这源于一笔偶然的订单。当时一位国外客户向公司定制一款高品质里布,让我意识到高端的品牌仍在细微处见真章,不起眼的里布或许也有大市场。”
“里料用于服装服饰内部,平时看不见,却是最贴近身体的部分。如果里布没做好,例如色牢度不够,就会造成皮肤染色;指标没落实,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确定主营品类后,施建海开始从提质量、搞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三方面着手,重塑企业的经营方向。
将传统里布使用的全涤、化纤材料改为人丝、棉等亲肤材料;应对秋冬市场推出使用石墨烯原料的功能性里布,增加其保暖功效;并配备专业的设计研发人员,积极开展定制服务……从原料升级到研发迭代,不同风格的里料极大丰富并满足了国内外高档男女装里料的市场需求,填补了当时高端里布市场的空白,永俊纺织由此乘着专业化发展的东风,将纺城的精品里料带往世界各地。
坚持创新为先,
模式、道路、客户“一把抓”
以外贸进出口为主的企业,无论是基于自身生存还是契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都需要有长远的打算。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施建海深知,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聚焦纺织产品、衍生产品不断精进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7年,永俊纺织开始进行企业改制,在海外不断争创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称号,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创新与技术无关,与满足客户的需求有关。”施建海解释说,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升级,而是对于客户的一种用心、一份真心。“就如我们最近将打样的标签进行了颜色标注——将斜纹里料换成红色标签,将平纹里料换成绿色标签,受到了顾客们的广泛好评。”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永俊纺织以“先人一步”的服务理念持续提质提速发展,用创新精神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去年公司的出口销售额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今年有望实现持续增长。”谈及永俊纺织作为外贸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秘诀,施建海表示,做大做强企业要实现“一把抓”。“一抓模式,一套规范化运营的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扎稳脚跟;二抓道路,一条风险小且运行平稳的发展道路能够帮助企业走得更远;三抓客户,‘小客户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服务对象,客户的难点和痛点就是企业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施建海说道。
发挥人才作用,
树匠心、强匠艺、育匠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也是公司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力量所在、根源所在。施建海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积极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为公司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自成立以来,施建海始终坚持以“诚信、开拓”要求选拔、任用人才,公司员工队伍横跨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龄群体。在“招、培、留、用”的管理机制下,施建海动态优化后备人才库,组织员工参与“柯桥优选”线下课程、色彩趋势培训等活动。“我始终觉得借鉴成功经验能少走弯路。”正是这份严格的要求标准、“把事想到一处去”的良好氛围,培育并造就了永俊纺织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工作队伍。
“我从2001年开始在柯桥单干,那时候打包、发货、接单、财务都是自己上手,虽然辛苦,但创业环境也相对宽容。而现在年轻人们想要独立创业就困难得多了。”白手起家,施建海更明白新一代纺织人的不易。他说道,永俊纺织目前正在筹划延伸出一个窗口,由公司提供平台、资金和场地,呼吁员工们发挥自己的余力,利用公司提供的资源实现自身的追求和抱负。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施建海表示,永俊纺织将进一步孵化外贸业务团队,为每支团队打造一份专属产品,在与原有产业链链接的基础上,实现与制作里料、头巾相关衍生产品企业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