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新闻: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发力点

2023-09-15 06:19莫林骐
新闻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

莫林骐

【摘 要】媒体融合背景下,地市级媒体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直播的占比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分析桂林日报社新媒体几个新闻直播案例,研究其中的好方法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地市级媒体要积极探索“全景新闻”报道模式,优化融合之路,特别是纸媒应与直播技术有效融合,从而有效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直播;融合

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形式的终端早已普及,新闻的传播和获取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纸媒和电视为主,转向更为灵活和更具有指向性的如抖音、快手、微博等手机APP,或如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B站等网络平台。

传播平台的转变,势必给新闻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哪怕是文字、图片甚至视频都未必能完全满足吸引流量的条件。此时,“新闻直播”这一形式因其能够满足受众对最新的时效、最近的视角、最及时的互动等刚需,在新闻报道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直播模式,需要较大的团队和设备支持,成本和技术门槛都比较高。对于地市级纸媒来说,这些门槛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媒体融合的巨大阻力。缺乏相应的器材、缺少实操的经验积累、对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预知不足、配套人员不足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想保证地市级纸媒的竞争力,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直播势在必行。

近年来,为了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桂林日报社新媒体部积极探索,在几次较为重要的新闻事件报道上攻坚克难,运用新闻直播报道,让信息在新媒体产品中得到有效传播。

一、地市级媒体积极探索“全景新闻”报道模式

以直播形式为基础,引导传统媒体探索“全景新闻”报道模式,开辟新媒体直播的“第二战场”,一方面可以减弱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在主流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作用。[1]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部在2020年就开始尝试做移动端的直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助力文旅复苏,其与各个城区合作进行了多场关于文旅的直播活动。这类直播的内容是提前准备的,工作人员事先对流程、路线做有充分准备,可控性比较强。

而新闻直播则不同,没有事先排练,现场变化因素多,还需要出镜人员具有相关的主持能力。这些都是纸媒记者采访中较少经历、缺乏积累的方面。

(一)新闻直播报道重大新闻事件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袁老曾多次到桂林,足迹涉及灌阳、全州等县,尤其与灌阳水稻生产结下不解之缘。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且与桂林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应该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部决定将新闻直播纳入缅怀袁老的报道中,对长沙袁老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和桂林灌阳袁隆平水稻实验基地缅怀袁老的活动进行两地同步直播,并作为重要报道环节。

5月24日,是举行袁老遗体告别仪式的日子。清晨5时,报社新媒体记者从市区赶往灌阳袁隆平水稻实验基地。6时,长沙组记者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开始对袁老告别仪式现场进行直播采访。8时30分,两路记者开始分头联动直播,画面在长沙和灌阳两地之间切换,多角度报道了追悼会的现场情况及桂林人民在当地缅怀袁老的情况,整个直播时长达三个半小时。

(二)围绕直播架构起“全景新闻”报道

根据统计,本次直播的播放量近百万次,直接观看直播的人数超过1.4万人次。在“桂林晚报”微信公众号上,袁老逝世相关系列推文浏览量有近10万次,图文直播时上千市民浏览缅怀并参与互动。广西多家区级和地市级媒体直接或间接采用了本次直播的相关内容,直播获得的传播效果超出预期。

袁隆平院士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是受众关注直播的主要原因。为此,报社决定以新媒体直播为主,充分与纸媒采编配合,通过媒体融合将新闻事件架构起一个完整的版图。

当时,报社旗下的《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均开始着手准备缅怀袁老相关的专题专版。新媒体则利用时效性强的优势,立即与筹备纸媒专题的记者编辑进行沟通,并整合资讯,于22日当天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国士无双!永远缅怀袁隆平先生,他曾在桂林留下这样的记忆……》等推文。同时,推文内容相关的短视频消息和微博也制作完成进行推送。相对报纸的报道需要次日见报,这些报道在时效上得到了保证。

不过,新媒体做到这一步,还是停留在资讯整合与转载的层面。袁隆平院士与桂林的渊源深厚,在桂林多处留下足迹,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要求桂林媒体做出与其他地方媒体不一样的内容。因此,新闻直播被安排上议程,并让直播纳入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也正因如此,才会在直播中设计长沙、灌阳两地的同步直播。

整个报道体系,还展示了桂林近些年来特色农业的发展进步,做到了“新闻落到本地”, 展现了桂林一方百姓对袁老的淳朴情谊,也实现了本地主流媒体对家乡发展、乡村振兴的良好宣传。这些,都是通过与《桂林日报》《桂林晚报》的记者进行紧密联系跟进,随时对相关信息进行甄选取用而实现的。

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桂林日报社均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专题专版的策划报道。本次“送别袁老”直播,将传统媒体的新闻策划成功模式平移到新媒體当中来,既继承了纸媒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一贯大而全的优点,又避免了纸媒必须次日见报的时效性上的尴尬,还基于本身的粉丝优势和传播便捷等特点,有效扩大了报道和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探索出了一条以新闻直播为主要载体,围绕直播架构起“全景新闻”的报道之路。

(三)首次开展新闻直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送别袁老”新闻事件的直播,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于直播单个形式的新闻报道,还做到了与纸媒的充分融合。

除了主要的现场直播板块,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广西现场云、微博等平台,对整个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整合,并利用具有一定量粉丝积累的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为直播进行预告和引流。在直播过程中,纸媒采编力量收集的信息通过直播出镜记者的口播,也让纸媒的传播有了二次发挥的空间。

这次新闻直播,用事实说明: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直播并非将传统媒体中的新闻直播内容直接转变传播方式,通过多种媒体传播,而是要在改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媒介彼此之间的融合,形成与媒介融合相适应的新闻直播模式,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媒介融合优势,使新闻直播可以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广大受众的需求。[2]

但在这次新闻直播的实操中,一些短板也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人员、调度和风险预判上。首先,由于报社作为传统纸媒单位,没有专业的出镜主持人,出镜人都是由原来从事纸媒采编工作的记者兼任,对于主持方面的专业技能比较欠缺,面对镜头,紧张、语句不顺畅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在直播全过程的调度上,也存在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这次直播,除了长沙、桂林两地的现场画面,还需要插播相关的视频文件。对于何时应该切换画面等操作,由于后台并没有掌控全局的导播,都是由前方现场记者与后台单线联系实现换面切换,导致整个直播的场控显得不够有条理。

风险预判和应对也出现了纰漏。由于长沙现场人数非常多,导致网络信号比较差,直接影响了直播画面的流畅程度。由于没有对这一情况提前制定应对预案,直播画面出现了几处卡顿和音画不同步。实际上,这样的风险是可以通过流量聚合器等硬件规避的。

在前期移动端直播的实践中,除流程、机制外,挑战最大的就是硬件和人才。没有软硬件和人才的有力支撑,移动端直播对于纸媒便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3]因此,在之后的实践当中,新媒体对于这些问题也在探索解决。

二、围绕新闻直播进一步探索融合之路

基于首次新闻直播的尝试,桂林日报社新媒体部在之后的多次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直播中继续实践和探索。并且,着力点也是围绕新媒体与纸媒融合的主题进行。

(一)直播在突发事件中的融合操作

2022年6月,桂林汛期来到,6月21日,桂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警报,当晚将有超警戒水位洪峰抵达漓江桂林市区段。为此,报社新媒体部冒雨在深夜直播洪峰抵达桂林实况。在直播中,记者兵分两路,一组在漓江桂林市解放桥段直播水情,另一组则跟随消防前往蚂蝗洲直播搜寻被困群众。

长达两个小时的“洪峰过境”直播,包含了水情、救援、保障现场以及市委、市政府层面的相关工作播报,并对洪水时期的安全措施进行了科普,做到了既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又有实用性。

在直播中发布如此多的信息,纸媒的跑线记者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次直播在团队架构上分为前线记者、后台人员及信息收集人员三部分。前方记者负责采集现场画面及采访,后台人员负责切换两地画面和控评,信息收集人员负责收集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气象、水文等部门的最新相关信息供前方出镜人员播报。而这些最新信息,几乎全部来源于报社旗下纸媒的跑线记者,他们除了将当天采访到的水情信息稿件发送给新媒体部,还随时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以配合直播,提供最新的动态消息。

一场“洪峰过境”直播,观看人数达到9.7万余人次,点赞也达到了5.9万个,这样的流量之下,观众的互动也非常密集。由于采编团队与前方直播团队的紧密实时对接,观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及疑问,均在直播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和发布的安全提示也做到了很高效的宣传。这说明,融媒体时代,媒体单位不再是单纯的内容生产机构,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媒体成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服务平台。 [4]

(二)优化直播配置,规避短板

在这次直播中,报社新媒体部还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了直播操作模式的优化,有意识地对短板进行了规避。

由于这次直播也有两个现场,存在画面切换的需要,为解决曾经出现过的画面调度问题,其中一个现场的解说记者采用不出镜只出声的模式。这样一来很好地解决了面对镜头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该名人员负责使用通信设备遥控指挥整个直播调度的工作。其好处是,在保证直播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同时,将人员效率最大化、人数最少化,同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指令传达。

前方兼任总指挥的解说记者从镜头前解放出来,随时可以接收信息收集人员发来的最新消息并进行口播,同时可以与后台随时沟通决定切换画面的时机。在之后该部门的多次新闻直播中,总指挥靠前,并一人兼多职的操作模式基本上一直沿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操作模式,更适合于纸媒融合刚刚涉足新闻直播,扬长避短,保证直播效果。

(三)用“融合”在新闻直播领域中拿下阵地

直播不但能让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获取最完整的音画信息,也对新闻事件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桂林日报社新媒体部围绕直播,与纸媒紧密融合,持续完善“全景新闻”报道的模式架构。

如在2022年5月30日,桂林援沪医疗队凯旋的直播过程中,出镜记者提前收集了本部门以及之前桂林日报社旗下《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两个纸媒的所有相关报道,并在直播过程中有选择地配合现场情况进行播报,使整个新闻事件再次完整呈现。如有不少对之前报道不了解的网友,在直播间内表示希望获知每个医院派出的人员数量,出镜记者马上将准备好的相关报道进行口播,并对相关情况进行补充播报。对于网友们的互动提问,直播人员准备充分,保证了整个直播过程中没有冷场,也在直播过程中基本完整地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在提前部署的第二现场,也通过无人机和地面设备拍摄到高速公路出口交警等人员欢迎医疗队的仪式,由于部署得当,新媒体部是当天参与采访的媒体中唯一拍摄到这些画面的媒体,在当天的报道中,市内媒体均采用了新媒体部拍摄的素材进行刊发和播放,这让桂林日报社作为一家以纸媒为主的媒体单位,在视频报道上实现了迎头赶上,并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语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部将新闻直播作为媒体融合的发力点,充分发挥纸媒采编力量的优势,并根据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不断探索和优化,逐渐走出一条适合当前人员、设备和技术的道路。作为当地的官方媒体,改进思维和操作模式,在新闻事件报道中既做到有权威,又做到接地气,与旗下平台矩阵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提供了高质量的新闻服务,也实现了“吸粉”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诸如“全景新闻”报道模式的探索中,有效扩大了报道和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潮

参考文献

[1]刘颖.新媒体直播优势与应用探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3(8):136-138.

[2]符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直播优化路径[J].记者观察,2022(30):28-30.

[3] 王志鹏.媒体融合下纸媒移动端直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市人,2023(2):74-75.

[4]黄计望.做好突发灾害天气新闻直播的五个技巧:以两次洪峰过境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3(5):118-120.

猜你喜欢
新媒体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