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话语策略探析

2023-09-15 06:19任哲周丽
新闻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一带一路

任哲 周丽

【摘 要】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本文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新华社英文网站等3家主流媒体2013—2021年有关“一带一路”的对外英文报道,分析“一带一路”对外报道的话语建构。研究认为,这些对外报道主要运用了互文策略、隐喻策略与述谓策略,上述话语策略分别发挥了不同的语用功能。互文策略建构了包容性的对外传播话语,同时使报道在更宽广的背景下进行意义建构;隐喻策略将“一带一路”的抽象理念通过平实、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加强受众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建构具有认同感的对外传播话语;述谓策略可以对媒体表征的对象进行积极建构,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话语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探析主流媒体对外报道的话语策略,分析主流媒体如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出发,建构具有包容性与认同感的对外传播话语策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传播,进而回应国际社会质疑,是本文着重探析的议题。

荷兰学者范·迪克认为,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构建更多地依托不同的文本结构和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策略选择[2]。对话语策略的认知解读可以更好地解析话语策略的表达方式,隐含的话语功能、话语意图和意识形态,了解语篇、社会和语篇制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策略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且多集中于国外媒体,如陈钦、林丽珍[3]对《纽约时报》的“一带一路”话语策略分析,朱玺、石萌[4]对比了中俄两国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策略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主要运用的话语策略,即互文策略、隐喻策略、述谓策略,探析如何运用这些话语策略阐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一、互文策略——建构具有包容性的对外传播话语

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认为,互文性是文本所具有的属性,一些文本充满着其他一些文本的片段,它们可以被明确地区分或融合,而文本也可以对它们加以吸收和回应。新闻报道中的互文可以促使受众对于新闻中的隐含意义加以关注,使受众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新闻话语。因此,媒体可以巧妙运用互文策略,在更宽广的背景下进行意义建构。

(一)强式互文性强调和谐共生理念

强势互文性可以根据他人的话语或先前已掌握的话语内容来构造自己的话语,其运用可以避免播报形式的单一枯燥,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如新华社在2021年的报道《习近平就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发表讲话》中运用的间接引语,强调了和而不同、互相包容的理念。充分展现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差异性,享受多样性、和谐共生的决心,符合各国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创造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期待,建构了包容性的对外传播话语,这也是互文性重要的建构意义。

(二)弱式互文性使受众对主题进行深度联想

弱势互文性的运用使话语与其前后的话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其解读需要参照其他与之相关的话语,使受众对话语进行深度联想,同时还能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心理感染力,使报道更加生动。如新华社在2019年的报道《中巴项目真正改变了当地妇女的生活》中弱势互文性的运用,使人联想到在“一带一路”项目未开展之前,当地女性缺乏改变生活的机会,女性工作与当地的社会传统观念相悖,但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却在改变着巴基斯坦妇女的生活甚至观念。互文策略调动受众以往的记忆、经验,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由线到面”对新闻话语进行解读,媒体也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的共构下阐释与沿线国家共生共存共在的关系,在受众对主题的深度联想中传递共生共荣理念,建构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的话语,在更宽广的背景下对“一带一路”进行意义建构。

二、隐喻策略——建构具有认同感的对外传播话语

隐喻是将世界概念化的方式,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把人们熟悉的知识或观点与所要描述的话语进行链接,以达到重组经验的目的[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所著的《诗学》中指出,隐喻是基于类比原则所做的隐性比较[6];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莱考夫解释为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的过程。然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认知机制,还是一种话语策略。

(一)道路隐喻展现奋力前行的决心

道路隐喻框架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运用表层的文字激活了隐喻的深层架构,展现了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施过程,将复杂、抽象的理念建构为有形物質的结构[7]。例如,有关报道称,尼泊尔的“一带一路”倡议预计将成为弥合基础设施差距的里程碑,以实现内陆国家贸易交流的竞争性增长和多样化发展。“里程碑”等词语的运用,不仅表达了我国愿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坚持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决心,同时,道路隐喻也将“一带一路”核心内涵具化,展现可视化愿景,增强认同感,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建筑隐喻映射互联互通的友好关系

在建筑隐喻中,各国皆为建设者,建筑物的建造需要建造者长时间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8]。每一位建造者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利益纽带,互联互通才能获得共同发展。此外,媒体运用建筑隐喻表达了“一带一路”将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地区经济合作格局,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提供一条共赢的道路,提高受众对于“一带一路”的认同感。

(三)机器隐喻提升话语接受度与理解力

机器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有序发展,新闻报道中,将“一带一路”描述为新引擎、新动力,是“机器运作”的重要部分,其他部分还需要各国及人民有效配合,机器才能顺利运转。机器隐喻可以通过具象的描述,如“它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阐明只有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成理念与价值观的传播。

(四)友情隐喻拉近受众心理距离

友情隐喻阐明我国与其他国家互联互通、相互依存的紧密合作关系,拉近与其他国家民众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和谐友好高质量交流环境。同时,在“一带一路”语境中友情隐喻的运用对激发国际受众对于友好、稳定、牢固的国际关系的向往具有积极作用,增强“一带一路”的道德力量和凝聚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隐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隐喻策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象化、概念化,向国际受众传达“一带一路”倡议是探寻经济增长实现全球化发展、世界开创新型合作的新方式。其使用的隐喻词汇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表达方式能使得受众调动其知识库存来关联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及建设目标,从而呈现出媒体与受众在知识构建方面产生“互动”并形成共识,建构具有认同感的对外传播话语。

三、述谓策略——积极的建构促进有效传播

英国语言学家沃达克与法国语言学家迈耶认为,述谓策略是指在话语的谓语成分中使用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评价性词汇,为社会活动的参与方赋予正面或负面的特征和属性。述谓策略将所表征对象标签化,表达话语生产者的正面或负面态度[9]。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主要包含形容词、同位语、定语从句等。二是显性评价性谓词或述谓性名词、形容词、名词。三是搭配。四是显性对比、明喻、隐喻及其他修辞手段。五是暗指、预设等。本文主要结合前两种评价性词语中的形容词与动词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媒体使用的“重要的”“有利的”“和谐的”“有力的”等带有积极性质的修饰词,是进一步建构“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的积极对外话语,对于“地缘扩张论”“重塑国际秩序论”“经济掠夺论”“债务陷阱论”等话语标签进行有力反击,重塑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此外,媒體还使用了描绘“一带一路”的动词,如“合作”“发展”“投资”“推动”“提升”等。其中以“合作”“发展”为主的双向意动性词语占比较大,这展现了我国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心态,也彰显了我国希望通过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国际社会达成“一带一路”共识的美好愿景。

这类显性评价语言手段汇聚成一个强大的正面语义场,进一步彰显中国的大国形象及格局,加深受众的认知效果。述谓策略的运用阐明中国力求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出发,捍卫和平与发展道路,对“一带一路”话语进行积极建构。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对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挖掘共识、凝聚共识、达成共识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也理应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基本理念。本文从互文策略、隐喻策略、述谓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这些话语策略的运用使“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于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之中,有利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建构具有包容性与认同感的对外传播话语,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传播。潮

参考文献

[1]薛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话语困境及应对策略[J].当代世界,2021(4):74-79.

[2]张天伟,郭彬彬.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话语策略和识解操作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6):17-22.

[3]陈钦,林丽珍.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话语策略研究:以《纽约时报》报道“一带一路”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7-74.

[4]朱玺,石萌.“他者”的建构:俄罗斯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策略分析:以《俄罗斯报》《生意人报》为例[J].新闻春秋,2022(1):59-65.

[5]辛斌.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3):1-12,147.

[6]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18-24,30.

[7]尹铂淳.亲属隐喻:一种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J].中国语言战略,2021,8(1):73-80,88.

[8]孙晓岩.“一带一路”话语的隐喻架构研究[J].国际公关,2022(6):49-51.

[9]赵秀凤,宋冰冰.美国智库涉华核能话语中“他者”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21,38(4):353-372,446.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一带一路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