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山地花园理景思路初探
——以广州花园锣鼓坑片区规划设计为例

2023-09-14 03:41芶皓
广东园林 2023年4期
关键词:山地花园景观

芶皓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2/3以上,山地园林源远流长。第一本园林艺术专著《园冶》中对山地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地形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造园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1]。现代山地园林的诸多研究也都强调保护原有地貌,尊重和发挥地形特色,涉及空间、视景、道路、建筑、植物、文化、生态、雨洪等多个方面[2~9],但大多侧重山体景区的宏观规划布局,或是针对小尺度景点的具体设计手法,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密集、空间紧凑的主题园建设研究较少。

山地花园属于花卉主题园的一种,有明确的植物展示要求和主题游览需求,在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需要更多地讨论如何设计自然,利用复杂多变的地形进行生境重构和景观设计。本文围绕山地地形特点,运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结合广州花园锣鼓坑片区工程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总结山地花园规划设计的“理景”策略,并借此为山地主题园的开发建设提供设计参考。

1 山地造园特点

山地园林一般指基址具备山地特征或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对功能布置、景观布局及空间形态起到控制作用的园林。地形是山地造园最突出的特征和影响要素,其深刻影响着山地园林各组成要素,为山地造园带来了有别于平地造园的特点与挑战:1)垂直面景观资源丰富,结合不同山位进行建设,生态及空间结构立体多层。2)高差变化大,汇流迅速,易造成水土流失,上游储水困难,下游雨洪压力大;径流汇集形成多种特色水景,构筑起山水特色风貌基底。3)地形分割带来丰富的小气候环境及相对独立的多个景观空间。4)生态环境脆弱,宜建地少且分散,场地、建筑、设施等需结合地形布置。

2 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一词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土地使用规划报告中,提出用“自然的设计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场地开发前雨水自然积蓄、渗透、蒸发的水文平衡;其后倡导以区域自然水文系统为依托,在源头采用小型、分散的措施来控制暴雨径流及水体污染[10]。这一理念引入我国后,很快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扩展为包括源头削减、中端传输控制和末端调蓄回用的全过程雨水管控措施[11]。随着应用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LID逐渐回归最初“自然的设计方法”,强调以对自然最低冲击即最小影响的方式,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在广义上成为城市与自然相互促进、和谐相处的开发理念。

LID的技术手段具有以下特征:1)基于原有自然水文环境的宏观分析与系统规划。设计对象不止包括各类设施及人工环境,还包括场地地形、原有水系、土壤结构、植被群落以及下垫面布局等的整体优化,以形成更稳定、更安全的生态基底环境。2)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管控。3)规模小、分散化的微工程技术。4)功能设施与景观高度融合。这些技术特征恰好契合了山地造园的特点和雨水管控需求。但目前关于LID的大多数研究局限在雨水管控方面,对LID理念和技术在山地造园中的综合应用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

3 山地花园理景策略

理景的重点在于“理”,即充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和地形条件,梳理山水逻辑,整理景观空间,“造内”与“就外”系统整合,构建合理的生态景观体系。

现在一般认为,花园是集植物、地形与水系、建筑、小品等要素于一体,以可持续、多层次、种类丰富的植物景观为主导,兼具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的主题园。相较于一般山地公园,山地花园的功能更复杂、空间更紧凑、游览更集中,其理景对原有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也更大,且既要提供更丰富的游赏体验和旅游服务,也要保持山地原有自然水文系统特性不变,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因此,更需要系统讨论如何运用LID理论及技术,在保护与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山地花园的规划建设。

3.1 因山就势统筹总体布局

LID理论的出发点是维持原有稳定的自然存续状态,设计结合自然,而不是人工取代自然。山地花园的总体布局应顺应自然,保护和突显原有山地风貌特征,结合山体形态、不同山位的地形特点和视景来合理安排各景点、活动空间及功能设施,避免大规模改造原有地形地势。因而相地选址是山地花园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环节。选址契合功能及景观要求,其空间塑造已借自然环境基本完成,剩下的只是去芜存菁、趋利避害,使得最合适的空间形态在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结合不同山位和形态,山地可分为山脊、山坡、山谷、山麓、台地5种基本地形,它们具备不同的空间属性及视景特性,联系紧密,彼此融合,为景点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底条件(表1)。布局时还应重点考虑坡度、坡位、坡形和坡向的影响:坡度制约功能布置;坡位和坡形决定景观空间特性;坡向对于植物生长和视线组织等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还应针对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系统梳理,确定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及结合景观的处理策略。

表1 基本地形特性

3.2 系统重塑水安全与水景观

首先是基于LID技术构建片区自然水文全过程的规划模型,做好场地内雨水的时空管控,并考虑参与周边雨洪调节的需求。受地形影响,山地雨水在重力作用下呈现显著的径流动态运动,土壤入渗滞后,地表汇流迅速,因此需从开端、中段到末端合理布置各类LID设施,全过程、全覆盖、分散多元地管理地表径流(图1)。地面管理系统以提高滞留,促进渗透,分级调蓄,净化回用为主,通过微地形改造和植物设计,尽量增加雨水在坡地的下渗、滞留;利用山谷地形合理组织地表径流,形成溪涧、幽潭、湿地、湖面、瀑布等多种形态的水景组合,地表径流管理与景观营造相辅相成。雨水的地下管理系统主要是渠箱系统及各级消能池,保障超过调蓄能力的山洪及时、安全地外排。

图1 开发前后地表径流分析示意图

3.3 多元整合立体景观体系

一方面是实体空间的整合组织,包括具体景点强调内部景观空间与外部山水环境的充分融合、一体设计,也包括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游线组织起“点—线—面—体”密切交织的立体景观序列。另一方面是视景空间的整合组织。山地视线相对于平地有更多转换。登高远眺,视野开阔平远,可将周边景观乃至城市远景“借”入园中;曲径通幽,则能让游客的视域聚焦当前,沉浸在小环境营造的景观氛围中。利用地形带来的视点、视角、视野多变性,充分考虑不同视距、视角下的景观呈现,并在显与隐中形成丰富的景观节奏,实现小尺度花园景观、中尺度山水景观和大尺度城市景观的叠加与整合。

4 山地花园建设具体实践

4.1 项目概况

广州白云山是中心城区最重要的一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全境约21 km2,以“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显著特点。2017年,为落实“老城市新活力”发展举措、加强花城品牌建设,广州市政府在白云山南麓规划建设一座广州花园,以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展示本土及世界花卉精品,丰富城区生态休闲游憩体验。锣鼓坑片区是其核心区之一,定位为生态花谷,打造生境式主题花园集锦园。

项目三面环山,为层峦怀抱的南向纵深幽谷,地形保持完好,生态基底较完整。中心谷地开阔、纵深较长,谷底平地绵延约400 m,从海拔40 m左右逐级下跌至33 m,形成“杉林湿地—大山塘(镜湖)—小山塘—自然溪流”的跌级汇水水系,承担调蓄雨水和行洪功能,最终汇入麓湖。四周有5条主要汇水山谷,如五指伸入山体。项目基址山坡、溪谷、平地、水面兼具,周边山体高程变化大,复杂多变的自然地形带来多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规模多为1~3 hm2。项目设计范围23 hm2,实际可建设面积约18.4 hm2(其中水体约2 hm2),需容纳8个主题风格各异的花园景区和集散广场、售票大厅、游客中心、温室等服务设施(图2)。

图2 锣鼓坑片区现状分析示意图

4.2 依据自然山形布局主题花园

基于主题花卉的生长习性,结合地形条件合理选址,确定每个花园的展示方式和典型生境构成,并注意生境之间的空间过渡和转换。中心谷地按两级高差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与云山南路相接,主要提供集散服务和进行对外形象展示,建为入口花园。北段是全区的景观枢纽,湿地花园和镜湖花园形成相对开阔的中心水景,主园路及主要服务设施环绕布置,形成公共游憩带。周边山体的5处山凹建为5个主题花园,花园以藏为主,围绕水景中心向心布局,保留完整的山林背景。为增加空中视点,在西侧山体60 m高程处设计架空栈道,既是特色游线,也是山水中最突出的景观标识物,与白云山南门的白色伞形构筑物群遥相呼应,并可远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天际线(表2)。

表2 主题花园

4.3 雨洪管理与水景中轴构建

设计采用了多种手段增加雨水在坡地的下渗和滞留,包括微地形改造,设置生态截洪沟和植物滞留带,采用高分子酯类材料改良土壤等。建设后项目的综合径流系数比原来还略有降低。利用山谷地形汇集地表径流,北山及蒲谷分流雨水整合入中心水系,东、西山体各构建一条汇水水系,结合花园建设形成形态丰富的水景系统。

中心水系贯穿始终,从北端利用蒲谷分洪道出口落差形成的水帘洞天起,经兰花溪涧、杉林湿地、镜湖、叠瀑、水花园、竹溪至主入口广场的喷泉水池,接外部水系,最终汇入麓湖,形成纵深约700 m、形态丰富多变、空间开合自如的水景中轴。东、西支线为季节性溪涧,雨季水量充沛、旱季干涸,呈现更自然野趣的景观风貌(表3,图3~4)。

图3 锣鼓坑片区水景结构示意图

图4 锣鼓坑片区海绵系统布局示意图

表3 水系景观

4.4 内外兼顾的景观系统整合

从天然山谷到立体花园,设计核心是利用地形的空间特性,随形就势塑造花园生境及游赏空间。同时利用山地视点、视角及视野的多变性,实现花园景观、山水景观乃至城市景观的叠加与融合。在此选取具有典型性的2个主题花园及木棉道进行分析总结。

4.4.1 强化原地形特征的雨林花园

该山谷狭长幽深,长约190 m,宽60 m,东西向落差约13 m。设计进一步强化幽谷景观特征,将园路与水系平行布置,将谷地分为3条不同高程的景观带,缩减空间宽度,收束视线,利用深沟和高差变化形成一连串相对封闭的小空间,一步一景,曲径通幽,拉长山谷的纵深感。雨林生境以遮天蔽日、层次丰富的群落景观和高湿度环境为基本特征,设计选取了热带雨林的6种典型特征,即板根现象、绞杀现象、附生现象、老茎生花、叶尖滴水、独木成林,在场景中进行高度概括地再现。采用“高大乔木—乔木—灌木—地被”等至少4层以上的复合群落营造荫蔽的雨林溪谷基调,树冠浓密,即使从上空横跨的木棉道也只能看到成片林海。入口设置一段板根嵌道,下挖山坡形成两侧高 2~3 m挡土墙的嵌道,立面通过塑石、塑根和种植榕树Ficus microcarpa的气根交错突出板根现象。原有汇水深沟被改造为流水森林和迷雾溪谷2处景点,流水森林水系呈网状,溪流纵横形成漫滩绿岛,重点展示珍稀乡土树种如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迷雾溪谷利用雾喷营造高湿度环境,还原叶尖滴水景观,上层延用气根树种突出独木成林现象,中层突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景观,下层展示耐阴耐湿、形态花色丰富的地被植物,如秋海棠科、苦苣苔科、爵床科植物等,营造岭南特有的观叶植物花境。游线或绕行于榕树气根间,或穿行于桫椤叶片下,或踏溪溯源,或临空观雾。人工雨强化了林中光线形态,不时可见彩虹奇观(图5~6)。

图5 雨林花园特色生境布局示意图

图6 雨林花园

4.4.2 细化原地形空间的盛宴花园

该谷地较宽但纵深较浅,上部为坡度18%左右的坡地,下部为两级较缓的台地,台地坡度约4%,向着中心谷地展开,整体呈现缓坡台地的空间特征。设计重新划分了谷地空间,形成中心开阔的草坪花坡和近人尺度的多级台地式花园。中心草坪空间简洁,可供游客进入,提供公共休憩空间,还可临时布展,增加活动场地。台地花园尺度宜人,既是游园登山步道,也是一连串精致小花园。香料小径、茄果花境、多肉花境、花馔餐桌、蔬菜花坡、蛋糕花园等展示丰富多彩的可食用植物和新优蔬菜佳果。台地与山体的高差通过艺术曲面挡墙解决,且形成随主园路蜿蜒起伏的“餐桌”展台,放置各种食器形态的种植器皿,呼应“盛宴主题”。无处不在的白色艺术曲面挡墙又以现代、抽象的山水艺术形象统一场地的景观风格,配合白色镂空的蕉叶廊,以及随处点缀的趣味雕塑、绿雕、花艺等艺术小品,形成风格统一而不重复的观赏体验(图7)。

图7 盛宴花园空间设计效果图

4.4.3 内外高低视景融合的木棉道

西山山腰高程约60 m处设置了架空栈道——木棉道,不仅为本片区提供空中视角,融合山、园、城三重观景空间,还是连通锣鼓坑与云台花园、麓湖的空中连廊,并衔接云道,纳入城市特色步道体系。本次实施长度约1 000 m,全程为无障碍设计,通过2处螺旋组合和1处九曲花阶与中心谷主园路衔接。沿途设有木棉亭、木棉荚、红花白棉亭等停留观景节点。木棉亭是全园最大的观景平台,也是园区最突出的景观标识物,既可俯瞰整个生态花谷,还可远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建筑群(图8)。

图8 木棉道

5 小结

本文以大型的山地花园设计实践锣鼓坑片区建设工程为例,主要讨论了山地花园规划建设中理景策略的应用:在宏观层面,做好山水生态环境维育、各景点相地选址及视景轴线组织;在中观层面,从园林布局、空间塑造、视线引导、游线设计等方面入手,强调立体布局,园景与山景叠加融合;在微观层面,因势利导、顺应地形造园,多种空间塑造手法灵活应用、合理组合,创造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

在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山地也越来越多地承载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需求。如何在保持原有山地生态格局的同时,容纳更多的休闲服务功能和鲜明的主题景观创作,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设计实践探索。

注:图7为设计资料,其他图片由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山地花园景观
山地草甸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可爱花园
山地之旅
夜晚的花园
山地之美——雨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