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江阴实验中学 夏 怡
1. 新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主题中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习主题中的“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中的“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通过探究“公平正义”的内涵、价值等,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并坚定文化自信;理解“公平正义”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明确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由此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3. 教材分析
“公平正义的价值”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教材”)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单元基于前三单元的知识内容,提出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的理念,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崇尚法治精神,这是对学生的宪法精神的拓展和升华。这一课重在突出认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等。这一框主要有两目内容:“认识公平”和“正义的力量”。
1. 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对他们进行分辨是非、坚守公平、伸张正义的价值引导尤为重要。八年级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很多事情的认识片面,无法分辨其好坏。从认知层面来讲,公平正义的概念和内涵丰富抽象,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一不小心就会走入误区。所以本课将结合真实案例,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抽象的理论融入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课程内容。
2. 知识基础
“公平正义的价值”是教材最后一课的内容,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法律、司法、权利、义务、自由、平等等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这一课的知识学习、问题分析等奠定了知识基础。
1. 通过分析“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案,让学生归纳出公平与正义的内涵,能够明确辨别并列举公平正义的行为或事例,提高其道德修养。
2. 在“模拟法官”活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简单描述和解释判案理由,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守护公平正义的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精神。
3. 观看视频《冒名顶替上大学,如何追责?》,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使学生明白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及其价值,领悟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增强其政治认同感。
教学重点:明确公平的内涵、正义的要求。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及价值。
总议题:从一段“错位人生”正确认识公平正义。
子议题一:何谓公平正义?
子议题二:公平正义如何实现?
课前播放音乐MV——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之一《公正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歌好听吗?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
学生:(略)
教师:老师最喜欢这一句歌词:“童叟无欺皆平等,一碗清水要端平;人心是尺量天下,一颗公心放正中。”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第七课的学习,知道了自由平等的珍贵,今天我们将开启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的学习之旅。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为什么重要?如何维护公平正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一段“错位人生”来正确认识一下什么是公平正义。
(一)子议题一:何谓公平正义?
1.议学情境:“错位人生”谁来负责?
教师展示“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案。
陈春秀,一个农家女孩,家里靠种地、养羊为生,是村里扶贫的对象。她努力学习,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2004年陈春秀参加了高考,但未收到录取通知书,她以为自己“落榜”了,于是去找了工作。在以后的人生里,陈春秀干过流水线工人、餐厅服务员等,屡次因为学历不够高备尝生活的艰辛。2020年5月,陈春秀发现自己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顶替陈春秀上学的人叫陈艳萍,她毕业后进入政府审计部门工作,还一直用着陈春秀的身份,过着本属于陈春秀的人生……陈春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聘请律师帮助自己维权,起诉顶替者陈艳萍。政府、法院、纪委监委等部门也高度重视,进行联合调查。网友们纷纷为陈春秀打抱不平:“敢问陈春秀有什么错?这不公平!”同时也纷纷感叹道:“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教师:“寒窗苦读的是自己,金榜题名的却是他人”,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略)
2.议学任务
(1)案例分析
教师:同学们,结合陈春秀的“错位人生”和你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①陈艳萍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②陈艳萍的行为对陈春秀造成了哪些损害?你是如何理解公平的?
③为什么网友会用“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句话评论该事件呢?你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学生分组交流,组长汇总,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教师总结】
①陈艳萍利用非法手段侵害陈春秀的合法权益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是不正义的行为。
②陈艳萍的行为践踏了高考公平、教育公平的原则,陈艳萍自己没有能力考上大学,就通过非法手段侵犯陈春秀的权利,剥夺了其上大学的机会,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同时,她也剥夺了陈春秀通过上大学提高学历、寻找更好的工作、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
教师补充讲解公平的含义和内涵:
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其中,“合情合理”指符合情理,“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公平意味着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意味着个人有付出就能收获相应的回报。当然,公平不等于平均,不同的人付出的劳动不同,往往得到不同的待遇或回报,公平是一种有差别的利益配置。
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教师补充材料:
将公平的三个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以“高考”案例为载体向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图片或者文字来进行展示。
③陈艳萍用非法手段为自己谋利,即便当时没被发现,但也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了,真相终究不会被时间掩埋,违法者都要受到制裁。
教师补充讲解正义的内涵:
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2)开展模拟法官活动
教师:假如你是法官,负责“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案的审判工作,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审判才公正?同时请你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受害者、顶替者、社会等多个角度去思考。)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建议让老师感受到了满满的正义感。我们来看看这起案件的处理结果跟你想的一样吗?
教师补充展示材料:
顶替者陈艳萍,对其冒名取得的学历已予以注销,并解除其聘用合同,公安机关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其他相关人员也被采取了撤销职务、降低退休待遇、严重警告、降低岗位等各种惩罚措施。
【教师总结】
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二)子议题二:公平正义如何实现?
1.议学情境:“错位人生”如何追责?
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的民法典十问十答之《冒名顶替上大学,如何追责?》视频。
展示文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2.议学任务
(1)“陈艳萍”者最终一个个受到法律制裁,得到其应有的处罚。国家已正式将“冒名顶替上大学”入罪入刑,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惩处这些人?这些人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有着什么样的积极意义?让学生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2)“冒名顶替上大学”从被判定为侵犯姓名权的民事违法行为到“入罪入刑”,这一法律制度的修改对促进社会正义有哪些作用?同时请学生画出制度与正义的关系图,理解制度与正义的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①国家严厉惩处这些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破坏社会公平的人,是为了坚决捍卫社会公平。对于个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而“陈艳萍”者破坏公平,剥夺了他人应得的利益,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使受害者受到了身心伤害。对于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而“陈艳萍”者的行为无疑会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破坏社会秩序,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国家严厉惩处这些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破坏社会公平的人,也是在捍卫社会正义。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对“陈艳萍”者进行严厉处罚也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违法者受到处罚。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严厉惩治了“陈艳萍”者,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正义。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陈艳萍”者的存在势必引起社会矛盾,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②将“冒名顶替上大学”入罪入刑,增加违法犯罪成本,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有效地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这些正义之举,不能只靠人们道德意识上的自觉,更应该用法律加以强制设限。为了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国家法律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制度与正义的关系: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为了更好地保障社会正义,我们国家的制度一直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所以说正义促进了制度的进步。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我们说,在现代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而公平正义的实现,也需要法治的保障,即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公平正义。
教师补充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教师:何谓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感悟与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教师总结】
因为公正,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因为公正,社会弱者也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因为公正,我们的法治才更具有生命力。也因为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阳光才能真正洒满人间。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崇尚法治精神,践行公平,心怀正义,让我们携手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本课教学立足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设计教学时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采用议题式教学,设置两个子议题,以“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案为引,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公平正义。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同时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设置了“案例分析”“模拟法官”“绘制关系图”等议学任务,凸显活动育人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主动学习。议题式教学相较于一般的教学设计,更能增强课堂的整体性、思辨性和深度,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应都提高了。所以本课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如何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对学生进行准确引导,如何使活动发挥有效性,对学生的回答和展示如何进行有效点评,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