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新品种天益科麦7 号

2023-09-14 22:47周作意闫启云刘跃南
中国种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墒情麦田单株

周作意 闫启云 刘跃南

(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宿州 234000)

为解决小麦品种多抗优质与高产难以协调以及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的问题,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种团队充分利用皖北的地理优势,以紫麦19为母本、淮麦25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择,进行室内检测和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选育出适合当地生态型的高产、绿色、优质、多抗材料,培育出适合黄淮南片冬麦区大面积种植的有突破性的小麦新品种天益科麦7 号。

紫麦19 是紫芦湖良种繁殖场选育的优良小麦新品系,其突出特点是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但亩穗数不足,大面积生产应用不易获得更高的产量。因此选用了半冬性多穗型、后期落黄好、丰产性较好的淮麦25 与其杂交,期望获得双亲优势互补,更加适于大田使用的优良小麦新品种。2009 配制杂交组合,2010 年综合评价不选择单株,2011 年F2分离群体类型丰富多样,分别选择了多穗型、后期耐旱等类型的单株56 株。2012 年F3在多穗类型中分离出了矮秆、高秆多穗类型,其中38 号单株出现优良群体选择50 个单株。2013 年F4群体中高秆类型分离出多穗类型、丰产性好、抗性突出的单株,经田间观察和测产,20 号、21 号和38 号单株表现相对较好,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状特征,继续按目标性状分别选择50 个单株进行下一步测产。2014 年F5株系内性状基本稳定,通过观察记载和测产,38号单株的株系表现综合性状较好、籽粒饱满度相对较好,作为入选株系,继续选择10 个单株并进行品系比较试验。2015 年F6各系均比对照周麦18 和皖麦52 增产,增产幅度0.75%~6.82%,选择增幅最大的6 号株系,命名益科麦1506。2015-2020 年度参加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各项试验,于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18),最终定名为天益科麦7 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天益科麦7 号属半冬偏弱春类型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27.3d。幼苗半直立,冬前长势较旺,叶片宽大浓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平均株高82.5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松紧适中,蜡质重,旗叶宽短上冲,穗下颈较长,穗长方形,小穗排列稀,穗多均匀,穗层略厚。中后期根系活力较好,旗叶功能期长,较耐高温,落黄好,熟相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39 万~43 万穗,穗粒数33.9~37.2 粒,千粒重41.0~43.2g。

1.2 品质检测经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抽混合样化验,籽粒容重809g/L、蛋白质(干基)含量14.1%、湿面筋含量33.2%、吸水率57%、稳定时间3.2min,品质分类为中筋小麦。

1.3 抗病性鉴定该品种田间自然发病赤霉病和茎腐病轻,中感纹枯病,条锈病重,叶锈病和白粉病中等偏重。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2 产量表现

在2017-2018 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中,天益科麦7 号每667m2平均产量491.0kg,比对照周麦18 增产6.76%;2018-2019 年度续试,平均产量599.5kg,比对照周麦18 增产6.39%。2019-2020 年度参加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3.2kg,比对照周麦18 号增产6.21%(表1),比对照淮麦40 增产8.06%。

表1 天益科麦7 号参加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各项试验产量

3 栽培技术

3.1 适宜播种区域天益科麦7 号属半冬偏弱春类型中熟品种,综合抗性较好,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江苏苏北地区、河南中北部平原灌区及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1]。

3.2 科学整地实现小麦高产栽培首先要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具有协调的土、肥、水条件。为提高土壤的肥力条件,应采取深翻土地和旋耕结合,加厚耕作层。整地时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N∶P∶K=15∶15∶15)60kg,深翻20~25cm、深耕15cm左右为宜,耕后耙耱,做到上虚下实、土地平整、保墒透气[2]。

3.3 适期适量播种天益科麦7 号适宜播种期以10 月10-25 日为宜,每667m2基本苗控制在20 万左右,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cm,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如遇墒情不理想或播种期较晚,应加大播种量。播种后墒情差的地块及时浇透底水,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确保一播全苗,壮苗越冬,促进冬前大分蘖形成。

3.4 浇好越冬水冬前灌好越冬水[3],不仅可以让小麦越冬期有足够的水分,对冬季分蘖有很大的好处,还能缩小田间温度变化范围,最大程度确保小麦顺利越冬。在12 月上中旬浇越冬水,选择天气晴朗,平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进行冬灌。过早浇水,温度高会导致小麦生长势过旺;过晚浇水,温度较低导致麦田积水结冰。灌水量40~50m3/667m2,不宜大水漫灌,会造成麦苗发红、发黄甚至死苗。

3.5 苗期化学除草在12 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土壤墒情合适的情况下,选择微风晴好天气施药。草龄越小除草效果越好,建议在小麦返青前完成化学除草。防治阔叶杂草可使用药剂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防治禾本科杂草可选用炔草酯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防治应分开喷药防治,可提高除草效果。喷洒时确保不漏喷、不重喷,以免造成除草剂药害。

3.6 小麦返青拔节期的管理在小麦返青起身期根据土壤墒情及麦田群体适当追肥浇水,有助于小麦根部和新叶的稳健生长。在2 月中旬至3 月中旬气温回升、天气晴朗时段进行小麦返青水浇灌,灌水量以地表水能够完全渗透为宜。及时追施返青肥,促进快速起身,强健弱苗。对群体偏小的麦田,在天气晴朗时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尿素10~15kg,促使弱苗转壮苗;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返青期不施肥,可在拔节初期追施尿素10~15kg,减少无效分蘖,强化大分蘖。春季氮肥施用总量不宜过大,以防造成贪青晚熟。在小麦拔节前对群体偏大的麦田,可用多效唑、甲哌鎓等药进行化控,以防小麦后期倒伏造成减产。在返青至拔节期加强病虫害管理,选用戊唑醇、井冈霉素等防治小麦茎基腐和纹枯病,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噻虫嗪等防治蚜虫、红蜘蛛。不建议除草剂、杀虫剂、控旺调节剂和杀菌剂混合使用。

3.7 “一喷三防”及浇好灌浆水小麦抽穗、扬花期应注重赤霉病的防控,兼防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蚜虫等,做到适时适期防治。“一喷三防”应选择渗透性强和持效性较好的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磷酸二氢钾。连续喷洒2 次,建议“见花就打”,间隔5~7d 到盛花期喷施1 次,如遇扬花期有雨,力争抢在雨前施药,雨后及时补喷1 次[3],达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在小麦扬花后10~15d,如遇墒情不好及时浇好灌浆水,改善田间小气候,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饱满度和千粒重。小麦灌浆水应选在晴朗无风且未来3~5d 没有大风的时间段进行,否则会导致浇水后的麦田出现倒伏造成减产。灌浆期间隔7~10d 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延长小麦叶功能期,预防干热风和早衰,提高粒重创高产。

3.8 及时收获要适时抢收,确保籽粒商品性和丰产丰收。

猜你喜欢
墒情麦田单株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不关我的事
开封市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建设研究
别人做不到
额尔古纳市2013年春季土壤墒情分析
秋播蚕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