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岚
“沧浪”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原意指青色的水,亦用来作为一段江河的命名;北宋时,诗人苏舜钦在苏州古城南部构筑沧浪亭,并隐居于此,沧浪亭遂成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成为人“诗意栖居”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受这样的文化传统启发,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设计了“沧浪课程”。该课程因地制宜,以语文教育为主体,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开发天性、自然成长,从而成为自然的天使。“沧浪课程”以自然为旨归和导向,其特色和教学观念可以用“一清如水”来形象地概括。以自然元素为引导,把“水”的柔性、包容、清澈、澄明作为学生成长的品格要求,“沧浪课程”体现了语文教学设计的新方向。“一清如水”不仅代表了教学设计的母语立场,也包含了对课程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规划。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抓住文本的语言美质,引导学生通过多重朗读感受文本的魅力,并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情感,进而走进文本核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好几个维度的考量。首先,掌握文本特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达形式的文本都有各自的特性,每一种文本需要匹配合适的朗读方法,教师要给出确切的引导。其次,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朗读讲究抑扬顿挫,教师要根据文本语言特点设计朗读节奏、语速、语调。最后,适当营造感性的语文情境,在诵读、讲解文本时,还原文本的画面、旋律、意象和情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
教师要注意以教材中的精美语段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汲取语言的精髓,并挖掘文本的情感进行体察品味。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对文本语言赏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语言赏析的技巧。
经典文本的创作离不开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打造。字词、语句、语段的精美构成,精巧句式的选择,典型段落的构成,谋篇布局的手法以及个性化表达的应用,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语言训练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掌握文本语言运用的技巧,体悟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力。
教材文本大多是作者精心雕琢的精品,蕴含丰富的写作特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进行写作特色讲解和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写法,自然对语言情感融合有新的认知。如果能够活学活用,增加针对性语言训练,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和情感塑造成长期,语文教学要从不同维度切入,抓住文本语言的内质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从而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成长的双重发展。
语文与生活具有天然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每一篇课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以教材为起点,激活学生的生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赋予课文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加深情感体验。
现代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教学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努力在阅读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帮助学生奠定意义建构的基础,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动力。否则,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必然肤浅。
将言语实践活动置于模拟的生活情境之中,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现实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比如,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较为枯燥的“说”的训练,尽管可以变换多种形式(如自己练说、同桌互说等),但显然还是限于严肃单一的学习情境。如果教师稍稍变换形式,将单调的复述变成角色对话或情节表演,模拟生活情境,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相应的角色,“说”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学生也自然会加入一些动作、表情等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语文教学中的“听”应涵盖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高阶思维活动,教师应关注常态化的倾听训练。如在“沧浪课堂”习作指导课上,听完例文《爷爷》后,学生能够运用“摘句法”和“串联法”准确概括出表现爷爷“老糊涂”的全部事例。例文中多角度举例子的写作技巧被学生借助有效听辨而成功“萃取”,其概括能力和倾听素养都得以明显提升。
从阅读拓展到中华意象研究,再到综合实践活动,都是课后实践拓展的良好示例。教师应重视一篇到一组、一类文章的学习迁移,尝试从主题、写法、文本情境等多个角度组织群文教学,并根据选文功能、文体特征、学情视角,重组教材资源,合理开发教材的教学价值。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中华意象研究是比较有意思的探究性活动。如月、柳、山、水、菊、梅等事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教师带领学生从文化起源、历史印记等方面搜集古诗文、成语典故、名人轶事等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学习,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如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报、思维导图,再进行比较阅读,或开设“百家讲坛”,让学生畅谈节日由来及习俗,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沧浪实验小学以课程为基础,加强活动实践,建构线上学习线下活动的模式,拓展学生语文技能的学习;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设置江南文化探究课,以古苏州文人才子、江南丝绸、苏帮菜等为探究对象,激发学生对苏州江南文化的自豪感;建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设施、场馆,如缂丝社团活动室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改变以往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与社会密切联系;开设“苏式民俗”“八大城门”“水八仙”“苏州古典园林”等线上江南文化课程,“江南的桥”“四大名园”等线下主题探究活动;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远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激发内驱力,提高自信心。
总之,沧浪课程既是沧浪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课程,也是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及国家“双减”政策而设计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课程。在其教育理念中,人的全面成长是教育需要达成的关键目标。沧浪课程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并为他们继续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作了充分的准备,为其个人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沧浪课程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教学相长、素质过硬的教师,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与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清如水”的语文教学设计,以其独有的内涵,促使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