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君(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主要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变化获取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对脑、甲状腺、肝、胆、脾、肾、胰腺、子宫、卵巢与前列腺等实质器官、心脏与大血管等具有一定的诊断功能。相比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核磁共振的成像参数较多、扫描较快且组织分辨率较高,加之图像清晰,可发现更为微小的病变,尤其在肿瘤、心脏病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中价值十分显著。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其工作原理在于水分子、脂肪分子中的氢原子核,产生核自旋出现磁矩。核磁矩在静止外磁场引起动核,引起能级分裂,加上交变磁场的作用,自旋核对特定频率电磁波加以吸收,低能级可跃迁到高能级,产生信号后应用磁场的线性梯度,对信号进行定位与采集,磁体、梯度系统与射频系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的连接,可在不同电子元件之间实现通信,进行复杂的交互,从而形成核磁共振图像。
在医用领域中应用核磁共振,因人体内含有丰富的水,且不同的组织水的含量也不相同,如若能够探测这些水的分布信息,便可绘制出较为完整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所以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识别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信号分布,推测水分子在人体的分布,来探测出人体内部结构的一种技术。因此,将患者置于特殊的磁场之中,利用无限电脉冲的方式,来激发患者体内的氢原子核而产生共振,并且吸收能量。当停止射频脉冲之后,患者体内的氢原子核会按照某种特定频率,发射出电信号,释放出吸收的能量,随后电子接收器会捕捉到能量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影像资料。
核磁共振没有放射性物质,所以不会对人体器官与组织造成损害,并可快速、准确的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度立体图像,已经广泛用于医学诊断之中。
做核磁共振检查期间所需要的注意事项较多,因此,在检查前一晚,患者需保障良好的睡眠质量,以提高检查过程的实效性与流畅性,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风险因素。
患者需时刻谨遵医嘱,通常情况下,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晨起需保持空腹状态,禁食、禁水。同时,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尽可能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行事,调节自身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由于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较长且医院每天对检查数量有限制,为了避免长时间的等候,患者需在检查前提前预约,与医生沟通,确定好检查时间。并且患者要主动与医生进行全面交流,多多了解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原理特征。
核磁共振检查前,患者要摘取含有金属的挂件,如金属手表、眼镜、金属纽扣等。因为含有金属物质的物品会严重影响磁场的均匀度、成像效果,导致伪影明显,妨碍病灶显示,影响核磁共振检查的效果。加之部分金属物质甚至会损害磁共振设备,所以检查前要仔细检查,取掉所有金属物品。
一些化妆品中也含有金属,会与磁场发生反应,所以检查当天女性不能化妆,包括防晒霜、指甲油等,最好也不要用护发产品。
有文身的患者,检查过程中颜料会被加热,导致皮肤受到刺激,乃至灼伤,所以检查时皮肤若有刺激感,需马上停止。
由于核磁共振的检查程序通常在15~30 分钟,很多时候也会因某些原因,导致检查时间延长。且在核磁共振检查中可能会听到很大的噪声,好比1 台冲击钻在施工,音量高达82~118 分贝,所以检查前需为患者戴上耳塞,尤其是小孩子,很容易受到惊吓,需要服用镇静剂,以能够安静的接受检查。同时,在无线电波的作用之下,体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左右,因此很多人检查时容易感到热,这是正常情况,无需过度担心,保持冷静即可。另外,在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要求,比如颅脑、神经系统检查患者,不需要特殊准备,若行腹部、盆腔检查的患者,应保持空腹,并在检查时配合呼吸,身体尽量保持不动。
核磁共振检查的磁场与射频脉冲电信号共同作用的成像方法,全程没有X 射线,所以没有辐射危险,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以下人群不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
(1)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置换术、体内有铁磁性血管夹、眼球内有金属异物、人工耳蜗、胰岛素泵、重要器官旁有金属异物残留、高烧、妊娠3 个月内,以及有生命危险或病情不稳定等危重病人、严重幽闭恐惧症患者;(2)脑内动脉瘤夹闭术后;(3)一般金属担架、轮椅、金属氧气瓶、监护仪、含有金属气管插管、各类引流管的金属手术钳,禁止进入核磁共振扫描室;(4)关节置换三个月内不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5)心脏冠脉支架三个月内不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6)严重躁动患者,尤其是使用镇静剂无效者,正有体表活动性出血、呕吐等患者,无法进行磁共振检查。
因核磁共振可清晰的呈现出人体内部组织图像,能避免很多剖胸、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且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 线、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不仅可进行横断层扫描,还能进行冠状面与矢状面断层,来判断出病变的部位。所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全身软组织病变、骨与关节、胸部病变、盆腔脏器、腹部脏器、神经系统病变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症状可精准的定位,进行定性诊断,同时对骨内感染、肿瘤及外伤,也可进行诊断,特别是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具有较大的价值,而对于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与滑膜及滑液囊等病变,乃至骨髓病变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另外,核磁共振对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胸膜病变等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肺内团块、较大气管及血管的关系等,以及对子宫肌瘤、子宫其他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效果也十分理想,可发现直肠、前列腺与膀胱的肿物等,实现精准的诊断。因核磁共振的多方位成像,对病变的定位,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客观的参考依据。但核磁共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其空间分辨率不如CT,对带有心脏起搏器、含有金属异物等检查人群也有限制性,以及检查的价格相对昂贵。